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试论郁达夫小说的“颓废”情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海英 《浙江学刊》2003,(6):104-109
郁达夫是个旷世奇才 ,他的独特创作风格 ,为现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世人对其小说中所流露的颓废情绪的评论 ,总是有所顾忌。“颓废”作为郁达夫小说创作中最醒目的情绪性精神特征之一 ,是特定的社会现实和作者审美情趣结合的产物。在作品中 ,主要表现为“零余人”系列形象的塑造和“情欲”主题的选择。这种郁达夫式的“颓废” ,对于丰富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艺术表现与传达 ,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杨小兰 《社科纵横》2010,25(6):107-108,116
严歌苓移民小说中的“父亲”形象,按时间顺序可以分为两大类:“老移民父亲”和“新移民父亲”。他们身份迥异,背景悬殊,但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与传统的父亲形象相比,这些父亲在作家笔下都失去了原有的神圣与威严,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性格、心理缺陷,从而显示出作家这样的一种创作倾向——“审父(弱父)情结”。严歌苓用冷静的笔调为我们细致地展现了父亲这一形象在异域中是如何因为男性地位、身份的变化而逐步异化的过程,更集中探讨了这一变异过程中的文化因素,从而使其小说具有了文化反思、文化批判的高度。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文化视角,深入分析了中国现代华人家庭文化小说《林语堂三部曲》中的女性形象———妻子与姬妾(情妇),认为这些人物具有儒道融合、中西互补、“二重组合”式的复合性思想个性与文化品格。表现出鲜明的哲理性、象征性、理想性的精神特征与艺术审美特征。集中体现了林语堂儒道融合、中西互补的文化价值观、艺术审美观。同时也表现了作者独特的妇女观、婚恋观与家庭文化观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古代文学名著《聊斋志异》中,蒲松龄运用辛辣的笔触,无情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大大小小的贪官污吏,有力地鞭挞了他们的贪婪、昏庸与无耻;与此同时,还着意塑造了一些人间与非人间的清官形象。《聊斋志异》全书专写清官的近二十篇,写其他题材而涉及清官形象的也不少。对这些清官形象,在我国评论界有过这样那样的评论,但大多采取否定的态度。在近年出版的一些文学论著中,仍然是一片责难之声。有的认为,这是“宣扬超阶级的正直、仁爱”;有的认为,“这削弱了他的小说的批判力量”;还有的认为,这是书中“封建性糟粕”,是作者“阶级局限”的表现,等等。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以中国现代典范小说为文本探析了静态悲剧的三个审美特征:一、平凡、软弱的悲剧形象;二、隐性、平缓的悲剧冲突;三、抑郁、悲凉的悲剧美感。  相似文献   

6.
《野叟曝言》的文本表现与作者的创作动机具有很大程度的悖谬偏离。小说虽推崇程朱理学、标榜崇正辟邪,但在实际描写中却不时流露出作者悖谩淫毒的邪污心理;小说力斥佛道虚妄,然而在抨击揭批时又存在着偏执谩骂、批邪信邪、错位批判的弊端与不足;小说神圣化地塑造了文素臣的形象,极力夸写文素臣所得到的无以复加的地位,显得虚假不真,反而暴露出了作者借幻想来过瘾的无奈与臆想。  相似文献   

7.
诗学文本中城市形象的迁移所具备的话语潜能,不仅能够开发出地域美学的建构意图,也关系着文化权力结构的修改过程。通过梳理中国新诗的发展线索发现,“北京”从各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中脱身而出的诗学形象,与新诗发育中的阶段性特征形成了奇妙的互文。“北京形象”在新诗中经历了三次明显的迁移:一是作为隐喻符号,从强调“文化”滑向对“国家、乡土”的强调;二是作为意识形象,从被附加“大语境”转为现代文化的“内核引领者”;三是在视觉文化的影响下,表现出由视觉景观向自然景观的还原。“北京形象”的审美迁移话题背后,关联着这座城市在不同历史阶段如何进行自我安放等诸话题。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北京想象与现代性关系的角度 ,剖析 2 0世纪 80~ 90年代小说对北京记忆的书写方式。论文第一部分讨论 80年代“京味小说”的“文化”内涵 ,即北京文化的差异性表现为作品的何种构成因素 ,以及这种建立在传统与现代框架中的书写方式的内在矛盾。第二部分选择三部重要小说 ,分析 90年代小说在“个人怀旧”的视野中呈现的北京形象 ,并剖析这种书写方式的意识形态内涵  相似文献   

