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本作家在中国隐逸思想影响及渗透下,从西行到川端康成再到水上勉,从形隐到心隐,表现了对"隐"的接受、传承、变容,最终回归禅宗的隐逸本质。中国禅宗思想提倡"退",从菩提达摩到五祖,基本都是重视归隐、独宿、静坐、修禅。而到了六祖慧能把修行与人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领悟到真正的修行是在人间,衣食住行皆可以修禅隐逸才是"隐"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2.
归隐是我国古代文人倾心向往或亲身体验过的生存状态。张衡的《归田赋》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就是集中反映古代文人归隐情结的典范之作。由于二人不同的人生际遇,两篇作品又呈现出不同的归隐境界———意隐与身隐。意隐是理想化的精神向往,身隐是现实性的人格追求。意隐之后的身隐,是一种更彻底的放弃和坚守,是古代文士一种更难得的做人境界。  相似文献   

3.
园林书写与园林绘画是当下延续园林文化物质性存在的重要手段,其精神文化溢余价值更是自不待言。明代文人吴亮市隐于常州止园,融合自身生命体验,建构了独特的“桃源想象”之境,实现了桃源文化意象由哲学思想到文学范式表达,再到实体园林景观的转变。通过张宏绘制的《止园图》和吴亮《止园集》相关诗文之间的图文互动,从吴亮“桃源想象”之境所呈现的朴野之风可以看出,吴亮修建的止园与当时追求奢华之风的富贵园林亦有所区别。吴亮隐于止园,既顺应了当时隐逸文化转化发展、精英阶层造园炽盛的时代风潮,同时也是为避免朝中党争之祸的无奈之举。此外,文人的山水情怀和反哺之情亦是促使吴亮归隐的重要因素。吴亮修园市隐并非是末世心态,而是归隐明夷,比之隐逸的美名,更多体现了吴亮作为文人的担当与自持。  相似文献   

