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所谓中国文化心理学,是指以中国文化为背景和底蕴,兼顾中国文化与心理学两个角度来研究中国人心理与行为规律的一门心理学分支学科。深入开展中国文化心理学的研究,可以揭示中国人心理的深层内涵,促进当代中国人心理的现代化,从而为中国心理学提供根基,促进新体新用式中国特色心理学建设。为有效开展中国文化心理学的研究,须坚持"一导多元"的方法系统,此方法系统中的"分阶段依次推进"和"语义分析法"非常重要,有必要进行操作性颇强的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2.
近代华侨华人作为特殊的纽带和介质,在发展体育教育、赞助体育竞赛、传播传统体育文化、引进现代体育技术和项目等领域,为祖国体育事业提供了不可或缺的重要支助,奠定了祖国体育事业兴起与发展的基础。论文总结了近代华侨华人对祖国体育事业的主要支助方式,并从社会心理、文化、环境等多个层面分析了华侨华人支助行为的深层次动因。在体育强国建设的时代背景中,新一代华侨华人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与时代使命。对此,应加强华侨华人体育研究、深入挖掘中华体育文化、拓展海内外体育领域合作,以吸引华侨华人持续性发挥“融通中外”的独特优势,推动中国在世界体育舞台上展示更强的实力。  相似文献   

3.
美国华人基督教会的族裔特性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美国有相当数量的华人适应主流的宗教信仰体系,皈依成为基督徒.不过,与此同时,他们并未完全抛弃其族裔特性.他们多组建了独立于主流宗派之外的华人教会,用中文服务于华人信徒,并开设免费的中文学校,教授土生华裔子弟学中文、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华人教会还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一些中国传统风俗,比如节日庆祝活动;并有选择地继承了某些中华传统价值观,特别是儒家道德伦理.华人基督教会带有族裔特色的教育和文化活动有助于维系华人信众的中华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4.
蕴涵在亲缘、地缘、神缘、业缘和物缘等人际关系文化中的心理活动对于凝聚民族心理、锻造强国心态、促进民族心理成长所具有的积极促进作用,是五缘文化心理对当代中国社会心理优化功能的重要体现。五缘文化心理要素所具有的重情、重义、强调群体与个体的一致性等本质属性,五缘文化心理场中客观存在的人际吸引力、群体向心力、文化辐射力和心理同化力等各种场力的正向作用,循环往复的五缘文化心理共鸣效应所引发的良性心理同构过程,是实现五缘文化心理对中国当代社会心理优化功能的内在机制和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5.
高梓梅 《中州学刊》2006,(3):249-251
道教信仰深深地影响着中国民众的文化心理,与民众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道教长生不死的神仙信仰、消灾辟邪的法术等渗透在民众的精神世界里,表现在民众的口头创作中,使民间叙事文学浸染上浓厚的道教色彩。民间叙事文学中的道教信仰蕴含着民众的心理指向,表达出民众欲超越生存局限的生命律动。  相似文献   

6.
金艾裙 《学术界》2012,(4):218-226,289
心理契约反映员工各种心理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借助霍夫斯泰德的文化模型,对中美两国不同文化背景下员工心理契约类型、内容以及违背后反应等方面的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为探讨适应中国本土文化的心理契约管理模式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天干十字,自商代以来就已经存在,然而其本义却常为人所忽略。从古至今,人们对于天干的起源众说纷纭,涉及天文学、胚胎学、农业学等各个方面,每一种文化理论都对应了不同的心理原型,并各自映射出那个时代的文化特征。本文从《说文解字》天干十部的基本情况出发并参考中国历代对于天干文化的解释,结合汉字的结构特点以及文化心理学理论,阐释并论述了天干文化的心理原型。  相似文献   

8.
人类的文化、文化模式、文化类型是学术界争论不体的话题,不同学科有不同的文化定义,因而形成了千差万别的文化模式分型。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的文化心理差异比较研究称为跨文化心理学,中国不同地理区域、行政区域、城乡区域的文化心理差异比较研究称为区域跨文化心理学,简称中国区域心理学。中国区域心理学视野中可以区分出都市文化心理和村落文化心理差异,也可以区分出东西南北中各类地理文化类型以及齐鲁文化、中原文化、燕赵文化、关中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滇黔文化、闽台文化及西藏文化、蒙古草原文化、松辽文化等类型和模式,这些文化类型形成了全国各地不同的文化圈,造就了各地居民的不同文化性格。文化类型心理差异研究不仅有利于跨文化心理学学科建设,也有利于揭示区域文化性格差异的心理原因,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中国本土心理学在新世纪的发展面临着一个重要的选择,即从对西方或外国心理学的模仿和复制中解脱出来,使之植根于中国本土心理文化的传统和挖掘中国本土心理文化的资源。新心性心理学就是一种来自于当代心理学演变和根源于本土心理文化的创新努力,试图开辟中国心理学新世纪发展的道路。新心性心理学的基本主张有三个核心内容:“心理文化”是对心理学本土传统的新挖掘;“心理生活”是对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新理解;“心理环境”是对心理学环境因素的新探索。  相似文献   

