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西南边疆今天的民族构成与不同历史时期各民族绵延不断的人口迁徙有密切关系 ,这些迁徙活动有五大特点 ,与今天的人口流动有异亦有同 ,文化和生态环境是西南地区历史上人口迁移特点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2.
秦汉移民与巴蜀文化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汉在向巴蜀的移民 (广义 )中 ,不乏当时社会的优秀人才 ,他们和其他移民一样在巴蜀从事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活动 ,对巴蜀旧貌的改变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促进了巴蜀文化的重大变化。巴蜀地区滋长的各种文化精神与中原渐趋等同 ,形成为秦汉及其以后巴蜀文化一道新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3.
外来移民与雷州半岛的土地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域性的经济开发是多种因素促成的,其中外来移民的迁入,在某些区域内往往又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历史时期雷州半岛的土地开发亦不例外。秦汉以来,经济文化发展程度较高的北方移民的不断迁入,曾经极大地推动了这一地区土地开发的进程。本文着重探讨了历史时期雷州半岛外来的迁入及其对这一地区开发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战国末至西汉武帝的二百余年 ,中国西南出现第一次大规模开发的特殊历史时期。在这时期的开发进程中 ,自然形成前后两个历史阶段和北南两区域的划分。北部巴蜀开发领先于南部“西南夷”地 ,而南部开发亦仰赖北部先期开发的成就。前后两阶段 ,一以贯之 ,为同一整体  相似文献   

5.
秦汉时期宁夏地区的经济已初步开发,农业、牧业、手工业和商业均有一定程度的发展。此时该地经济得以开发的原因,主要是中原王朝的军事需要,也是该地各族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同时也与该地优越的自然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6.
《南都学坛》2016,(4):13-18
秦汉行政法规自成体系,讲究质量和效率、注重行政体制机制建设,建立了比较严密的国家治理体系,提高了国家治理能力,从内容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都保证了秦汉具有较高的行政质量和行政效率。简牍所见秦汉行政法的基本特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简牍所见秦汉行政法表现形式多样。主要有律、令、科、品、式等各种形式,体系完整。二是简牍所见秦汉行政法调整内容广泛。主要包括了行政工作过程的各个环节,既规定了巡视监督、"案验"监督、"复案"监督等多种行政监督形式,又规定了对行政渎职和失职的违法犯罪行为的认定和处罚形式;既有行政机关设置、编制等行政组织法,又有人事行政、社会治安、财务赋役、卫生保健等行政各个部门法,体现了"严治吏"的精神。三是简牍所见秦汉行政法规范类型齐全。主要表现在行政行为规范齐备、行政规范结构严密、行政规范确定程度高、行政实体规范与程序规范相结合。上述特点,体现出秦汉依法治国的精神,反映出秦汉行政法在秦汉整个法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说明了秦汉是中国律令制国家行政法的确立时期。  相似文献   

7.
边疆地带安全环境的建立及维护、边疆地区的开发与建设同明代中朝两国之间关系的发展,存在着显著的相辅相成的互动关系。两国边疆地带的安全及开发建设,为双方关系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安全及物质上的保障。而随着双方关系的日益融洽,又反过来进一步强化了两国边疆地带的安全与开发程度。这一现象不仅仅局限于明代中朝两国之间,而且在古代东亚世界的邻国交往中具有普遍性意义。  相似文献   

8.
先秦时期 ,现在的云南地区尚处于原始社会 ,是我国较为落后的地区。但是 ,经过秦汉时期的开发 ,社会经济较以前有了一个飞跃性的发展。本文主要探讨秦汉时期对云南地区经济开发的一些措施以及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况。在目前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形势下 ,开展对这一问题的研究 ,具有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河套移民社会是近代自发型边疆移民社会的典型,它的构建、发展与其精英群体——河套地商密不可分。地商的租地、修渠及垦务活动,不仅使内地民众大规模进入河套地区成为可能,而且还推动了他们向定居移民的转化。该地移民社会形成后,由于官府力量的缺失,使拥有资金或技术的地商摄取了移民社会核心资源,并以此为基础取得对民众的操控权,从而成为移民社会的实际控制者。地商对移民社会的控制,使河套移民社会的发展留下了深刻的地商烙印。  相似文献   

