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协整分析的角度,研究了中国1992-2011年间城镇居民不同收入水平的消费收入函数、消费收入弹性函数以及误差修正模型。消费收入函数表明,中低收入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较大,低收入居民的消费意愿较高收入阶层更为强烈。消费收入弹性函数表明,所有不同收入水平居民的消费收入弹性都小于1,都是低弹性,且缺乏弹性,说明中国城镇居民的消费很谨慎。误差修正模型表明收入在居民消费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发挥了消费收入协整关系的引力线作用,能将非均衡状态拉回到均衡状态。  相似文献   

2.
运用我国1983—2012年的数据,通过实证分析考察了可支配收入、教育水平、金融发展和政府文化事业支出对我国居民文化消费的影响。长期均衡分析结果表明,教育水平和金融发展对我国居民文化消费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教育水平提高1%,居民文化消费增加0.454%;金融机构信贷提高1%,居民文化消费增加0.363%;可支配收入和政府文化事业支出对居民文化消费的影响不显著。脉冲响应分析结果表明,可支配收入冲击对居民文化消费的影响在短期由正向转为负向,教育水平冲击和金融发展冲击对居民文化消费短期具有正向影响,政府文化事业支出冲击对居民文化消费短期具有负面影响。根据实证分析的结论,文章提出了扩大我国居民文化消费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综合评价体系,基于熵值法和综合评价法测算2011—2019年中国大陆31个省份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基于此,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考察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对居民文化消费支出的影响,同时借助分位数回归方法来检验在居民文化消费支出不同分布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对文化消费支出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对居民文化消费支出有明显促进作用,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确是刺激居民文化消费需求的关键因素。另外,受教育水平、产业结构等因素均对居民文化消费支出有明显促进作用,城镇化水平对居民文化消费支出的抑制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广东城镇住户抽样调查资料和CPI调查资料,从短期和长期两个方面对广东城镇住户不同收入层居民的消费支出变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短期看,物价上涨使城镇不同收入层次(按五等份分组,下同)居民的消费支出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加,但低收入层次居民消费性支出的增长幅度最大,普遍高于其他收入层次居民;从长期看,物价上涨对城镇不同收入层次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方向和程度不尽相同,其中使低收入户、中低收入户和高收入户的支出增加,而使中等收入户和中高收入户的支出减少.但是,无论从长期还是从短期来看,物价上涨对低收入户的影响最大,其消费性支出的增长幅度均高于其他收入群体的支出增长幅度.  相似文献   

5.
中国羊肉价格上涨的经济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羊肉是中国重要的畜产品之一。近些年来,受到羊肉供给不足、市场消费需求旺盛、肉羊养殖成本上升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中国羊肉价格迅速上涨。运用相关统计数据分析羊肉价格上涨分别对羊肉供给、居民羊肉消费以及CPI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羊肉价格的上涨对羊肉供给的增加有着较为积极的影响,羊肉供给的短期价格弹性和长期价格弹性分别为0.31和0.76;羊肉价格上涨会增加居民羊肉消费支出,收入较低群体和边疆少数民族居民所受的影响程度更大;羊肉价格与CPI有相关性,其价格上涨会推动CPI,但程度有限。基于上述结论,提出应加大对羊肉生产的政策扶持力度,为收入较低群体和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居民提供补贴以及加强价格的监测与预警工作。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北京提出了要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研究居民对于运河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情况对于运河文化的保护、利用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我们采用SPSS描述统计分析和相关分析法,对通州古运河上的三个码头、大运河(北京段)的三个因运河而生的传统村落上马头村、皇木厂村、崔家楼村为案例进行研究,可以看到大运河(北京段)传统村落居民对运河文化的认知和认同状况整体较好,影响认知的主要因素为月收入、职业、文化程度,不同的因素对不同的认知内容有不同的影响.区位影响居民对运河文化的认知,即不同村落居民对运河文化认知情况存在差异.加强居民对运河文化认知及认同的重要方式有两种:加强运河文化的空间表达和加强居民对运河文化的传承.在此基础上,我们建议提高居民对运河文化的认知,针对不同的认知内容,对不同月收入、职业、文化程度的居民应采取不同的措施;针对不同区位村落的居民,采取差别化的措施,加强其对运河文化的认知;采取多种措施加强运河文化的空间表达、加强长辈对运河文化的口传.  相似文献   

