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悠久的历史给皖北临涣地区留下辉煌的文明积淀,各类原生态民俗美术留存至今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从区划环境、历史沿革、自然生态环境、生产生活格式、民俗事象及民俗心理等层面切入,对皖北民俗美术的文化生态进行综合研究,认为民俗美术既是一种艺术形态,又是一种生活形态,民俗美术的艺术性质、内涵、功能、形态、创作观念等都是由其所处的多元文化生态所作用的,作为民俗美术基础的文化生态同时也是民俗美术的内容和载体。随着时代的更迭,民俗美术在特定的文化时空中动态化地演进。  相似文献   

2.
采用文献法、访谈法和田野调查法,对皖北民俗体育发展进行研究。研究发现,皖北民俗体育存在自然孕育环境受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影响、现代社会文明异化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急需政府的支持和投入、传承发展主体对传承使命的逐步背离、项目传承创新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等问题,认为应从优化政府管理职能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凝聚民间力量加强项目传承创新、建立学校研发平台提供技术智力支持、突出非遗文化价值弘扬民俗体育文化、构建评价交流机制促进区域比较发展等方面,对皖北民俗体育进行保护、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民间动物造型不仅是一种民间美术,更是于广阔的社会生活层面上显示的一种民间文化现象.它的存在和发展与丰富的民俗活动紧密联系着,本文主要分析了民间动物造型艺术与生产民俗、人生礼仪民俗、信仰民俗和装饰游艺民俗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民间美术来源干民俗,是民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民俗从表现主题、造型体系和思想根源等方面影响和制约着民间美术;而民间美术也贯穿于整个民俗之中,二者之间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5.
两千多年以来,儒家文化影响深远,而其中孝道思想则是最深入人心的儒学思想之一,孝道以其深厚的伦理根基和强大的政治机制推行而广布天下。民俗美术中大量艺术形式对儒家孝道思想的表现,则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了这一思想。儒学孝道思想的生命力,在一定意义上便体现在民俗美术所表现出的生命力上;民俗美术所具有的生命力,实质上亦即儒学思想仍具有的生命力的表现。  相似文献   

6.
两汉民俗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俗的重要特征是地域性,民俗区研究对研究区域历史文化有重要意义。自司马迁起,就开始将两汉民俗区划分为9个,后又有刘向、朱赣把全国划为13个民俗区,17个民俗亚区;今人周振鹤先生重新组合《汉书·地理志》的资料,把两汉民俗区划为三大民俗区域,16个民俗区,15个民俗亚区。以上划分法都有一定的缺憾,应划为四大民俗带:长城民俗带、黄河民俗带、长江民俗带、珠江民俗带。民俗区的形成有自然环境和政治环境的影响,相对南方而言,北方地区民俗受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更大一些。  相似文献   

7.
民俗美术是民间视觉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产物,又是人们生活的直接反映,是人类劳动生活最质朴的艺术思想和艺术语言的体现,也是人们生活情感、生活观念最直接的一种表达形式。在民俗美术中隐含着非常丰富的象征符号系统,即象征符号系统丰富的形式、功能及很深的文化意味,从而反映了民众在社会生活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思想认识。尽管科学的发展大大削弱了民俗美术中象征符号系统的想象含义,但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系统仍在不断充实内涵,为人类的生活增添新的内涵,传统象征符号系统正以新的形式出现,正成为我们新时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在传统民俗学领域内,转换研究视角,以民俗研究的手段,探索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关系,并在此之上总结“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民俗习惯,改变“破坏生态与挥霍资源”的民俗习惯.以浙江杨溪村为例,考察村落、家庭中生态因素与村民民俗之间的有机联系,探求山村农民环境行为与当地环境变迁的互动机制,解决村落家庭语境中民俗的文化生态问题.  相似文献   

9.
民俗书法这个课题以往很少有人研究。本文从民俗与民俗书法、民俗书法与书法艺术、民俗书法与书法艺术的原生状态、广义的民俗书法与民俗书法在因特网时代的嬗变等方面展开讨论。在当今中西文化快速交流的时代,讨论民俗书法,对弘扬民族文化、构建民俗书法理论,以及书法艺术的理论和创作的创新与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民俗志是民俗学研究基础性工作成果的呈现。传统的民俗志写作范式往往使民俗志成为一种记录的资料集合,它缺乏对民俗的进一步阐释和解析,并对民俗主体关注不够。随着人类学等学科对其民族志范式的反思,以及民俗学学科自身的发展,学者们对民俗志范式进行了积极的反思和探索。传统民俗志撰写中分类的方法并没有过时,关键是如何进行符合逻辑的分类。主体生活串联式民俗志也许是一个积极的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