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当今的中国以前所未有的改革气势,力争本世纪末跨上一个新台阶,促进了本土社会工业化和商品化的迅猛发展,必然波及新的社会、文化的发展,引发了人与人,人与传统,人与大自然关系的复杂变化,构成了电影创作的转型,开创了一个更为广袤,更为深刻,更富有当代中国特色的新阶段。电影是受艺术规律和经济规律双向制约的艺术门类,具有艺术特性和商品属性。影片属于资金、智力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且要作为商品进入流通领域,因而既要把社会效益作为最高准则,又必须重视经济效益,后者是电影赖以生存、发展的保证。  相似文献   

2.
本文所说的我国商业人员的数量确定,在时间上是指一定时期内(例如一年)的确定;在程度上是指一种趋势和近似值,即大体上的合适数量,不能理解为数学意义上的确定。(一) 为什么要确定我国商业人员的数量呢? 第一,确定我国商业人员的数量,是计划经济的要求。计划经济要求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都要有计划地进行。在流通领域里,就是要求社会要有计划地组织商品流通,使进入流通领域的商品总量和商品构成,以及商品在流通领域里的时间、规模和价格等,都要有计划地进行运动。这就要求社会必须在流通领域  相似文献   

3.
目前,在商品流通领域中出现的一些农村社队集体、社员和城市个体行商从事长途贩运的活动,社会上议论颇多。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这种贩运活动,是我们理论研究所要回答的课题之一。本文试作一些初步探讨。在我国社会主义商品流通领域中,社队集体和个人从事长途贩运活动的出现,是我国现阶段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过去,我国社会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不够发达,流通渠道  相似文献   

4.
1978年,经历了十年浩劫的南京商业百废待举。那时,在商品流通领域是国营商业独家经营,市场商品供应匮乏,部分日用工业品、副食品凭证凭票计划供应,饮食服务网点严重不足,人民生活极为不便。  相似文献   

5.
市场是伴随着社会分工与商品交换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商品经济所固有的一个范畴。市场通常泛指商品流通领域,其含义归纳为以下三种:(1)市场是指商品买卖的场所。这个含义强调的是交易活动的地点;(2)市场是指某类商品的购买者,也就是顾客、买主。这个含义强调的是,有购买能力的需求。这是商业  相似文献   

6.
中国流通领域改革开放回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流通领域的改革开放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流通领域长期存在高度集中而又封闭分割的特征,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内贸与外贸相互隔绝,存在两个管理体制和两种政策环境。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流通领域的体制环境已经面貌一新,开放型现代流通体制框架已经初步建立,与WTO接轨的商务管理体制已见雏形,商贸服务业的产业延伸促进了体制创新。改革的主要经验是,以对外开放为先导,以开放促改革;遵循先易后难、边破边立、逐步完善的渐进路径;突破传统商品流通领域框架,建立了容纳更多服务业的新商务体制。改革经验的经济学含义是,选择出口导向的开放战略作为改革突破口具有必然性;商品与服务流通的市场结构与人力资本存在内在联系;扩大非物质产品流通是体制创新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7.
资金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发展资金市场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党中央在“七五”建议中明确提出:为了“适应商品市场发展的要求,逐步开辟和发展资金市场”,同时为如何发展资金市场选择了突破口,即“在中国人民银行的指导和管理下,运用多种金融工具积极发展横向资金融通,促进资金市场的逐步形成”。本文拟就当前开拓金融市场的若干理论问题和实际情况进行一些概要的论述,以供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1商品经济新秩序,可以称之为商品经济体制下新的社会运行机制及其法律和行政保障系统。由于秩序是体制的运行状态,探讨新秩序和治理当前的混乱秩序,自然应从十年改革发展的反思入手。回顾十年来商品流通领域的改革,对于治理当前混乱的商品流通秩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寓居杭州的徽州商人活跃于商品流通领域,一方面加强了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另一方面则对杭州城市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一明清时期的杭州与苏州并称为江南二大都会。以杭州为中心,把太湖南端的杭嘉湖平  相似文献   

10.
资金短缺是工业企业遇到的共同难题。为此,很有必要对工业企业的资金问题作出实事求是的分析,以利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工业生产的稳定发展。 一、把握资金流通的规律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货币的本质仍然是一般等价物。它并不是资金。资金是垫支于生产、流通领域中并不断循环周转的价值。货币只有在它的循环运动中才能成为资金。  相似文献   

11.
论近代中国银本位制下的汇率变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贺水金 《社会科学》2006,18(6):100-111
银本位制是国际金融史上最早、最纯粹的浮动汇率制。银本位制时代中国汇率变动的特点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1931年以前为金银比价变动,汇率变动的总趋势是金贵银贱;1931年后演变为银与金、银与各国纸币兑换率双重汇率,二者走势并不完全趋同。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和20世纪30年代有两次银贵现象,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银贵是名“贵”而实“贱”,迎来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20世纪30年代是金贵银贵纸贱,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灾难性的。  相似文献   

