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丽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9(3):1-5
近20年来中国共产党对当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贡献集中表现在四个方面扭转了 20世纪后期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的趋势,避免了社会主义大船的倾覆;造就了20世纪最壮观的经济奇迹之一,展示了新时代社会主义的新面貌;闯出了一条富有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的改革之路,为社会主义国家树立了光辉典范;总结概括了反映全党集体智慧的邓小平理论,为新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复兴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杨煌辉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29-35
人民性标识出中国共产党鲜明的政党品格."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脉相承的理论品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新胜利的历史密码、是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实践动力,铸就出中国共产党百年领导的磅礴伟力.领导人民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是中国共产党百年领导力生成的理论逻辑;领导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历史自觉,是中国共产党百年领导力生成的历史逻辑;领导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实践认同,是中国共产党百年领导力生成的实践逻辑.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回首中国共产党奋斗百年的光辉历程,党的领导力历久弥坚正彰显出"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自信、历史自觉与实践认同. 相似文献
3.
张富文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2(1):7-13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的历史征程中,形成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内在理论逻辑。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生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人民解放论为目的、人民主体论为动力、人民上帝论为立场的有机统一。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发展于新中国成立以后,主要表现为人民万岁论为基本立场、人民主权论为核心内容、人民公仆论为执政理念的有机结合。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恢复发展于改革开放以后,是人民思想解放论为前提、人民物质利益论为核心、人民共同富裕论为目标的有机融合。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深化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集中体现为人民利益代表论为执政方向、人民民主论为政治保障和人的全面发展论为发展目标的辩证统一。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强化于党的十六大以后,党鲜明地提出了以人为本,是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内在统一。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创新于党的十八大以后,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理念,形成了人民至上、人民主体、人民共享、人民评判四位一体的内在统一理论逻辑。 相似文献
4.
聂家华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
本文的主要任务并不是要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关系给出全面周详、令人满意的解释 ,而是运用社会现代化理论和政府与政党理论 ,结中国共产党在建国以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的主要历史作用作宏观的分析 ,试图在研究的方法、思路和视角等方面给人以启发。本文的结论是 ,中国共产党通过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和新政治格局 ,通过对现代化发展战略、发展模式和推进方式的探索与选择 ,开启、主导和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在一百年的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践行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形成了始终不渝为人民的光荣传统。这一光荣传统源于中国共产党对“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一重大理论课题的回答,呈现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一新时代表达,转化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的巨大推动力。这一光荣传统是激励我们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宝贵精神财富,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需要加以坚持并不断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6.
王赟鹏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110-116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国现代化进行了艰辛求索。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探明一条经由革命为现代化扫清根本障碍,从新民主主义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之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确立了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政治条件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时期,通过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进入新时代,形成系统完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中国共产党寻路救国、建设兴国、改革富国、战略强国的百年道路求索,对中国和世界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Z1)
文章论述了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过95年艰辛、曲折、光辉的历程,在实践中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开启改革开放新征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新的伟大的胜利,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相似文献
8.
刘荣军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7(4)
百余年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表明 :中国不可能通过资本主义道路走向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历史的抉择 ;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必须以中国国情研究为基础 ,从中国社会实际出发 ,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创立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和在改革开放中创立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是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文化难题的两次回应 ;面向 2 1世纪 ,中国共产党必须进一步拓展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认识 ,进一步把握改革、开放与发展的大趋势 ,进一步加强对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建设 相似文献
9.
吕佳翼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19(3):22-29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发展,具有如下六大特点:一是立足实际、独立探索,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与其对革命道路的探索、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建立在一致的方法论基础之上;二是从经济一维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的领导等多维,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日益全面;三是从以生产力为中心到以社会为中心,再到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向马克思主义价值旨归的回归;四是从本质到本质要求本质属性本质特征,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日渐深入;五是从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界定,实现了从理性抽象到理性具体的再飞跃;六是从摆脱传统意识形态的束缚到借鉴西方,再到自主建构,体现了理论上的创新能力和思想上的自我主张.这既是理论自身的逻辑发展,更是对发展着的实践的不断总结和提升,体现了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陈承红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1):27-31
对 2 0世纪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探索 ,经历了四个时期 ,有两次重大突破。革命取得成功跨越了既定的理论 ,给 2 0世纪社会主义的发展带来了一个“历史难题” ,即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和继续发展社会主义。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为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作出了回答。 相似文献
11.
12.
中国共产党是靠革命理想和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纪律严明是党的光荣传统,也是党取得革命、建设、改革胜利的重要保障。回首党的百年纪律建设,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初步探索,到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日臻成熟,历经四个发展阶段,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纪律建设思想。其中,信仰与纪律同行、在坚持党性中实现个性、以铁的纪律巩固党内团结成为党纪律建设的独特优势。马克思主义政党是革命的政党,自我革命精神决定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历史使命,这就要求党在纪律建设的道路上坚持以政治纪律为纲,以纪律教育为基,以优化政治生态为要,坚定向前、永不停歇。 相似文献
13.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人民千百年来追求的理想,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解决贫富差距症结的根本方针与基本原则。中国共产党追求共同富裕的历程贯穿于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是党的初心与使命的深刻体现。在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之际,系统地梳理和回顾党追求共同富裕的百年实践可以看到,追求共同富裕必须坚持党对推进共同富裕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并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这些经验将为新时代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14.
15.
中国共产党为探索中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经历了曲折而艰苦的奋斗征程。回顾与反思这一探索的历史进程及其经验教训,有益于我们进一步深化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黄勇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2):50-53
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由于党所处的历史时期不同,面临的主要任务不同,党的历代领导集体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着力点在各个时期各有不同与侧重。尽管侧重点不同,但党的历代领导集体在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根本立场和价值取向上是完全一致的,都是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伴随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而逐渐形成、确立并发展起来的完整理论体系,体现了党百年艰辛奋斗并走向成功和成熟的伟大历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探索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进过程,毛泽东、邓小平和习近平等党的核心领导人在其中起到了至为关键的作用。他们从不同角度阐释党的实事求是思想,特别是善于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解决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面临的“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等时代课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根本上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做到实践出真知,而不被教条主义与狭隘经验所束缚,始终把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作为执政的出发点与落脚点,真正将实事求是思想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8.
19.
范根平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1(4):47-51
“以人民为中心”是对我国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以人民为中心”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内在契合性,它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逻辑起点、依靠力量和目的归宿,它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现代化实践的全过程。新时代,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相似文献
20.
哲风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4)
为人民服务从政治宗旨发展为道德核心,其基本含义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一新型道德实现了政治与道德、先进性与广泛性、现实与理想、义与利的高度统一。市场经济本身蕴含着诸多同为人民服务相通的积极因素,社会主义可以使之得以凸现和激发。进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道德建设,必须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相一致,与多元化利益主体格局相适应,与党的方针政策相协调,同时,也应与对共产党人和领导干部的更高要求相结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