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正> 一般来说,紧扣题目所做的文章,结构应是严谨的。茅盾谈《蚀》的结构时,说他“是粘住了题目做文章”,然而他又说《蚀》的“结构松散”。这两者是否矛盾呢?(一)谈到《蚀》的结构,一般人都批评它松散,茅盾自己也说:写完《幻灭》之后,“我从头看了一遍,觉得结构松散,没有很好地利用这份素材。”(《回忆录》)关于结构的松散,茅盾在《从牯岭到东京》一文中曾具体论述过。它大体上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三个中篇的联结上看,是松散的。《幻灭》《动摇》《追求》的人物、事件各自独立,关系不紧密。  相似文献   

2.
无产阶级革命家、作家、“左联”五烈士之一李伟森(求实),生前曾主编《少年先锋》和《上海报》等革命报刊杂志。为了进一步了解李伟森同志的战斗活动,这里对《少年先锋》作一个简略的介绍。 《少年先锋》创刊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1926年9月1日。这时李伟森从苏联学习回来不久,担任共青团广东省委的宣传部长。他在1926年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茅盾无疑是一个独标高格的作家。他的小说,并不以吟咏风花雪月为能事,也没有描绘更多属于诗情画意的东西,甚至也没有抒发磅礴的激情。他只是冷静地客观地谛视着人生,注重于现实人生的细密的描绘和理智的剖析;他不讳言社会科学理论对创作的指导,还提出过创作是“先从一个社会科学的命题开始”(茅盾《我怎样写<春蚕>》,原载《青年知识》第1卷第3期,1945年10月)的颇为出格的主张,作品明显呈现出带有理性化特点的社会分析色彩。这是茅盾的鲜明的创作个性。我以为,从这一特色中最能见出茅盾小说独具的历史价值。世界文学史上那些可  相似文献   

4.
丁帆同志《论茅盾早期的短篇小说》(南京大学学报》1981年第一期)认为《自杀》连同《创造》“是在上海写成”;无独有偶,叶子铭同志的《茅盾的第一个短篇集——[野蔷薇]》一文(《书林》1981年第三期)也这样认为。  相似文献   

5.
1919年8月,茅盾由于家庭经济生活的窘迫,被一个亲戚介绍到上海商务印书馆求职谋生.从此,开始了他的编辑生涯.他一生编译过不少的书,也创办了好多报刊.书报、杂志的编辑都做过,堪称我国伟大的编辑家.但是在茅盾研究领域里,对于他的研究基本上还限在文学领域,对于他的编辑活动的研究却几乎没有.本文将简略地考察一下茅盾早期(1916—1927)的编辑生涯.这个时期,茅盾经历了“五四”运动,“五卅”运动,二七大革命,经历了比较复杂的,也是比较严酷的斗争考验.今天,在国际风云剧烈变幻的时刻,我们来纪念茅盾,研究和学习茅盾,更有其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茅盾,不仅是中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也是中国神话学的奠基巨人。他在二、三十年代写的《神话杂论》、《中国神话研究初探》(收入《神话研究》、百花文艺出版社)、《楚辞与中国神话》,《关于中国神话》、《读<中国的水神>》(收入《茅盾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等,是探讨神话学理论的专著,是“企图在神话领域内作一次大胆的探险”,“实在是开荒的性质”。(《中国神话研究初探·序》)茅盾的中国神话学理论迄今还没有人给予认真的总结和评述。本文力求系统全面地在评述茅盾的中国神话学理论方面作一些探索和考察。  相似文献   

7.
茅盾是中国新文学运动创始人之一.他不仅是伟大的革命作家、评论家,而且也是杰出的外国文学翻译、研究方面的专家.在“五四”中西文化撞击和交汇的新时代,茅盾是从研究和译介外国文学开始他的文学活动的.在长达六十年的时间里,他既注意继承民族文学优良传统,又始终以宽广的视野,密切注视着世界文学潮流的嬗变,为介绍近现代文学流派,  相似文献   