10.
华人家族企业网络:性质、特征与文化基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成本理论分析华人家族企业网络的经济性质 ,认为华人家族企业网络是一种比市场机制有效、比大型科层制组织灵活的中间组织形式 ,它能通过网络内企业之间重复交易产生的信任和承诺的协调 ,节约交易成本 ;然后 ,具体分析华人家族企业网络的特征 ,认为华人家族企业网络除具有一般企业网络的基本特征外 ,最主要的特征是其网络结构展现出浓厚的中国传统家族文化色彩 ;最后探讨华人家族企业网络的文化基础 ,认为中国传统家族文化的“差序格局”是华人家族企业网络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1.
中国当代流行文化风起云涌的现实原因很多 ,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政治文化心理。正是在特殊环境中产生的特殊政治文化心理 ,为流行文化的兴起与“繁荣”提供了心理能量 ,为排解因特殊“政治事件”造成的特殊文化心理提供了有效的形式。从流行文化与政治文化的关系而言 ,流行文化是一把真正的双刃剑 ,在积极意义方面 ,它有效地弱化了中国人过于浓厚的政治意识 ,但同时流行文化注重感官享受 ,消解了文化应有的深度和意义 ,特别是消解了人们对国家、对社会、对自身的责任感 ,具有明显的消极性。  相似文献   

12.
新心性心理学是中国本土心理学理论创新的典范,它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又突破中国传统文化,它以全新的视角、哲学的高度对心理学进行了全新的诠释,在文化的框架下用心理文化、心理生活和心理环境对心理学理论进行了文化的创新,突破了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将人看作是主客一体的、自觉生成的、与环境共生的个体。这一理论创新将为中国本土心理学...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条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五四运动时期,我们选择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社会历史原因,是期望通过马克思主义来改造中华传统文化,改造中国社会,挽救民族危机和文化危机;二是文化心理原因,中华传统文化心理与马克思主义相契合,是我们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心理条件.马克思主义没有在她的故乡生根发芽,却在中国开花结果,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心理相契合的明证.  相似文献   

14.
曹瑞琛 《理论界》2005,(9):109-109
音乐治疗。这是心理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音乐治疗融入心理治疗的临床实验,在本溪市心理科学研究所临床心理学基地心理园,已经有18年的历史,取得了许多重要的宝贵经验。实践证明,音乐治疗在心理症的临床治疗中起着不可获缺的作用。人类是按照美的法则进行创造的。音乐艺术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是人类审美活动和审美情趣的集中体现。没有音乐的世界是不可想象的。华人有自己独特的音乐欣赏技质,无论古典音乐,民间音乐,还是西洋音乐,都为我们的文化心理塑型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中国人需要音乐,中国的心理症患者尤其乐于寻求音乐疗法的…  相似文献   

15.
廖秋子 《东南学术》2005,(6):156-161
闽南文化以及产生于闽南文化的闽南籍华侨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泉州南音作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蕴含丰富文化内涵的中国地域音乐文化,已经成为闽南籍华侨华人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海外闽南籍华侨华人开展南音演唱和交流活动,除了达到聚会娱乐、修养心性外,还能苘够进一步强化闽南籍华侨华人的家庭伦理、爱国爱乡、集体文化、社会公德、拼搏创业等意识,并在联络乡情故友、密切华侨华人与祖籍地文化关系,增进侨民团结、凝聚侨民力量共同创业和促进华侨华人与居住地社会文化的融合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与早期华人作家的作品相比,当代美国华裔文学的主题已发生了变迁,更多地转向了双重文化背景和视野下的华人对自身文化身份的思考.《接骨师之女》是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之一,在此以该小说为例,分析其中所体现的当代华人对中国文化和自身分化身份的认知.  相似文献   

17.
中华传统文化心理与马克思主义相通相近,是我们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心理条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文化基础。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心理相通相近表现在社会理想、伦理价值观、民本思想、实用理性、思维方式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北村小说的文化心理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相对主义盛行的当代中国,北村从一个先锋作家到皈依基督并展开宗教语境中的叙事,这无疑是一个十分典型的事例。北村小说的独特性与重要性日益受到关注,而北村小说所展示的文化心理更是耐人寻味。他对实用理性、审美现代性的质疑,直接切中当代中国的精神命脉,而他对超越精神的张扬更是意义重大。本文在深入地分析北村小说的文化心理的基础上,指出了北村小说转变的内在根由,及其意义与局限,并由此反思当前中国文学的精神立场。  相似文献   

19.
城乡文化差异是中国现代社会发展中特有的社会现象。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分别成为乡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与工业文化、现代文化的代表,两者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外在的生活环境、生活习俗、语言和内化的观念,生产方式则是差异的根本。随着农村人大量迁入城市,人们面临着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之间的变迁,城市中的农村人和城市人都存在着双重文化适应问题,对原有文化和新文化都具有学习的过程。这种双重文化适应程度对农村人和城市人的心理适应具有不同的影响,对农村人而言"双重性"更为明显;双重文化适应的内容对心理适应的不同方面影响不均衡;而这种文化适应和心理适应都受到经济和教育的影响,当城乡经济差异发生变化,教育观念发生改变,心理适应问题可能也就不再凸显。  相似文献   

20.
范大平 《船山学刊》2004,(3):178-181
我国农村社会文化的转型和"全球化"对中国农村的文化影响,使中国农民的文化心理产生了巨大变化.当代中国农民的文化心理日趋复杂,呈现出种种矛盾、困惑、迷茫、焦虑、浮躁的文化心态.农民是中国农村文化的主体,客观地探析当代中国农民的文化心理,有助于增强中国农村文化建设的现实针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