12.
尹伯成  黄海天 《江海学刊》2012,(2):66-71,238
在西方国家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背景下,一种呼唤金本位回归的声音日趋强烈。这在理念上与200年前大卫.李嘉图的货币理论和"金价论战"有着某种联系。尽管李嘉图混淆了纸币和贵金属货币以及银行券的不同属性和流通规律,然而他的货币理论,尤其是关于纸币发行必须受到约束的观点,至今仍有重大意义。后来西方国家在相当长历史时期内实行的金本位制度,很大程度上就体现了李嘉图的货币思想。今天不可能再回到金本位制度,但黄金的投资保值避险功能将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3.
李强 《学术探索》2004,(5):100-104
作为清代前期唯一的铸币,制钱联系并促进着各种经济要素之间的缓慢流动。到了乾隆年间,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和白银流入流出的影响,制钱体系开始步入危机,虽然清官府采取了种种应对措施,但并不能阻挡货币体系的发展脚步,制钱体系走到了历史的边缘。  相似文献   

14.
虽然在软预算约束经济中,财政政策相对于货币政策要高效一些,但是与硬预算约束经济相比,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都降低了。正因为如此,政府才不得不采用行政手段以及信贷控制、土地审批这样的控制数量变量的手段来调控经济。软预算约束下的"投资冲动"和"消费压抑",加之特殊的宏观调控政策使得经济的调整缺少弹性,导致经济表现出不同于一般市场经济的特征来。中国的经济波动既有市场经济的一般性原因,更有特殊的体制性原因。解决宏观经济结构失衡的根本办法不是利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进行需求管理和调节,而是必须通过改革来有效加以解决。在"产能过剩"、"消费压抑",同时国外需求由超常增长向常规增长回归的情况下,过度的财政扩张可能使中国经济再次陷入通缩的境地,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双重过度扩张则可能使中国经济陷入"滞胀"的风险之中。  相似文献   

15.
18世纪上半叶,宾夕法尼亚等许多北美英属殖民地政府,相继通过发行纸币成功地解决了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货币供应不足问题。北美殖民地发行纸币实践所体现的理论意义,至今仍然没有过时。这些理论意义包括:一、纸币等象征性货币具有金银等贵金属铸币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二、一国货币供应和创造的任务应当主要由国有银行承担。  相似文献   

16.
元宇宙产业的日新月异给数字货币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不仅使得数字货币作为“准货币”的职能予以凸显,还展现了其在资产确权方面的新职能。数字货币在元宇宙中流通的同时也挑战着国家货币主权,监管的缺位将可能损害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甚至引起系统性金融风险并传导至现实世界。作为一种新兴货币,数字货币的法律性质尚不明确,并且各国对其采取的法律规制手段存在差异,这使得传统的监管手段滞后于元宇宙的新发展。现阶段“一刀切”的监管方式无法满足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需要,应以包容性发展为理念,在现有基础上稳步推进中央银行数字货币,并加强国际间的监管合作,引导数字货币朝着规范、健康的方向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7.
经济法中的政策——基于法律文本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策是政府与市场在经济法中的连接点,其在经济法中的存在具有普遍性。中国现行经济法中有20部法律含有"政策"一词,共使用87次。不同语境中的经济法政策语义各不相同,可以在"目标"、"性质"、"标准"、"实施手段"、"信息指引"等语境中解读经济法的政策语义。经济法中的政策具有一定的类型特征,通用型政策与专用型政策、元政策与再分解政策、经济政策与技术政策在经济法中清晰可辨。经济法中政策制定权力层级分散,政策运行在总体上呈凌乱状态,只有货币政策与中小企业促进政策的运行较为体系化。经济法政策的改善应着力于政策的规范与监督。  相似文献   

18.
基于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用特点的认识,中国在扩大内需的初期让财政政策“打头阵”,让货币政策充当“第二梯队”,这样一种政策组合是正确的。在治理通货紧缩的过程中,货币供应量不完全是“外生变量”,在很大程度上是“内生变量”。治理通货紧缩的难点和艰巨性在于,此次通货紧缩具有明显的“体制转轨型紧缩”的特征。治理此次通货紧缩的关键是提高国民信心。  相似文献   

19.
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角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万明 《河北学刊》2004,24(3):145-154
晚明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着重大变迁;同时,世界经济也正处于融为一体的进程中。明初,白银并非合法货币,由于中国社会内部发生的变化,白银货币化自下而上到自上而下初步奠定,产生了巨大的社会需求,市场经济萌发并以前所未有的发展趋势极大地扩展,不仅拉动了外银流入,而且使中国由此主动走向了世界。事实并非如既往所认识的,是西方东来导致了中国被动地与世界衔接起来。从时间和动因上看,中国的社会需求曾直接影响了日本和美洲银矿的开发,中国积极参与了世界经济体系的初步建构,并为整体世界的出现作出了重要的历史性贡献。当世界逐渐形成一个整体世界之时,世界经济体系不是西方创造出来的,而是世界各国共同创造的。  相似文献   

20.
抑制与抗争:建国初期的政府与私营工商界(1949-1952)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其柱 《晋阳学刊》2005,6(2):92-97
建国初期,由于政府继续维持革命时代的“劳资协商”政策,私营工商界情绪逐渐稳定,并主动配合政府贯彻各项政策。政府为迅速恢复经济,稳定社会秩序,采用加工定货、统购包销等措施“援助”私营工商界。但私营工商界经济好转之后,出于对利益的本能追求,对政府“援助”采取了或明或暗的抗拒态度。政府出于现实考虑,主动妥协,进行了多次政策调整。但政府的妥协并不意味着原谅私营工商界的“不忠”。1952年初,国民经济初步恢复之后,政府发起“五反”运动,以打击“五毒”行为的名义对私营工商界进行了声势浩大的思想改造。通过“五反”,私营工商界与政府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最终以前者的屈服而宣告终结。从此,私营工商界完全转变经营方向,成为政府社会改造战略的忠实配合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