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我国宪法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充分反映了人民当家作主和公民在国家、社会生活方面的法律地位,是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在我国,公民是指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并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公民的权利是指受宪法和法律保障的公民某种行为的合法性;公民的义务是指公民对国家应履行的某种责任。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因此,在我国,政治权利和自由只给人民享受,而不给敌人享受。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社会主义本质集中到一点就是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也即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性质。  相似文献   

2.
我国现行宪法中的公民的文化基本权利并不包括教育权和宗教信仰自由。我国现行宪法对于公民文化基本权利的保障,不仅在"总纲"部分确立了国家的文化政策,在"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章中对于自由权性质的文化权和社会权性质的文化权分别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也在"国家机构"一章中确立了国家完成文化任务的组织体系。在我国目前的宪政体制中,具有自由权性质的文化基本权利,尽管法理上具有主观权利的规范效力,但其司法保障还存在一定的障碍。具有社会权性质的文化基本权利,尽管规定在我国现行宪法"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中,但其仅具有宪法委托的效力。  相似文献   

3.
劳动就业权是指在宪法和其他法律保障下我国公民获得劳动就业机会并在劳动过程中得到基本保障的权利,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是人权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需要进一步梳理劳动就业权作为基本人权及宪法性权利的真正内涵以及国家对该权利实现所负的义务,并从制度建设的高度探索公民劳动就业权法律保护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受教育权是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之一,对其实现而言,国家负有积极的义务。对公民受教育权的多元化法律规制显示,我国公民受教育权的诉讼救济存在真空地带。从对权利进行救济的角度来看,我国有必要启动宪法诉讼机制,从而建立健全公民受教育权诉讼救济体系。  相似文献   

5.
文化权利是公民的一项重要人权。二战后,文化权利逐渐演变成公民宪法基本权利。文化基本权利受多种因素影响,在国际条约和国内法上内涵存在差异。文化基本权利有其独特的权利属性。文化基本权利法律保护是基于一定宪法基础,政府应该从立法、行政、司法等方面采取措施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6.
权利的防御权能是指权利主体应享有的一种要求其他人承担不得侵害其权利的不作为义务的能力.它是权利的基础性权能之一.唯物史观的国家学说,更深刻昭示了公民基本权利的防御权能应主要指向国家公权力的立宪主义精神.我国传统宪法理论否定基本权利应主要防御国家公权力,是典型的理论误区.  相似文献   

7.
公民宪法基本权利是公民权利中不可缺少的最为重要的权利,是公民其他一切权利的根据;公民宪法基本权利的司法保护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要求;公民宪法基本权利的司法保护是建立法治国家之必须。公民宪法基本权利的保护中存在无具体法律规定法院不能给予有效救济等缺陷。这些缺陷是由思想认识方面的原因、体制方面的原因以及操作等方面的原因引起的。解决这些问题应该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赋予法院有解释宪法和法律的权力以及有提请撤消因违反宪法而侵犯公民宪法基本权利的有关规范性文件的权力等。  相似文献   

8.
关于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这是新宪法的主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内容。它规定着我国公民在国家和社会中的法律地位,反映着公民与国家、社会之间的社会主义新型关系,是指导每个公民行为的基本准则。因此,正确地理解它的内容、含义,明确权利和义务之间的辩证关系,这对于新宪法的贯彻实施,对于公民自觉地遵守和维护宪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公民权问题一直是人们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作为确认民主政治制度和公民民主权利的民主法,公民的民主权利从来就是它的一个重要内容。我国现行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的规定可以说是非常广泛的,它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确切地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但是,这种权利和自由不是绝对的、无限制的。马克思主义认为,权利本身是有限度的,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绝对的、毫无限制的自由。因而,我国宪法对公民的权利和自由也作了一些限制性规定,表现为:一、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不可…  相似文献   

10.
李勇、蒋清华在《环球法律评论》2008年第4期撰文认为,公民的宪法义务是指为维护宪法权利和宪法秩序、应由宪法予以确认的、公民必须履行的、建立保护公民权利的国家并保证这个国家持续发展所必不可少的责任和约束。公民宪法义务的研究是对宪法研究中“权利主导”研究范式的重要补充,是理性审视宪法的重要尝试。权界式宪法义务是宪法权利的限制规定,是公民宪法义务的必要组成部分,分为概括限制型与具体限制型两类,  相似文献   

11.
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是重要的宪法问题。由于众多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权利观念比较薄弱,宪法文本规定的基本权利在现实中尚未完全实现。宪法基本权利的有效实现,关键在于在坚持正确理念的基础上,进行制度改革和创新。通过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完备基本权利立法、积极创新社会治理、依宪依法行使行政权力、对弱势群体权利进行倾斜性保护等路径使宪法基本权利得到有效实现。  相似文献   

