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邓备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9):148-152
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对我国学者在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传播学期刊上发表文章的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内地、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在SSCI传播学期刊上发表论文的起步时间大致相似,但香港和内地发文数量的增速更快;香港更加注重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机构展开合作,且研究成果的数量超过中国台湾;香港论文发表的期刊分布广泛,中国台湾所发论文的期刊集中度更高;在研究的影响力方面,中国台湾学者更胜一筹。本文揭示了我国学者传播学研究的国际化现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哲学与跨学科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学科文化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以古希腊为代表,哲学和学科关系较为平衡。第二阶段主要是现代时期,近代科学革命铸就了以专业化、学科化为特质的知识规范和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哲学从原创性、普遍性科学变成了辅助性的科学反思工具。近代学科文化价值并非是永恒有效的,因为它加重了学科冲突危机,而且不能有效解决全球性和复杂性的大问题。近代学科文化向跨学科文化演变有其历史必然性,跨学科运动是当代学科文化的主流发展趋势。跨学科研究不同于交叉学科研究,后者是在既定学科框架下的综合研究,前者则是以整体性和复杂性为前提的研究。为赶超世界科学水平,中国有必要将跨学科研究哲学及其方法列为国家科学和教育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3.
葛恬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7)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现代语言学的种类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明细,但宇宙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其知识的科学性是统一的,各个学科研究得越深就越看不出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界限。语言学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是语言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能够对学科之间的渗透、交叉起着推动作用,促进科学的进步。现代科学是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两者兼存,跨学科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科之间的交叉点很多情况下都是科学新的生长点、开发点或前沿部分,在这里最容易取得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4.
当代人文社科研究逐渐在高度分化的同时,出现高度综合的趋势,开始向着综合性、交叉性的跨学科方向发展。从学科交叉、基础应用研究、跨学科机构、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方法、跨学科课程六个跨学科的角度探讨我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的发展,有助于催生新的学术增长点,推动人文社科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5.
浅议高等学校的跨学科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论述了跨学科研究的作用 ,阐明了跨学科教育是跨学科研究发展的基础 ,分析了高等学校目前的跨学科教育状况 ,提出了高等学校跨学科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叶红波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4(1):31-33
跨学科研究成为科学研究的主体研究方式。这种研究方式使现代科技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变革,表现为:科学认识主体素质由专才向通才转变;科学思维方式由片面性向整体性转变;科学知识体系由单学科设制向跨学科设制转换。这些变化对科技写作产生了三方面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1)
传播学研究经历了从行为到认知的范式转变,在经过三次与认知科学的结合尝试之后,传播学与认知科学的前沿领域相互交叉形成了认知神经传播学。这一结合为传播学研究带来了新的发展路径。文章阐述了认知科学在传播学研究中的三次登场,并以此梳理了传播学研究范式的发展历程。后重点讨论认知神经传播学的出现对于传播学研究带来的范式、理论、技术和方法层面的革新,并以说服研究为例,报告了认知神经视角下传播研究的最新进展。文章的最后回应了目前学界对认知神经传播学研究在还原论和生态效度上的批判。 相似文献
8.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与跨学科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其荣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6(5):48-62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是世界上最具权威、最负盛名的科学奖项。国内外学者对这一奖项的研究方兴未艾,从哲学、科学史、科学社会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角度对其研究,取得了一批成果。从科学哲学的视角,或者说主要从科学认识论与方法论的角度,紧密联系和结合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所提供的翔实丰富的思想资料,阐释至关重要的“跨学科”概念,追溯跨学科理念确立的简要历程,指出跨学科研究本质上是突破学科之间的限制、跨越不同“范式”之间的边界或“范式”之间转换,确立跨学科的理念,打破狭隘的学科偏见是从事跨学科研究的先决前提;通过对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中精彩纷呈的跨学科研究成果的统计分析,凸显了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学科交叉的发展态势,说明现代科学技术的重大发现与发明,大多是学科交叉的成果,科学和技术上的重大突破,新的生长点和新学科的产生,往往是在不同学科彼此交叉和相互渗透的过程中形成的,从而彰显了跨学科研究的重大意义;通过对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的知识背景的考察,发现绝大多数获奖者拥有广泛的兴趣爱好,既专深又渊博的科学知识,论述了多学科交叉的知识背景是科学家激发丰富的想像力、打破习惯性思维定势、取得原创性成果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对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中合作奖项及其人数在不同时段所占比例的统计分析,展示了荣膺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研究工作愈来愈明显地呈现出合作的趋势,阐明了“协作产生生产力”这一著名的马克思的经济学原理同样适用于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获奖研究工作;从事跨学科研究,不仅需要研究者具备多学科汇通交叉的知识背景,而且还要依靠众多科学家在各项研究工作中的通力协作。 相似文献
9.