4.
"隐"和"显"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两种审美形态。在外在形式上,"隐"是单纯质朴的,而"显"是鲜明华丽的;在内在意蕴上,"隐"是蕴含丰富深厚的,而"显"是意义单纯明确的。阮籍和陶渊明的作品表现出"隐"的特征,刘勰和钟嵘则在理论上对"隐"的内涵有所揭示,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审美理想并不是"隐",而是显性的"风骨"、"风力"。刘勰所说"隐秀"的主要意义相当于"隐显"。很多学者把"隐秀"理解成同一审美对象或同一作品的内在意蕴和外在表现,这是一种误解。"隐"和"秀"指的是同一层面的两个对象或两种形态,而不是是同一个对象的内外两个层面。也就是说,"隐"和"秀",指的是两个审美对象或两种作品的不同形态或特征。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留下一百二十多首诗,田园诗是其中最富独创性的奇葩,少量为出仕前躬耕乡里时所作,多数是公元四○五年弃官归隐后的作品。这些诗篇,最能代表陶诗的独特艺术风格,是我国文学史上田园诗这个流派首次获得的丰硕成果。它一出现就显示出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张玉璞 《齐鲁学刊》2012,(4):119-123
白居易的"中隐"思想是对传统仕隐观念的继承、整合和发展,其本质上既区别于隐于山林的"小隐",也与隐于朝市的"大隐"不同,而是隐于地方官、散官、闲官。它巧妙地平衡了集权专制与士大夫独立意识之间的矛盾,是一种能在入世与出世间进退裕如的处世哲学和生活方式。这一以仕求隐的隐逸观,较之魏晋时期"居官无官官之事,处事无事事之心"的仕宦态度要积极得多,它更圆融通达地调谐了身与心、职与事、仕与隐的矛盾,是白居易以儒治身、以佛道修心的人生哲学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7.
“亲亲相隐”的观念是儒家亲情伦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古代至民国时期在量刑时予以减免的根据。此观念和法律规定在西方亦有体现。“亲亲相隐”体现的是人的天然本性,“大义灭亲”维护的则是法律的正义。国内学术界就此问题曾展开过针锋相对的论战:一说“亲亲相隐”虽然有违现行法律,但它符合和顺应人性的正当发展,现行法律应做适当修改;一说“亲亲相隐”是滋生腐败的“温床”。情与法历来就是困扰着人类的问题,但我们不仅在学理上更应该在实践中去寻找一条两者相融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从阮籍、陶渊明看儒家归隐思想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建平 《河南社会科学》2000,(4):101-103,110
归隐,历来被认为是道家的专利。其实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归隐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它对中国古代士人的影响是重大而深远的。以前常被认为是深受道家思想影响的阮籍和陶渊明,事实上正是儒家归隐思想的体现者。他们的生平和诗作所表现出的“时隐”和“道隐”,正反映了儒家归隐思想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男工女耕”与中国农村女性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改革使中国农村家庭出现了“男工女耕”的性别分工格局.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工”是一种以农业为原点的粗略的划分,实际泛指一切非农产业.在中西部地区,这种分工大量地表现为男性劳力外出打工、经商,女性劳力固守家园,从事农业劳动.“男工女耕”的分工格局使中国农村女性成为农业劳动的主力军,她们承担了60%以上的农业劳动,为我国农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本文拟从人的层面来分析“男工女耕”的分工格局对中国农村女性发展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半耕半网”指以家庭为单位进行耕作和短视频生产的分工协作。受农耕时间节点、短视频收益等因素影响,二者存在主业、兼业的动态互换。目前,这一业态已初步展现出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非农收入的成效;对于乡村生态资源、文化资源的整合与传统伦理的再发现、再创造,构成其独特文化基因和可持续发展动力。据此,“半耕半网”或可成为后脱贫时代应对乡村资源流失、文化空心化等问题的解决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11.
刘蔚 《东岳论丛》2012,33(10):57-61
陆游的田园诗中频繁出现"太平"一词。称颂时世太平气象,展现诗人的太平心境,构成了其田园诗两种重要的文化内涵,代表了他齐家治国、修身养性的最高理想。南宋乾道、淳熙年间的中兴是陆游田园诗太平书写的时代背景;儒家"美政"的诗学传统、宋以前陶渊明等人诗歌对"心太平"境界的塑造,成为陆游田园诗太平书写的艺术渊源;而邵雍大量吟咏太平的诗作更为陆诗提供了最直接的范本。陆游田园诗的太平书写有其历史和艺术的合理性,但也有客气假象、虚矫作态之嫌,"太平"实质上成为了一种带有浓厚理想化色彩的文学性书写。  相似文献   

12.
"未完成作品"是西方古典主义艺术批评家对法国印象派与中国、日本古代绘画的批评.中国绘画以不求"形似"的再现而以意象化的表现为艺术的旨归,所谓"不患不了,而患于了","意周而笔不周"的"未完成作品",具有超越时空限制的艺术意义.本文对"意象"观念的发生、类型作了正本清源的梳理,对中国绘画的意象化历程作了阶段分明的回顾,认为20世纪之前东西方艺术分野的标识是"未完成"与"完成"、"意象"与"形象"、"表现"与"再现".从印象派的"未完成作品"到西方现代派绘画的"表现"风靡画坛,东西方艺术从接近到沟通;百年之后,当西方艺术在"异类殊形"的路上越走越远,东方艺术家该如何对待?  相似文献   

13.
冯建国 《学术界》2007,(3):247-250
盛唐诗坛上有山水田园诗派之说。其实,山水诗与田园诗,只是在题材上有某些近似之处,就其表现内容来看,二者有着根本的不同。山水诗描绘的是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壮丽秀美的自然景色;而田园诗所反映的则是古朴生动的农家生活,和平宁静的田园风光。山水诗的作者多以南朝谢灵运为榜样,寄情山水,恣意遨游,表现的是隐士幽人的心态;而田园诗的作者多受到东晋陶渊明的熏陶和启迪,归隐田园,体味生活,反映的是田父野老的情趣。以山水诗而论,孟浩然、王维成就最高;若论田园诗,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储光羲都堪称盛唐诗坛上最杰出的代表。  相似文献   

