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海洋意识作为人们对海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地位和价值的认识,对国家和民族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历史证明,有没有海洋意识,海洋意识是否强烈,不仅关系到能否有效地开发、利用海洋,而且影响到国家民族的安危兴衰.深入探析中国传统中海洋意识淡薄的原因,是进一步探求增强21世纪中华民族海洋意识对策建议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2.
中国人的历史意识具有某种程度的宗教性,这主要体现为对历史的敬畏,希望不朽于历史,相信历史的公正,即敬畏性、不朽性、公正性.导致历史意识宗教性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中国传统史学具双重职能:记录历史事实,讲求秉笔直书;维系人伦价值,讲求善恶褒贬.前一职能是包括中国史学在内的一切史学都具有的职能;后一职能则为中国史学所特有的职能,它承栽着类似其他民族多由宗教承载的东西.秉笔直书与善恶褒贬相辅相成,共同塑造了中国历史意识的宗教性.另一方面,秉承士人精神的优良史家和社会的认同,是这种宗教性历史意识必不可少的主客观条件.中国传统史学虽有类似于宗教的功能,但其毕竟不是宗教,所以中国人历史意识的宗教性也就不那么纯粹、地道,而带有某些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档案是历史的积累,社会的财富,档案的根本价值在于给人们的现实工作以借鉴参考。然而,社会的档案意识和档案界的社会意识、人们的档案价值观念、档案工作自身的因素以及档案工作者的素质等因素,影响和制约了档案信息的利用,因此,必须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消除制约因素,才能有效地提高档案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4.
史学界各种新的方法论的尝试,尤其是解释学的引进,使一些文化史学者不再执着地相信可以由当代人复原出历史文化的“本来面目”或真精神。他们宣称:“我们不是要到历史文化中再现或复兴历史文化,我们真正关切的是要到历史文化中解释或理解我们自己是什么,摆脱我们对自身的迷惑,从我们自己的人文价值的困局中摆脱出来。”(殷鼎《中国文化与解释意识的危机》,载《知识分子》1989年第1期)因此,这些人放弃或者至少是部分地放弃了对中国历史文  相似文献   

5.
中国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梦想,而是国家和民族的整体性的思想意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目标指向和价值追求。中国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柱,中国力量是实现中国梦的力量之源。中国道路、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党的领导都彰显了中国特色,展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魅力,中国梦让中国更美丽。  相似文献   

6.
从中国的现实出发,面对中国法治生成的既成事实,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法治中国建设的现实起点。西方既成的法治发展历史不是法治发展的必然史,更不是法治本身的内在逻辑,中国应当结合自身的实际,探索适合自身法治发展的具体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需体现中国的历史、中国的现实、中国的文化特质等中国元素,同时吸纳人类一切优秀的法治文化,如此方能使中国的法治建设不断开放发展并充满活力。  相似文献   

7.
美国国家结构形式的演变及联邦中央权力集中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的国家结构形式,经历了由邦联制向联邦制演变的历史过程,这种演变完全决定并适应于美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政治、经济、军事等客观条件的变化。与此相适应,美国的国家权力也逐渐由各州分权走向联邦中央集权。但美国联邦中央权力的集中,不同于单一制国家的中央集权,而是奉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美国的三权分立并不是三权的绝对平等,而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各有所重。  相似文献   

8.
宪法意识是人们关于宪法现象的心理活动。宁夏回族自治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使国家的各项制度在运行中具有了民族地方的特色,随着公民宪法意识问题在理论界和实务界的觉醒以及依法治国、依法治区方略的推进,该地区公民的宪法意识与全国相比既有共同性,又有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体演进态势是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主体的总体性意识分不开的。在实践总体意识、思想总体意识、人学总体意识以及历史总体意识的支配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主体的历史使命在于推进整体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现代化,推动中国社会历史由民族史向世界历史的整体转变,以及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整体性发展。  相似文献   

10.
杨国强 《学术月刊》2012,(9):132-143
19世纪中叶出现的"富强"观念和19世纪末期传入的"天演进化"观念曾相互撑持,绵延不绝地通贯于此后一百多年的历史之中。在长久地溺于天下意识、地方意识和家族意识之后,前者促成了中国人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在长久地仰望"三代"之后,后者促成了中国人发展的意识、进步的意识、历史规律的意识和世界潮流的意识。中国近代的历史变迁和社会转型遂由此而得以发生和展开。但在同一个过程里,由"富强"的单面演绎而致国家意识的独尊和至上,以及由"天演进化"的单面演绎而致理消势长的价值寂灭和不立本位的"规摩仿效",又不能不使"富强"常与民本和民生脱节,使"进化"常与中国人的历史和文化脱节。这些内在的矛盾,都是由这个过程造就出来的,它成为历史变迁和社会转型的阻窒。之后的中国人,不得不在致力于现代文明的同时,面对和收拾这些难题。  相似文献   