10.
自西汉至清代,历代中央政权在经营西域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以屯田为主要形式的移民实边政策。由于各朝国力及主政集团边疆经营理念的区别,使得移民实边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差异,却处于不断深化中。本文主要从移民实边的治理理念与实施两方面,探讨历史上中央政权经营西域的进程及不同阶段的特点与差异。  相似文献   

11.
秦汉时期,中国西南边陲的乌江流域首次被纳入中央王朝的势力范围.随着中原王朝的疆域延展,大批秦人、汉人等中原族群通过任官、随军、屯田、流放等方式纷纷移居乌江流域地区生产和生活.这不仅打破了当地长期以来的民族封闭,而且强化了中央王朝对乌江流域等西南边疆的政治统治,有效促成了乌江流域地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12.
战国秦汉时期 ,西南地区区域性强 ,北部对南部影响甚大。据考古发掘资料 ,西南铁农具战国早期出现 ,可分为、锸、锄、铲、镰、铧、斧七类。铁农具主要由北部的巴蜀向南部的云贵传播 ,在分布上呈现集中在冶铁区、移民通道区、农垦区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有秩"在秦汉史籍中记载较少,而在出土简牍资料中却不断被发现."有秩"是秦汉时期普遍设置的级别较低的基层官吏,一般来说为百石之吏,但亦不完全如此.对"有秩"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秦汉基层政治制度.  相似文献   

14.
先秦至汉代的司法检验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至汉代是中国古代司法检验的萌芽时期,同时也是检验制度的初创时期.在这一历史阶段中,不仅检验活动十分频繁,而且确立了许多检验的规则.这些规则不仅对制定唐律的相关制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且为中国检验制度臻于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古代无社会保障这一概念,但却客观存在着大量的荒政思想、荒政政策、养老抚幼制度、扶贫救济制度等,这些实际上现在保障制度的原始理念和雏形。中国古代政府一直把天灾人祸、弱势群体看成行政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现在社会保障工作的开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16.
清末民初,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步伐大大加速,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它们利用民族、边疆问题,挑拨中央与地方关系,散布分裂主义,策划“独立”,以达到其侵吞中国边疆领土和分裂肢解中国的目的。共同的命运,促使中国各族人民空前地团结起来,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共同维护国家统一和主权领土完整,构成了这一时期民族关系政治纽带的坚实基础。这一时期中国民族关系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各族人民在历史上形成的民族凝聚力日益增强,这是国家利益与民族利益一致的必然结果;中华民族精神得到进一步升华、提炼,并成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抵御外侮,共创中华各民族新纪元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华民族团结御侮,共同抗击帝国主义侵略者是这一时期中国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并始终成为这一时期中国历史运行的主轴。  相似文献   

17.
秦汉时期在处置归附少数民族及其外来降者举措方面显现出两种态度:一种是残酷迫害与奴役;另一种是妥善理性安抚。秦代处置降者举措过多地体现了血腥气息,而汉代处置降者举措则更多是闪烁着理性光辉。  相似文献   

18.
秦汉楚方言区文献中的脂微合韵与方音有关,带有楚方言色彩。先秦时期,楚方言里脂微合韵现象较为突出,至东汉,脂微两部发生合并。这种音变现象起初是在方言中发生的,是秦汉时期楚方言、秦晋方言共有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史记·货殖列传》的分析 ,认为秦汉之际中国已经崛起了一个庞大的商人阶级 ,开始了人类第三次分工 ;中国的商人阶级的资本原始积累与西欧商人阶级不同 ,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而中国的商品经济包孕在封建经济的构架中发展 ,这又是我国历史上商品经济的特色。这些都值得深入研究与阐发 ,以丰富马克思主义商品经济的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