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发展趋势的分形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出生性别比是人口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文章采用非线性分形分析R/S法,对1950—2003年间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的发展演变特征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发展演变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的发展趋势存在很强的持续性,即出生性别比在未来的53年间持续偏高的概率将很大;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的发展演变可能存在一个大约27年的周期。 相似文献
2.
3.
4.
建制镇人口规模的演变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198 3年以前建制镇的平均人口规模呈逐渐扩大的趋势 ,但这是在建制镇的数量减少和停滞的情况下发生的 ,是建制镇平均人口规模演变的非正常状态。 1984年以后建制镇的平均人口规模逐渐减小 ,同时建制镇的数量迅速增加 ,说明建制镇正处于以数量增长为主要特征的粗放型发展阶段。目前应把建制镇的发展引导向以规模扩大和质量提高为主要特征的集约型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5.
6.
中国人口均衡发展的状况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口均衡的概念
均衡的本意就是平衡,指对立的各方面在数量或质量上的相等或相抵。应用在人口发展方面,它至少包括下面两层含义:第一,人口作为一个整体,应该与外部各方面因素的力量相平衡。 相似文献
7.
人口地理波分析表明,中国有5大人口地理波波及区,4组人口地理波先发展地,2个人口地理波向西部传播的中转地。"两纵"、"两横"四大人口地理波传播扩散基本通道。各地人口发展空间上有差别,时间上有先后,有工作因素,更有时空差异客观规律的作用。应尊重发展的时空差异,在不同的人口地理波波及区和同一人口地理波波及区的先发展地区和边缘地区,创造不同的发展模式,采取不同的工作方式,提出不同的工作目标和发展时间表。全国统一但有区别的人口政策和工作模式的不断创造和完善,应是全国人口工作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一、人口数量
20世纪80年代,中国少数民族人口一度高速增长,从1982年的6643万人增至1990年的9057万人,年均增长率达到3.89%,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从6.62%提高到8.01%。1990—2000年,根据“五普”资料,全国(大陆)人口增加了9.92%,其中,汉族人口由103919万人增至113739万人,增加了9.45%,全国人口和汉族人口年均增长率分别为0.91%和0.87%; 相似文献
9.
10.
2015~2100年中国人口与老龄化变动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面两孩政策的实施将对未来中国人口与老龄化变动趋势产生深远的影响,文章在充分考虑生育政策调整影响的基础上,依托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对中国2015~2100年的人口规模和结构的变动趋势进行预测分析.结果显示:中国总人口规模将于2029年左右迎来峰值,此后将步入负增长时期,整个人口的年龄结构将不断老化;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将处于持续缩减之中,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在21世纪前半叶将快速下降、后半叶则将在波动中缓慢下降;老年人口规模将不断攀升,于2053年左右达到峰值,此后将开始逐年下降,老龄化程度在21世纪前半叶将快速提升,但到了21世纪后半叶,老龄化进程将逐渐放缓.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人口控制社会化的决策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提出人口控制社会化的概念,阐述了人口控制社会化的构想。认为中国人口控制应该由靠行政手段到法治手段的外在控制逐渐过渡到以生育观念的内在控制为主的轨道上来;利用社会舆论宣传的社会导向作用,为人口生育道德的社会化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充分发挥社会群体的控制效应,促进社会成员自觉遵守国家的人口政策和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扩展MRW模型构建包括人口年龄结构和人力资本结构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人口数量红利与人口质量红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和两者之间的替代关系,并利用中国19892014年各省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人口质量红利会因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人力资本投资率和投资结构产生影响,从而形成对人口数量红利的替代作用。人口数量红利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12.86%,其中贡献最大的年份是19902014年各省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人口质量红利会因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人力资本投资率和投资结构产生影响,从而形成对人口数量红利的替代作用。人口数量红利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12.86%,其中贡献最大的年份是19902001年,平均贡献率在20%左右,2010年之后其贡献率开始明显下降。人口质量红利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8.39%,其贡献率总体呈现波动中不断上升的趋势。人口质量红利的贡献率在2010年前后开始明显上升并超越人口数量红利的贡献率,也即从那时起人口质量红利开始逐步替代人口数量红利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新的动力源。研究结论表明在进行经济政策设计时必须充分认识和把握中国经济这种新的动力机制和要素特点,主动适应经济增长的新趋势,积极顺应增长要素变化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3.