11.
论人的政治性与政治主体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虞崇胜 《文史哲》2002,23(4):57-62
作为现实社会中的人 ,从其本性来说 ,都是政治人 ,人的政治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特征。既然人天生是政治动物 ,那么 ,现实社会中的人就理应成为政治主体 ,成为主导政治发展的基本力量。一些研究者之所以将大多数人排除在政治主体之外 ,除了未将人的政治主体性地位与人的政治主体性实现区分开来 ,另一个原因就是未将人类的政治生活与政治管理加以区别。只有将人的政治主体性地位与人的政治主体性实现、人类政治生活与政治管理区别开来 ,人的政治性和政治主体性才会清楚地显现出来 ,人类的政治生活和政治管理才会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12.
对中国政治文明的政治文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治文明离不开政治文化。无论从微观上提高公民个体的政治素质,还是从宏观上转变整个国民的政治价值观,开启民智、民悟,政治文化都为政治文明提供了主体保证。中国政治文化历来就是一种“道德型政治文化”,政治生活附属于社会生活和伦理生活,后者的展开便是前者的实现。对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中的中国政治文化来说,当务之急是形成新的价值系统: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体系;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作为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基本内客;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切实铸造文化价值核心。  相似文献   

13.
陈华 《理论界》2014,(2):26-28
政治冷漠的发生和存在应该有如下前提:主体具有行使民主权利的能力和自由选择的意志,客体具备有效参与机制。对狂热政治参与的理性回归和由于政治参与低效而被迫沉默都不能称为政治冷漠,民众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和非制度化的政治参与使政治冷漠成为假象。  相似文献   

14.
选举制度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基石,它为国家权力的过渡提供了和平途径,也为公众寻求影响公共政策途径和选择政府创造了条件。选举对于政治文明建设的积极意义,在近代中国同样得到了体现。但这种政治文化毕竟不是本土政治文明演进的结果,而是当时国内急遽移植西方政治制度的成果之一。在移植过程中,由于受到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政治系统的稳定性、军阀强权政治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近代选举制度的政治效用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15.
赵宗博 《理论界》2014,(8):17-21
作为政治权力取得、分配和行使的制度化安排,政治权力体制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中枢和社会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政治权力的取得与分配,是政治权力体制的基础和支柱;政治权力的行使则是其外在表现。政治权力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取决于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基本矛盾,体现出民族国家经济、政治与社会运行方面的特性。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决定了政治权力体制的中国特色,即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政治权力体制。要发挥政治权力体制核心的功能,中国共产党在自身建设方面,就必须超越一般政治组织把取得执政地位作为中心目标的境界,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实际行动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相似文献   

16.
政治认同——指涉、向度及获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认同是处于一定生产关系中的社会成员对政治系统及其相关事物所持有的一种归属感。在实际的政治生活中,这种归属感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它不仅是政治体系合法性的来源,而且还是政治稳定的基础及政治发展的动力。因此,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讲,政治认同都是必须引起重视的政治命题。以此从政治认同的内涵指涉、向度演绎及获取路径三个视界来认识政治认同概念。  相似文献   

17.
The literature on political parties suggests that strong partisan identities are associated with citizens’ effective interaction with the political system, and with higher levels of political trust. Traditionally, party identity therefore is seen as a mechanism that allows for political integration. Simultaneously, however, political parties have gained recent attention for their role in promoting societal polarization by reinforcing competing and even antagonistic group identities. This article uses General Social Survey data from 1972 – 2014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tisan strength and both political and generalized trust. The findings show that increases in partisan strength are positively related to political trust, but negatively related to generalized trust. This suggests that while partisan strength is indeed an important linkage mechanism for the political system, it is also associated with a tendency toward social polarization, and this corrosive effect thus far has not gained sufficient attention in literature on party identity.  相似文献   

18.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范畴,它具有内容来源客观、存在形式抽象、内容本质发展等特征,内在地包含了理论和实践双重价值.从理论层面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不仅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生的源头,而且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对象和研究工具;从实践层面来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不仅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者的学习对象和努力方向,而且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监控工具以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效果检验标准.  相似文献   

19.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等同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是包括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管理人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不同的类型.这些不同类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不同的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上也有着明显的不同,有显性和隐性的区分.它们彼此既互相区分,又有着内在的联系,共同形成了推动学校发展的合力.  相似文献   

20.
当代西方生态政治理论的绿色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政治理论是当代西方社会发展和社会政治运动中涌现出来的一股新兴的政治思潮。从政治思维和政治价值观、政治权力和政治结构以及政治决策和政治参与等方面来看,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还没有引起全面的和普遍的政治关注。为了克服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危机,很有必要以理性的态度对待西方生态政治理论,努力汲取其中合理的因素,改变传统的政治思维,树立生态政治价值观,实行基层民主,激励公众广泛的政治参与,促进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加大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政治解决力度,努力推进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规定的生态政治化进程。这也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