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亚洲伦理思想从地理范围讲包括东北亚、东南亚、南亚和西亚等地区。从思想渊源讲,来源于三个不同的文化圈,即印度文化圈、阿拉伯文化圈和中国汉文化圈。印度文化圈主要是以印度教和佛教文化为中心。佛教文化由印度分南北两路向外延伸,北路一支经丝绸之路传播到中国汉地,由此再东传至朝鲜、日本,南下至越南,主要是大乘佛教;另一支传入中国的藏、蒙地  相似文献   

2.
孔雀王朝阿育王执政时期佛教成为印度的国教和文化代表,同时也开创了佛教造像艺术的领域,尤其是石雕石刻和佛塔建筑艺术先河。这种佛教艺术形式对藏区石刻艺术和绘画艺术产生深远影响。故此本文着重分析阐述古印度孔雀王朝时期的鹿野苑石柱雕刻、帕鲁德佛塔和桑奇大佛塔及其附属建筑上的雕刻图像和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3.
作为佛陀故乡的尼泊尔,从古迄今均与佛教有不解之缘。佛教在尼泊尔经历了荣枯兴衰的漫长岁月。尼泊尔曾是汉地佛教和藏传佛教与印度佛教联系的枢纽,也是佛教文献和梵文作品的宝库。对于佛教历史尤其是佛教在尼泊尔的历史,本文提供了不少宝贵资料和一些新颖的说法。  相似文献   

4.
人们一提到印度,往往想起佛教。的确,佛教是发源于印度的一种宗教,它在历史上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不少国家的社会文化影响很大,但佛教并非是印度的唯一宗教,更不是当今印度的主要宗教。现在印度,除了佛教以外,还有伊斯兰教、基督教、耆那教、锡克教、拜火教、印度教等,而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还是后者,即印度教,信仰印度教的人数占印度全国人口的82%以上,而且它在世界上几十个国家和地区都有流传。  相似文献   

5.
王树英同志的《印度文化与民俗》一书已由四川民族出版社于去年底出版发行,这是作者继《印度各邦历史文化》(1982年3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捧读之际,不禁感叹:功夫不负有心人。《印度文化与民俗》凡26万余言,12章,涉及到印度的历史、地理、宗教、民族、语言、风俗、文学、艺术、教育等各方面内容,包罗之夥,可称为印度民俗的小百科。提起印度,国人大多都知道有此一国,但若问:印度人信什么宗教?(当然,这个问题本身是有问题的,因为印度人并非清一色地属于某一宗教的信徒)我们百分之八十的同胞都会毫不含糊地回答:“佛教!”其中包括一些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能答出印度教的人为数不多,至于能同时说出印度教、伊斯兰教、耆那教、锡克教、基督教和佛教等印度流行的几个宗教的人,恐怕就少得可怜了。原因大抵有两个方面:一是印度传来的佛教对中国影响太  相似文献   

6.
“中道”思想是佛教的重要理论,它虽然是在中观派出现后才在佛教中占有更为显要的地位的,但其最初思想的形成却很早。从原始佛教到部派佛教,到大乘佛教,它的发展贯穿整个佛教史。此外,佛教“中道”思想的产生与印度其他思想流派(先于佛教或与佛教同时出现的派别)也有不少关系。大乘佛教的“中道”思想是在佛教早期“中道”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因此,搞清楚佛教早期的“中道”思想,对理解中观派等大乘佛教的核心理论,从总体上把握佛教的基本学说,有重要意义。一、与婆罗门教哲学的关联佛教在印度不是最古老的宗教派别。在它之…  相似文献   

7.
景亚鹂  张维慎 《唐都学刊》2009,25(2):127-128
佛教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印度,而其发扬光大却在中土。大约在西汉末到东汉初,印度佛教传人中国,后经诸多高僧大德不懈努力,佛法深入人心。在佛教东传两千余年的漫长岁月里,中国不仅翻译了大量梵文经典,而且形成了众多佛教宗派。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存留有大量的佛教石窟造像、寺塔建筑等文化艺术瑰宝。虽然佛教在中国历史上曾遭遇多次“法难”,甚至灭顶之灾,但这些文化遗产却始终没有泯灭。  相似文献   

8.
空间形式与象征意义:佛教石窟从印度到汉地的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石窟,与塔一道,作为佛教的主要艺术形式产生于印度。古印度石窟巴查、卡尔利、纳西克、阿丹陀……构成了一个灿烂的佛光带,它星星点点,向北,向东,亮到西域,亮到河西走廊,亮进中原。印佛与汉佛共创了至今仍光芒四射的佛教石窟,呈显出一种独特的宗教—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9.
高宇琪 《社科纵横》2007,22(12):112
唐代是中国绘画艺术大发展的历史时期,而壁画又是唐画最重要的形式之一。唐代壁画可大分为二大类一般性质的壁画和佛教壁画。佛教壁画又分绘于具有中国民族传统建筑上的寺院壁画和绘于具有印度、西域地区特点的石窟寺壁上的两种形式。正确认识唐代的壁画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唐代绘画的真实面貌和其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在创作手法和作品风貌上,印度佛教美术表现了某种象征主义的特色。这种象征主义以世俗和自然的现象疏导和烘托宗教信仰,并在两者的对峙、动荡中铸造一种恒定的审美模式。从哲学本体论看,印度佛教美术是一种形而上学的主体超越论,它建筑在自我闯入“无”的境界之上,而导致心灵的高扬和宗教化倾向。就功能而言,印度佛教美术是一种审美上的神秘主义,它通过夸张和激越的情态,引起宗教信仰或集体无意识的审美趣味。印度佛教美术是古印度文化的结晶,因此我们要从其发生、组合和演变的进程中,作全方位的、客观的考察和分析,这无论是在对其鉴赏或者研究上,都是极其重要和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11.
小说艺术真实美的当代意义贾越所有的艺术都是一个"由幻想和象征形式构成的世界。"(韦勒克语),这当然也包括小说艺术。小说无疑是虚构的,可它偏偏要以真实为其思想价值和艺术魅力的基石.不过,对于艺术真实的内涵,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解释,对于真实美的获取,作...  相似文献   