9.
石峰 《社科纵横》2009,24(8):89-90,93
关汉卿所著杂剧《温太真玉镜台》与朱鼎所著传奇《玉镜台记》都是由刘义庆的志人小说《世说新语·假谲》中“温峤娶妇”敷衍而成,然而三部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温峤和刘倩英(润玉)的形象却反差很大,但共同点都是带上了时代、作者思想和体裁的印记。  相似文献   

10.
在古代戏曲小说中,“粉头”一词多有出现。《辞源》释“妓女”之意时说,“也指不正经的妇女”;《小说词语汇释》“粉头”条释曰:“原指唱妓,引由指不规矩的妇人。”;香港梅节校证、陈诏黄霖注释《金瓶梅词话》第3回“粉头”注云:“妓女,也泛指作风不正派的妇女。”以上三部书的解释,“粉头”只有二意,一为“妓女’”二为“不正经的妇女”。其实,“粉头”在古代小说中还有第三意,即艺人,因为古代娼优混称,技艺不分。事例见于《水讲传》中。如51回“插翅虎枷打白秀英”中,“帮闲”李小二对雷横说:“都头出去了多时,不知此处…  相似文献   

11.
欧阳中石先生是著名的艺术家、书法家、教育家,在国学、书学、戏曲、教育学等多领域成就斐然。他创建和完善了中国书法学科高等教育体系,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接受正统书法教育的人才。在几十年的书法教育工作中,他坚持推行"书法文化"的教育和研究理念,坚持"在中国文化的大背景里研习书法"。欧阳先生在学术上造诣精深,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有高度的自信,对社会、民族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在德行上严于律己、身体力行,为后学仰止。  相似文献   

12.
包世臣是清代著名的实学思想家,对当时社会情况、民间疾苦、诸般时弊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欲全面认识清代实学思想、经世思想,对包世臣的思想应予关注.由于那时中国封建制度的种种弊端尚未充分暴露,新的经济、政治力量尚未产生,新思想尚未传入中国,因此,包世臣对"致弊之源"的认识是表层、肤浅的;他所提出的"救弊之策"也多属枝节,难以疗治当时的"天下之病".对于如何"救弊",包世臣还曾提出过一项带有原则性的方针,可是,在当时,清朝统治者对"可忧可惧"的严峻形势并无清醒认识,更谈不上通盘筹划变革措施.在这种情况下,包世臣的"救弊之策"虽曾解决了一些具体问题,但不可能有什么大的动作.包世臣早年作的<说储>一书提出过一些"创意改制"的主张,其中,建立"审官院"的建议颇有价值.<说储>一书所提的某些主张确具"改制"的意义.包世臣呼吁士人自觉以"民事"为事,使儒学满足社会人群的需要,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所表述的乃是改造传统儒学,使儒学实学化的诉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这些思想主张,包世臣是身体力行的.此外,包世臣的治学途径也十分独特,值得称道.包世臣这种面向现实,力图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经世致用的学风,对于扭转那时的士林风气曾起了重要作用.包世臣并没有因重农而轻忽工商,他对工商在民生中的地位、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作了充分肯定,这些思想无疑具有某些近代色彩.包世臣的经济思想也具有落后、保守的一面,这突出表现在他对对外贸易的态度上.而他对西方技艺态度的大转变则反映了他"与时俱进"的精神品格.  相似文献   