12.
以义务性规范的形式对宪法权利作出的限制规定,就是宪法中的权界式公民义务规范,它有概括限制型和具体限制型两种类型。宪法权利的法律保留限制式规定,不应视为公民义务规范。权界式义务规范在创设目的、出现位置、表述转换等方面与明示式义务规范有着重大区别。权界式义务规范附属于公民宪法权利规范本身,它可以转换成非义务性的表述,其实质是表示权利应当有所约束。关于宪法权利之限制规定能否被视为公民义务规范的争议,可通过形式与实质的双重视角予以化解。  相似文献   

13.
宪法第十三条的修改,提升了保护公民合法私有财产的法律地位,突出了权利,也强调了义务,有利于鼓励多种成分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有利于推进依法治国,有利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有利于推进现代产权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4.
通过完善法律制度促进和谐社会,保障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前提和基础.宪法上规定了公民参政议政权、身心自由权、社会经济权、文化教育权以及特定主体的权利,对这些基本权利的切实保障将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宪法基本权利实现的状况越好,我们离和谐社会就越近.  相似文献   

15.
法学理论中基本权利的功能分类为我们解读宪法规范中家庭权的内涵提供了分析框架.对应基本权利的“主观权利”和“客观的法”两个属性,家庭权首先意味着公民除可要求国家遵守不侵犯义务外,还可请求国家通过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税收优惠等措施履行对公民的给付义务;其次,“客观的法”属性的家庭权意味着公民可要求国家建立系统完整的家庭法律体系,以维护社会的客观价值秩序.国际人权文件中的家庭保护条款为我们框定家庭权的宪法保障范围提供了国际法上的参考;公民在组建家庭、维持家庭存续、维护家庭和谐和维持家庭成员亲属关系上的权利应受宪法保护.因应社会现实,拓宽家庭的内涵,让更多的人实现自己的家庭权,这也是我国家庭权保障中有待完善之处.  相似文献   

16.
公民环境权的权利性质及救济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民环境权是在生态危机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新型权利,它应该是一项公法意义上的权利,是一项宪法权利。要对公民环境权这一宪法基本权利进行有效的救济,只有承认宪法在司法领域的直接效力。  相似文献   

17.
依据德国基本权利理论,"程序保障"功能是基本权利"客观法"功能重要的一环,对国家权力机关具有拘束力。国家负有制定适当的机构与程序来落实基本权利保障之义务。从其效力看,程序保障功能作为一种客观价值秩序,并非赋予公民请求国家提供一定程序的权利,而是课予国家制定程序的"客观"义务。在我国,宪法第33条人权概括性条款、第5条的依法治国条款等蕴涵了"程序保障"思想。但是明文的"程序保障"条款依然缺失,"程序保障"功能未获得重视和确定,因此,可以通过宪法修改、宪法修正案等方式,增加基本权利的程序条款;通过加大程序保障功能之理论研究,尽快启动宪法解释、宪法诉讼对程序保障功能予以承认。  相似文献   

18.
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以一致性为基本特征的,权利和义务之间是辩证的统一,权利和义务具有相互促进、相互保证的作用。要摆正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必须在公民中进行权利义务一致性的教育,以推动我国的民主和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19.
社会救助权是社会保障权体系中的基础部分,并作为生存权的核心内容,是宪法规定的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国家社会救助义务是国家和其他社会主体对于遭受自然灾害、失去劳动能力或者其他低收入公民,在其无法以自力维持生存时而给予物质帮助或非物质上的帮助,以满足其基本生活需求,保障其维持生存之最低生活水平的义务。保障公民生存权、实现公民社会救助权利是国家的当然义务,推动社会救助的进步,实现公民生存权也最终有赖于国家救助义务的有效履行。国家救助义务履行的程度是公民权利保护实现程度的关键,有效履行国家救助义务首要的是需将国家义务法律化,具体包括宪法、条约和法律途径;其次是需要厘清具体履行义务的主体,完善履行义务的具体方式;最后是完善义务不履行的救济途径。  相似文献   

20.
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宪法规定的各项权利内容理应在现实社会中得到保障.我国现行宪法不仅无法回应现实生活中新出现的权利诉求,而且对已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在受到侵害时也难以寻找救济途径.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宪法不具有可诉性,难以在司法实践中适用.为最大限度地保障宪法所赋予的公民基本权利,构建良好宪政秩序,应当增强宪法的可诉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