12.
柬埔寨文化是由印度文化、中国文化以及其自身的本土文化通过碰撞和融汇而逐渐形成的,印度教、佛教以及神王合一的崇拜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其发展。在此基础上,柬埔寨人创造出了辉煌灿烂、极具特色的吴哥窟雕塑与建筑艺术,其建筑与雕塑得到合理的运用和完美的结合。古代柬埔寨宗教文化的总体特征是印度教、佛教和神王崇拜相融并存,但总体宗教色彩较淡,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相似文献   

13.
一个有自信心的民族,从不拒绝吸收外来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佛教艺术也在中国发展起来。它的最初形式完全是外国的,但中国民众并不满足这种形式,他们从开始阶段的向印度求取佛画原本,到照着原本临摹,到后来甩开原本自己创作,经历了一个学习、融合、改造的过程。这个过程记录了古代中国在自己深厚的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勇于汲取外来文化的营养,不断充实、丰富自己的肌体的事实,对于我们今天认识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以及它与外部世界的文化交流,无疑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证例。下面即从几个方面谈谈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朱利民  王斌 《唐都学刊》2003,19(3):18-21
唐代是文化开放勃发的时代,唐陵狮雕更是极具时代精神的艺术形式。从现存唐陵石狮入手,对其进行归纳,类比和文化层面上的发掘、爬梳与解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唐代狮雕文化的来源、演化及社会政治功用。  相似文献   

15.
张帆 《社会》2019,39(6):149-186
18世纪,五台山逐步发展为一个跨区域、多文明的神圣中心,吸引着来自我国的汉地、蒙古、藏区以及印度、日本、朝鲜等地的朝圣者。此间,大量不同版本、不同语言的五台山山志以及朝圣指南频出,包括僧侣编写的汉文、藏文和蒙古文等朝圣指南以及清廷主导编写的钦定山志。本文通过比较关于五台山的四个汉藏文本,分析这四个文本中的汉传佛教叙事、藏传佛教叙事和皇权叙事,探讨不同叙事呈现出的不同文明体系对于空间和地景、民族和国家、世俗和神圣等概念的想象和表述,进而以“文明”的视角拓展对知识生产、神圣空间和国家建构之间关系的理论探讨。文章解绑了语言、民族、文化、国家等概念之间的对应关系,将帝国作为一种跨地域多文明体系的国家形式,指出帝国的扩张过程并不是帝国中心不断推进、“文明化”作为文化和自然的边陲的过程,而是多文明体系互动交融,不断参与帝国的文化和自然的建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李南 《南亚研究》2010,(2):84-98
由于十三世纪时佛教密宗(密教)已在印度本土灭绝,因此,开展曾经大量存在的密教典籍的发掘研究工作,对于了解密教在其发源地印度产生、发展乃至衰亡的状况,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就已刊行发表的金刚乘重要经典的梵文写本进行综述,以期推进佛教密宗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7.
奥义书是印度最古老的哲学典籍。它反映了印度奴隶制国家形成时期中哲学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斗争。奥义书的多种思想形式对印度以后各种哲学派别的形成和发展都起过重要的作用,它的唯心主义路线为历来印度“正统派哲学”所追随,迄今还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佛教的传入我国,奥义书的一些重要观点也在我国传播。奥义书传入西方后,对古代的新柏拉图派直至现代的存在主义都有过影响。印度和西方的资产阶级研究者为了当前政治、思想斗  相似文献   

18.
在古代东亚世界,朝贡体系并非是唯一的地区体系,东南亚地区内部存在一个独立的曼陀罗体系。东南亚的世界秩序观受到印度教-佛教文化的影响和印度政治哲学的教诲。单一的曼陀罗体系内部可以分为三个不同层次,分别是核心圈、控制圈和朝贡圈。不同的层次之间有着不同的互动形式,战争主要发生在不同的曼陀罗中心以及中心和朝贡圈之间。曼陀罗体系有三个典型特征:中心的特殊性、变化性和多元性、普遍存在的双重或多重朝贡事实以及体系内部不同圈层的流动性。无论从观念还是从结构上看,曼陀罗体系都不是朝贡体系的附庸,也不能简单看作是朝贡体系的一部分,但由于这两种体系采取共同的朝贡形式、中国被视为一个可接受的曼陀罗中心以及两种地区秩序理念的互补性这三个因素,朝贡体系与曼陀罗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9.
薛克翘 《南亚研究》2011,(3):125-135
本文介绍了印度密教大师萨罗诃的生平传说,并通过其证道歌分析了他的哲学思想。指出其思想的主要特点是:一、站在佛教的立场上反对印度教;二、站在大乘佛教的立场上宣扬"悲"(aruna)和"空"(shunya)的理论;三、站在金刚乘的立场上主张"易行"修法(Sahajasaddha-na)。最后,对其佛教史上的地位给与了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20.
和磊 《社科纵横》2012,(11):104-106
斯图亚特·霍尔(stIlartHall)是英国文化研究中重要的代表性人物,他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对英国文化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霍尔通过结合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以及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等,对传统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新的解读,形成了他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第三种立场”。这对我们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