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2.
书法艺术的审美程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艺术审美主要包括直观观照 :“象内之象”的欣赏 ;领悟品味 :“象外之象”的欣赏 ;超越畅神 :“无形之象”的欣赏。  相似文献   

3.
“气韵”一词,最早见于碑文。北魏正光三年(公元522年)刻成的《郑道忠墓志铭》中就有:“君气韵恬和,姿望温雅,不以臧否滑心,荣辱考虑。”由此可知,“气韵”一词是用以评论人物的精神风貌的。这和谢赫在评论张墨绘画时所说的“风范气韵,绝妙参神”的用意一样。即气韵相和,使人的生命与人的精神直接相联,在有节奏、合规律的艺术创作中展现出主体内在精神的美。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要提升城市的品位,关键在于把握城市建筑与城市文化的关系。保护城市的文化遗迹,凸现城市的文化特色,挖掘城市的地域特点,凸现城市的地域风格,重视城市标志性建筑,精心刻画城市形象是打造气韵生动、个性鲜明的现代城市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要提升城市的品位,关键在于把握城市建筑与城市文化的关系。保护城市的文化遗迹,凸现城市的文化特色,挖掘城市的地域特点,凸现城市的地域风格,重视城市标志性建筑,精心刻画城市形象是打造气韵生动、个性鲜明的现代城市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6.
谢赫所提的"气韵生动"在中国艺术史上影响深远,长期以来人们总是津津乐道于它的形而上的特性,把它视为艺术创作的最高准则,而忽视了它作为"技"的内涵.事实上从技法的角度来理解"气韵生动"更符合"六法"的本意,作为技法它指的是养气,属于艺术创作构思阶段,是艺术创作得以实现的根本保证和不可或缺的首要阶段.  相似文献   

7.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门类.书法艺术中的"无声之音"、"无形之相",折射出结构、韵趣和意境等中华民族传统审美文化的特征.与其它艺术形式相比,书法无疑是最具民族特色,最能体现中华民族传统审美文化特征的一门艺术.因此,传统书法艺术关于结构、韵趣、意境等方面的审美观念,也就成了中华民族传统审美文化特征的缩影.  相似文献   

8.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门类。书法艺术中的“无声之音”、“无形之相”,折射出结构、韵趣和意境等中华民族传统审美文化的特征。与其它艺术形式相比,书法无疑是最具民族特色,最能体现中华民族传统审美文化特征的一门艺术。因此,传统书法艺术关于结构、韵趣、意境等方面的审美观念,也就成了中华民族传统审美文化特征的缩影。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书法艺术在全国人民文化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一致认为它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激励人的斗志;并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西方一些艺术家视中国书法为抽象造型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英而倍加欣赏。法国画家毕加索说:“我如果生在中国一定是一位书法家,而不是画家。”英国、法国、新西兰、加拿大、巴基斯坦、西德、日本等,都曾派留学生来中国学书法。  相似文献   

10.
11.
魏晋时代,是文学艺术史上灿烂辉煌的时代,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是这时期文学艺术上的代表作之一.一、《兰亭序》的背景及其艺术价值被誉为“书圣”的王羲之,是那个时代的骄子.他创造性地发展了我国的书法艺术,《兰亭序》是王羲之撰拟并书写的一篇文稿,内容是记叙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他和友人司徒谢安、右司马孙绰及其子凝、微、操等四十二人“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于会稽山阴(浙江绍兴)之兰亭,举行祓禊活动的事迹.置身“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间,享受着“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大好春光,王羲之陶醉了.“仰视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他“游目聘怀”.于是,死生大事这一魏晋时期的热门话题,便又出现在他的脑海里.他想到人“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怏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的得意忘形,又想到了“情随事迁”时“感慨系之”的惆怅,以及对“俯仰之间,以为陈迹”的困惑,尤其是古人对人生短暂、生死无常的的痛惜,提出“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这一观点,指出应发奋有为.这是他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这一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和“一死为虚诞,齐彭殇为忘作”这一社会属性的辩证关系,也是经历了对汉末以来长期离乱之苦的社会出现的人生无常,及时行乐,消极无为的思潮的批判.从他对昔人兴感之文的观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在一生的革命生涯中,写了大量书札、题词和诗文,它们不仅是革命的重要文献,也是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书法作品,达到了“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个性特征,是中国书法史上一座巍巍丰碑。因此,认真开展和加强对毛泽东书法艺术的研究,不仅是深化和丰富毛泽东研究的重要内容,同时对促进我国书法艺术的进一步繁荣,有着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气韵生动”的意义指向及阐释拓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齐谢赫所提"六法"中的"气韵生动"命题,历来解释纷纭,莫衷一是。就"气韵"而言,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就有全面的论述,并且在绘画中有着深刻的表现,产生了新的问题视阈并完成了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14.
大诗人杜甫擅长楷书、隶书和行草书,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书法艺术家.他的书法审美思想后期与前期不同:前期崇尚张旭,崇尚草书,崇尚豪放;后期崇尚李斯、蔡邕、李潮,崇尚篆隶,崇尚瘦硬.其原因是他的生活状况和思想状况起了变化  相似文献   

15.
“气韵生动”是南朝画家谢赫在所著《画品》中提出“画有六法”的第一法。“气韵生动”作为一个美学命题,在中国绘画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美学涵义也早已跨越了“法”的领域以及谢赫和他的时代。从中国古代哲学和美学的角度,本文较系统地陈述、分析了“气韵生动”在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的衍生、演变与发展动态。  相似文献   

16.
“道”是融宇宙观、自然观、人生观为一体的高度抽象化的形而上概念。道家以“值”为本,把审美落实在自然之道上;从自然无为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理解美的内涵;从主体的精神自由来理解审美的价值、功能;以回归自然为人生追求;以精神自由为人格美理想;以逆境为最高的审美境界和终极追求。  相似文献   

17.
谢灵运具有以“情用赏为美”为核心的“赏情适性”的审美追求。此种创作审美追求,突破了“诗言志”的传统,强调了审美主体的心灵自由性,以及审美的超功利性和情与理的辩证性,把文学上升到审美经验的层次,丰富与发展了我国的文学理论扣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8.
精神文明南通现象,以一个中等城市的名字来命名精神文明建设“现象”并不多见。一是体现了对我市精神文明建设成绩的肯定和称誉;二是突出了我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最重要的特征:参与主体的广泛性、普遍性。其先进典型虽不乏社会精英,但更多是普通公民,人员组成涉及到各类群体、各个阶层。同时“南通现象”无疑是基层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写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一种尝试,研究它的成功经验、建设规律,可以为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之成为社会精神生活的“主旋律”、社会发展进步的“生命线”,提供建设思路和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9.
学报编辑的审美追求陈超美(河南教育学院学报)以往人们有一种误解,觉得以严肃的科学性为特质的高校学报似乎与美无缘。其实,科学从来不排斥美,只是这方面我们谈得不够充分罢了。随着学术事业的发展和读者要求的提高,学报的审美品格的地位在上升,编辑人员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20.
&&学术刊物编辑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