常凌翀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7(4):103-105,129
传统的传播学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实证的经验主义研究方法,另一种是思辨的批判主义研究方法。网络媒介的使用,为传播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和手段,深刻改变了传播学研究的体系,也催生了新的研究方法。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控制方法的转变,使传播学必须及时革新传统的批判主义研究方法,以顺应时代新发展。 相似文献
10.
蔡先保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6)
跨学科比较文学研究是从文学的外围入手,并通过对这些外围领域和文学关系的研究来研究文学的本身。鉴于学科发展的综合化要求以及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往往涉及众多学科领域的事实,故而跨学科这一比较文学新领域的开辟十分必要。但是,这种研究必须遵循综合性、整体性和文学性的原则。 相似文献
11.
物联网的发展将会给社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是电信运营商未来利润的主要来源之一。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家庭业务的开展将会成为运营商个人、家庭客户竞争的主要手段,本文对物联网智能家庭的业务需求、网络架构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温祺华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9(3):78-80
我国物联网逐渐成为新兴的产业,物联网技术被应用于社会经济生活领域。G2B电子政务是政府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其未来的发展将受到物联网第三次信息化浪潮的影响。简要论述G2B现状与物联网的概念,重点分析物联网技术对G2B电子政务的影响,并构建出基于物联网的G2B总体模型。 相似文献
13.
德尔菲法在交叉学科研究评价中的运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刘学毅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2):21-25
德尔菲法是美国广泛应用的一种定性预测方法,其特点是专家组成员的权威性和匿名性、预测过程的有控趋同性、预测统计的定量性。将此方法运用到交叉学科研究评价中,在评价的准备过程中要遴选专家、成立决策分析小组;实施要分四步走;结果处理最常用的量化方法是将各种评估意见用打分法转为分值,然后再求出各种评估意见的概率分布。依据交叉学科研究评价的实际情况,克服德尔菲法的缺点,可以对德尔菲法的某些规则进行修正,既保持德尔菲法的基本特点,又改变德尔菲法的匿名、反馈等基本特征,并在处理预测结果时将交叉学科研究的某些特性作为加权数,使得预测范围更加接近交叉学科研究的现实。 相似文献
14.
丁彦华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229(4):92-98
作为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戏剧之一。其丰富多样的声腔艺术、独一无二的身段技艺更是值得大力推广和传承的文化艺术瑰宝。双钢琴作品《川剧集锦》立足于传统川剧,用双钢琴这一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行川剧文化的传承、演绎与创新。文章以《川剧集锦》的融合创新为切入点, 从传统戏剧发展、非遗传承所面临的历史局限、空间辖制和传播困境出发, 对川剧的跨界传播与跨文化发展途径进行研究,旨在通过成功的跨界案例探讨可行的跨界传播方式,使川剧的艺术生命力得到继承、发扬和延续。 相似文献
15.
交叉学科研究的动力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系统动力学的观点和方法,对交叉学科研究的动力机制进行分析可知:原始动力与跨学科的背景因素结合,形成交叉学科研究的动力源;交叉学科研究的动力模型按照从单学科研究到多学科研究和交叉学科的因果关系可分为两部分,即作为准备阶段的学科聚集模型和作为实施阶段的交叉学科研究过程的演进模型。高校应注意发挥交叉学科动力机制的作用,促进学科体系发展。 相似文献
16.
结合海岛野外生存课程的教学现状和跨学科教学的实践,阐述了海岛野外生存实施跨学科教学的重要性,分析海岛野外生存教学内容所跨学科类别,提出了成立跨学科科研团队、通过自学和短期培训补充跨学科知识、具体教学过程中适时进行跨学科教学、运用跨学科研究开发海岛野外生存校本课程等对策。 相似文献
17.
交叉学科研究的形成性评价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叉学科研究的形成性评价主要指在交叉学科研究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研究活动而进行的对研究者研究过程及结果的测定。它的类型有真实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而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是科研评价的两种基本类型,这两者在目的、职能、报告听取人、覆盖研究过程的时间等方面都不同。形成性评价常用观察、自我评价、建立研究人员研究工作情况评价卡、提供研究工作反馈信息、组内互评等方法。在交叉学科研究中,运用形成性评价的方法可采用课题组负责人或学科专家对合作小组研究人员的评价、合作小组对小组成员研究表现的评价和合作小组对小组成员文档的评价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兰晶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107-110
目前,跨学科性研究成为当代语用学的一种新进路,具有学科互涉融合化、解释趋向认知化与研究范式复杂化等特征,对
当代语用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