7.
居民贷记卡消费影响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居民持有贷记卡的比例较低,利用率不高。影响居民贷记卡消费需求主要因素是收入和文化程度,居民申请使用贷记卡的主要原因是贷记卡的方便快捷和可以透支的独特功能。提出了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教育程度;加大贷记卡宣传推广力度;增强民众认识使用贷记卡的知识;改善用卡环境;开发完善个性特征的服务;减少贷记卡的手续费等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依据持久收入理论,应用计量经济模型分析了影响中国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各种因素,计算了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以确定收入的不同部分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程度,并分析了非收入要素对消费需求的影响,得出中国农民消费需求主要取决于收入中的持久收入而与暂时收入关系不大的结论,而其它非收入因素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最后提出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增加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农村消费结构的转变,从个体特征、家庭特征、相关群体、经济环境特征和消费习惯等5个方面共选取14个变量建立Probit模型,对江西不同收入层次农村家庭享受型家电购买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收入层次农村家庭享受型家电购买的影响因素也不同。具体而言,高收入户享受型家电购买主要受相关群体、经济环境和文化程度等因素影响;中等收入户主要受家庭收入来源、文化程度、消费习惯等因素影响;而低收入户主要受相关群体、年龄和消费习惯等因素影响。据此,提出企业进一步开拓江西农村耐用品消费市场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0.
国家卫生政策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提高居民健康公平程度,实现健康公平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居民健康的不公平程度呈现加大的趋势。收入假说理论认为居民的收入水平以及收入在居民间的相对分布是影响居民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为提高中国居民的健康公平程度以实现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国家应该实行提高贫困地区与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缩小居民间的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1.
通过收入再分配刺激消费需求是有前提条件的。只有在边际消费倾向与居民收入呈“倒U”型关系的情况下,收入分配政策才能起到提高总体边际消费倾向、扩大总消费的效果。计量结果表明,我国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与收入水平大致呈“倒U”型关系,即中等收入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低收入阶层和高收入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较低。因此,实行缩小收入差距的收入再分配政策,能有效地提高我国居民的总体边际消费倾向,扩大总消费需求,从而刺激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2.
利用我国2000-2011年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支出的全国平均数据,采用梯次回归法得到了我国农村与城镇居民2000年以来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变化曲线,同时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低于城镇居民;深度分析了2002—2011年我国农村与城镇居民不同收入阶层相应的边际消费倾向的变化,得出收入差异是制约我国居民边际消费倾向进一步提高的重要因素。此外,我国居民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还有多方面原因,如传统的节俭观念、财富和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消费信贷不发达等,同时针对完善市场经济体系、调节收入分配以及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重视三农问题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房价波动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引起广泛关注。选取重庆市不同收入水平城镇居民的收入、消费面板数据,以及从重庆"一圈两翼"划分的区域消费差异进行比较,考察了房价波动对收入和消费的影响。引入反映宏观经济水平的人均GDP年度指数和储蓄额年度增长率作为控制变量,利用股票筹资额构造房屋销售价格的工具变量做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房价波动下重庆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支出间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不同收入水平的城镇居民存在明显的消费差异。房价上涨对所有收入水平城镇居民的消费均有挤出效应,房屋财富效应则不明显,当期可支配收入是决定城镇居民房地产消费的最重要因素。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加大民生工程投资,是增加消费支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房价波动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引起广泛关注。选取重庆市不同收入水平城镇居民的收入、消费面板数据,以及从重庆“一圈两翼”划分的区域消费差异进行比较,考察了房价波动对收入和消费的影响。引入反映宏观经济水平的人均GDP年度指数和储蓄额年度增长率作为控制变量,利用股票筹资额构造房屋销售价格的工具变量做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房价波动下重庆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支出间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不同收入水平的城镇居民存在明显的消费差异。房价上涨对所有收入水平城镇居民的消费均有挤出效应,房屋财富效应则不明显,当期可支配收入是决定城镇居民房地产消费的最重要因素。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加大民生工程投资,是增加消费支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文化消费是时间密集型消费,中国居民现实中所拥有的休闲时间与文化消费的发展休戚相关。当前,中国居民普遍缺乏休闲时间,在文化消费上陷入了时间困境。要突破这一困境,充分释放文化消费潜力,既要保障人民休闲时间、发展社会生活服务、培育社会休闲风尚,又要传承中华传统休闲文化和休闲美学,发展品质化、审美化休闲,提升人民休闲素养。  相似文献   

16.
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其中绝大部分形成居民的货币收入。从居民总收入中扣除居民依法纳税(如个人收入调节税等)部分后的剩余,就是居民的实际可支配收入,可支配收入形成居民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由于居民消费在国民收入总量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此,研究我国居民收入转化为消费—储蓄的决定因素,并正确引导收入向消费—储蓄的合理转化,对于促进和实现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张敏 《调研世界》2017,(12):33-36
为反映当前我国城乡居民文化消费的发展趋势和结构特点,本文运用1993—2016年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数据,通过虚拟解释变量模型研究我国城乡居民文化消费边际消费倾向和自主消费量及其差异,并从消费转型升级视角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研究表明,城镇和农村居民文化消费量与其收入都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但居民文化消费占其收入比重仍然较低,居民消费转型升级仍存较大空间,且农村居民在文化消费总量和自主消费量等方面明显低于城镇居民.因此,在制定相关文化产业政策时,应适当考虑城乡居民差异,以更好地促进居民消费升级.  相似文献   

18.
在以往研究农村居民消费函数的基础上,通过引入前期收入、前期消费等变量建立动态一般均衡模型,研究各地区农村居民消费函数并基于分位数回归方法,利用1985-2011年东、中、西部地区相关变量的统计数据,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区域差异和群体差异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农村居民消费受当期收入、前期收入以及前期消费的综合影响,上述变量对各地区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程度不同,对东部地区农村居民消费影响最大;同时,各变量对不同消费群体的影响也不同,对中等消费群体影响最大,对高消费群体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19.
利用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分析了养老保险对城镇家庭消费的影响。研究发现,养老保险会显著促进家庭的消费,持有养老保险会使得家庭消费增加13.4%;考虑负债后,持有养老保险使得家庭消费增加10.6%,下降了2.8%。从不同收入层次家庭来看,养老保险对高收入家庭、较高收入家庭的消费没有显著的影响,但是对低收入家庭、较低收入家庭以及中等收入家庭的消费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持有养老保险对城镇家庭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是对新进城镇家庭有抑制作用;退休家庭与未退休家庭,养老保险都会显著刺激家庭消费,但是退休家庭养老保险的刺激作用更大。同时家庭收入、家庭规模、受教育程度都会正向刺激家庭消费。  相似文献   

20.
在预防性储蓄理论基础上,将不同收入来源及其收入不确定性引入分析框架,以考察收入来源及其不确定性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利用2001-2011年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采用调整离差指标来对农村居民不同来源收入的不确定性进行测量。通过实证检验发现:不同收入来源对农村居民消费的拉动作用不同,从影响程度来看,由高到低依次为转移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收入不确定性对农村居民消费行为具有抑制作用,增加了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基于本研究结论就促进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提高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