14.
<正> 《韩非子·难一》载:“历山之农侵畔,舜往耕焉。”传说的“舜耕历山”在哪里?二千年来聚讼纷纭。民国《山东通志》载:“天下历山十有之,在山东者五。”皆难肯定哪处是舜耕之历山。近人多有认定济南历山者,如建国后出版的《辞海》“历山”条下列全国历山七处,第一处是济南历山(千佛山)。最近出版的《济南简史》则肯定  相似文献   

15.
鲁迅以言辞犀利、敢言人之不能言而著称,但在言其所欲言之外,鲁迅还有意识地借助"隐"来传达某些诉求,这里的"隐"是"说"与"不说"的结合体,是"言"而"不言"。鲁迅的"言"与"隐",互相解说,互相映衬,极大地拓展了文章的表意空间,深化了文章的内涵。  相似文献   

16.
苏轼黄州时期作品中的“人生如梦”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黄州时期作品中有二十二篇表达了"人生如梦"的思想.本文分析了苏轼这些作品中"人生如梦"思想的表现和形成经过、原因,认为这种思想有消极的一面,但不全都是消极的,一部分作品中表现出的"人生如梦"思想是苏轼摆脱政治理想破灭的惶惑、实现旷达的武器,助其达到了"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境界.  相似文献   

17.
也谈“亲亲相隐”之本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学术界围绕"亲亲相隐"与儒家伦理的争鸣中,《〈论语〉"亲亲相隐"章重读》一文认为争议双方均误读"隐"之含义,故力图从字义训诂入手释"隐"为"直",再借助文献佐证推翻传统释义。但这一观点无论是在训诂释义上还是文献佐证上均存在着主观臆测、过度引申、片面解读等问题,因而是难以成立的。  相似文献   

18.
出仕与归隐是我国古代士子所面临的人生选择。晚明随入学生员数量增多,众多士子沉滞,科举陷入危机,大量山人群体涌现,陈继儒便是其中较杰出的一个。通过对晚明特有的世风世态和陈继儒仕隐人生轨迹之把握,可以深入研究其仕隐生活及心态。  相似文献   

19.
<正> 在我国文学史上,自陶渊明始,形成了所谓田园诗派。但读其诗作,我以为只有陶渊明的田园诗独一无二,其他大都缺乏田园真味。下面试从三个方面谈谈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美。纯真的美魏晋时代,士大夫多逃避现实,隐逸之风大炽。但有个特点,即隐者不必尽遁迹山泽林薮或回归田庐躬耕,而是立身朝廷,高官厚禄;但不营世务,静默守玄,以求超然无累。这样,既可借“隐”之清名抬高身价,又可生活优厚,饱食安步,把“仕”与“隐”统一起来,一举数得,这就叫“朝隐”。但陶渊明不同,他不追求名利富贵,真心宣布归隐田里去种田,尽管他归隐之初有奴仆代作,他还是参加劳动。以后随着生活的日渐贫困,躬耕亦多,与农民的距离越来越小,共同情趣越来越多。这是陶渊明田园诗富有人民性和纯真美的根本原因。其次,他性格尚真,以真为美,以伪为恶。《宋书本传》赞他“率  相似文献   

20.
“隐宫”“隐官”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宫”之词首见于《史记)。《史记·秦始皇本纪》记秦皇始三十五年,“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骊山”。《史记·蒙恬列传》说,“赵高昆弟数人,皆生隐宫,其母被刑廖,世世卑贱”。究竟什么是“隐宫”?最早作出解说的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