13.
陈涛 《社会》2012,32(5):47-79
本文通过对涂尔干思想中的社会概念尤其是集体表象理论的解读,深入剖析现代社会自我证成上的困境。涂尔干一方面继承了契约论传统对社会的人为制造性的强调,另一方面又反对该传统将社会还原为个体之间约定行为的结果。集体表象理论针对的正是这一理论困境。涂尔干认为,集会或集体欢腾之际所产生的集体表象犹如化合作用,不能还原为个体的约定或契约,它是社会的产物,优先于个体。它不仅表达了个体对社会的情感,而且在定期的社会再造中创造这一情感。图腾标记对集体表象的具体化,既构成了个体认识社会的中介,又成为社会定期再造的依凭。涂尔干反对将法国大革命诠释为个体意志主导的结果,而试图通过集体表象将其诠释为社会定期再造的体现并强调社会之于个体的优先性。集体表象的神圣性既不依靠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彼岸化的上帝,也不是个体意志的产物,而是社会性的,来自于社会的自我生产和再造。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小组工作教学实践,从社会转型的视角思考了小组工作教学的相关问题:教师与学生不平等权利关系;学生丧失了对原初崇高专业使命的追求;学生在实践工作中自信不足、行动力弱,缺乏带领小组的能量等问题。并提出变革课堂权利关系、实现对学生赋权;回归社会工作的专业使命;教师与学生共同生产小组工作知识与技术的教学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5.
揭示史学与社会的关系是瞿林东教授的《中国史学史纲》一书值得注意的特色之一。作者通过对中国史学发展历程的考察 ,以事实说明了史学与社会的关系和史学对社会究竟具有怎样的作用等问题 ,强调史学家应该具有关注社会的治史宗旨 ,提出了正确认识和处理史学与社会关系的基本原则。这些认识对史学史学科建设和对我国史学研究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张宏  赵明全 《学术交流》2001,(1):137-139
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为社会培养大批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直接关系到我们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取得成功的大问题.长期以来,高校学生思想工作加而不强、改而不进的问题还仍然存在,这里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总的说来,高校领导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不够,管理体制不顺;学生政工干部队伍不稳定、水平不高;工作上缺少科学的研究和探讨是这一问题的症结所在.解决这一问题已引起中央和高校各级组织的重视,我们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上加以研究和探讨,使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向科学化迈进.  相似文献   

17.
林雁 《阅江学刊》2010,(2):128-136
社会进步赋予公众更多的休闲时间,也赋予休闲更多的知识内涵,进步的社会观念推动公众选择高雅的休闲,因此,休闲活动的知识化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与其他知识活动都趋向休闲化,提供知识服务的公共场所,也越来越休闲化,而且必定在科技高度发达的未来社会里能够做到真正休闲化,因此,知识活动的休闲化是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是全社会成员都享有高度的自由,都能全面发展,并处于高度和谐的社会关系中,这需要通过知识休闲去实现。知识休闲必将成为全社会都享有的生活形态,知识休闲的社会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方向。  相似文献   

18.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的治本之策。当代大学生思想上存在着与社会不和谐的突出问题,其成因来自社会、自身、家庭、高校、外来文化等各个方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和谐的思想基础,增添巨大的力量源泉。因此,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探索有效的方法途径,培育健康的社会心理。  相似文献   

19.
耿曙  胡玉松 《社会》2011,31(6):41-73
对中国城市基层治理的探讨,大多得出“强国家、弱社会”的结论,其议题亦无涉居民切身利益,无法为“强势国家”提供有力佐证。本研究以上海社区“抗非”动员为背景,观察突发事件中的国家-社会关系。调查发现,上海的“抗非”工作几乎都由国家主导,居民仅被动配合,自发参与度极其有限。在具体策略上,国家一方面透过主流媒体的调控,掌握“议题建构”渠道;另一方面则借助社区建设的配合,节制“社会参与”渠道,从而在因对突发事件的过程中,强化了国家的合法性和掌控力,构筑了“国强社弱”的制度格局。  相似文献   

20.
陈涛 《社会》2015,35(6):31-57
本文以对孟德斯鸠思想的社会学诠释为出发点,重返《论法的精神》,借此澄清从现代政治科学到社会学的学科转换。一方面,孟德斯鸠借助对法的重新定义,将政治科学的视野拓宽到政府之下的社会,从而推动了从政治科学到社会学的过渡;另一方面,通过澄清政府的原则与民族的一般精神、风俗和礼仪的关系指出,在孟德斯鸠那里,政治并不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或附属领域,而是从政治视角出发来看的整个社会,甚至还超出了社会。借此,我们希望突破当前社会学重视社会,轻视政治的学科思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