人口现代化的再思考——“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人口现代化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 0 2年 6月 1 1日 ,由中国人口报社发起 ,中国人口报社、中国人口学会主办 ,江苏省计生委、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协办的“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人口现代化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国家计生委副主任王国强出席并作了讲话。第五届中国人口学会常务副会长李宏规、田雪原 ,副会长邬沧萍、张纯元 ,中国社科院人口所、中国人民大学人口所、北京大学人口所、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人口所、上海复旦大学人口所和宣传部、南开大学人口所、华东师范大学人口所、中山大学人口所、浙江大学人口所、厦门大学人口所、武汉大学人口所、山东社会科学院人口所、辽宁人… 相似文献
14.
甘肃省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布及演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甘肃省各县区为研究对象,选取1990年、2000年、201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分别计算各县区老年人口比重和老年人口密度。首先应用Arc GIS软件分析老龄化人口的时空分布特征,并通过重心计算均衡点;其次应用Geo Da软件对老年人口分布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最后,从人口、经济、社会角度探索性地分析导致空间分布差异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省老龄化现象呈现由东南向西北推进的扇形模式,老年人口密度呈现以兰州市及周边地区为圆心的同心圆扩展模式,老龄化重心位置逐渐向兰州市靠近;老龄化空间分布具有较显著的自相关性;老龄化空间分布差异与人口、社会和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人口学刊》2019,(6):78-88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对人口流动限制的放松和户籍制度改革,大规模的人口跨地区流动成为常态,其总体趋势表现为人口向东南沿海发达地区流动。促进人口合理流动一直是我国人口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但问题是如何判断人口流动是否合理。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人口流动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判断标准之一。本文以2000-2015年中国省级数据为样本,利用门限回归模型实证研究人口集聚对劳动生产率的非线性影响,选取高技能人口比例等指标为门限变量,发现人口集聚对劳动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存在显著的门限效应,当高技能人口比例超过7.24%时,人口集聚对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作用将增加8%。反映区域发展条件的其他门限变量估计结果同样显示人口集聚对劳动生产率存在着门限影响,当人口抚养比、城镇化水平、非农就业人口比重、信息化水平超过门限值后,人口集聚对劳动生产率的促进作用会显著增强。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实证检验获得了相同的研究结论,高技能人口比例的门限值提高到10.57%,反映了第二产业对高技能人口的更大需求。总体看来,我国区域人口集聚水平与区域劳动生产率存在较强相互促进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国乡城迁移过程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从假设乡城迁移是农户家庭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通过调整家庭劳动在城乡间的配置、追求家庭预期净收益最大化的行为出发,建立了农户净收益最大化乡城迁移模型,根据模型把乡城迁移过程分为单阶段永久乡城迁移过程、两阶段永久乡城迁移过程和单阶段非永久乡城迁移三种类型。通过分析和计算三类农户四种劳动配置净收益和相应的约束条件,对中国乡城迁移过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对中国乡城迁移的过程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定量的预测。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人口项目实施的效果与宏观政策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生育率变动的曲折有政策的原因 ,但更与政策实施的宏观环境有关 ,或者说我国人口政策对人口转变的作用随着外部政策实施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在此分析中国生育率变动的阶段性特征和我国计划生育在不同实施阶段的整体外部环境的变化 ,一种有效的社会政策除了其本身的公平性和合理性以外 ,对政策执行环境和政策实施手段的充分考虑是必不可少的。我国 2 0世纪 70年代末 80年代初“独生子女政策”的提出和实行正是在这些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 相似文献
18.
从人口数量经济理论到人口质量经济理论的演进——对西方学者关于人口与经济关系认识的回顾与评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人口经济理论的发展是一个逐渐由数量经济理论向质量经济理论的演进过程。在严格控制人口数量的同时,重视并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提高人口质量,是我国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