8.
茅盾在接见法国作家苏珊娜·贝尔纳时,曾就《子夜》在他的作品中占有怎样的地位,说过这样一段话: “我很难说《子夜》在我作品中占什么地位……或许要说:在我写民族资产阶级的作品中, 这本大抵是最全面、最丰富的……评论者有认为《子夜》是我的代表作,以我三十年代的作品而论,那是这样的。这也差不多是我自己的看法。”这种看法是实事求是的。《子夜》这部现实主义的杰作,真实地形象地描绘出中国三十年代初期社会生活的风貌,时代的特征,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命运;阐明了“中国并没有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中国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是更加的殖民地化了”的深刻主题。无论在作者的创作道路上,在我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子夜》在茅盾写民族资产阶级的作品中,所以是“最全面、最丰富的”,自然有许多因素,而成功地塑造了吴荪甫这个民族工业家的典型,我想应该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之  相似文献   

9.
一一九三二年二月,华汉(阳翰笙)请茅盾为其旧作《地泉》写新版序言。此书问世于“革命文学”论争期间,茅盾鉴于它深受当时公式化、概念化的创作风气的影响,而他对此所持的批判态度一仍其旧,因此向华汉表示不拟从命。华汉则坚请茅盾作序。既然同为左联的成员,加之难却盛情,茅盾遂写下了题为《<地泉>读后感》的序言。他在这篇近三千字的序言中,不作一句违心的捧场,也没有任何应景的敷衍,劈头一句就是:该书“正和我看了蒋光慈君的作品后所有的感想相仿。”终篇则有感于这类概念化作品失败的教训,殷切地期望作家们还应当更刻苦地去“储备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经验复杂的多方面的人生”、“磨炼艺术手腕的精进和圆熟”。  相似文献   

10.
茅盾写的第一篇现代作家论的文章虽然是《王鲁彦论》,但他选择的第一个作家论的对象却是鲁迅。这现象尽管平常,但这背后的根据却对我们很重要:由于茅盾有一种思想与鲁迅那种干预社会的文学观念和创作意识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才使他对鲁迅及其创作那么感兴趣,而那“思想”就是茅盾的功利主义的价值论文艺观。  相似文献   

11.
茅盾是作为一个作家、文学家而在我国现代文化史上确立其历史地位的,但他又是一个“综合体”,对政治、哲学、科学、社会革命也抱有浓厚兴趣,从而显出其文化思想的开阔性。与同时代作家“文化人”相比较,茅盾的文化思想既保持着同一性的一面,又显示出独立不羁的文化品性。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光荣”、“中国文化界的一位巨人”(王若飞语),在本世纪,茅盾的文化思想、文化选择曾对中国一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建构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典名著《韩非子》里有个嘲笑不会做广告而造成“自相矛盾”的故事。奇怪的是这种情况在若干杰出的文学作品中也挥之不去。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诅咒那封建大厦早日忽喇喇崩溃又哀叹自己“无才可去补苍天”。托尔斯泰不仅作品,连他本人都充满了“自相矛盾”。虽然,这些自相矛盾与不会做广告的大不相同,有的由于作家疏忽,授人“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也有作家立场观点改变,“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宣战”(梁启超语)。但还有一种情况,若干地方,前后抵触,是作家蓄意为之的。这种“自相予盾“有作家恩想和才能的闪光。《聊斋》就是这样的。本文想就此淡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郭沫若的第一首新诗,发表于一九一九年九月十一日的《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从此郭老诗兴勃发,成为一代诗人。郭老在《我的作诗的经过》中说:“那时的《学灯》编辑是郭绍虞,我本不认识,但我的诗寄去不久便发表了出来。”郭绍虞同志在《关于文学研究会的成立》一文中说;“但我不敢掠人家之美,因为我没有在上海《时事新报》当过《学灯》编辑”。这是郭绍虞第四次表示否认自己是《学灯》编辑了。茅盾同志一九一九年也在《时事新报》做过编辑,据他回答笔者说,当时郭绍虞不在《学灯》编辑部,而是在北  相似文献   

14.
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主席深刻指出,看一个人“是一个假马克思主义者还是一个真马克思主义者,只要看他和广大的工农群众的关系如何,就完全清楚了。只有这一个辨别的标准,没有第二个标准。”(《青年运动的方向》) 伟大的革命家鲁迅后期掌握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深刻地阐述和正确地处理了个人和工农群众的关系问题。一九三四年八月,他在《门外文谈》中说:“他只是大众中的一个人,我想,这才  相似文献   

15.
叶紫是我国“左联”时期著名的革命作家,是鲁迅热心培植和器重的贫苦的青年作家。鲁迅曾以奴隶社的名义自费出版了他的短篇集《丰收》(《奴隶丛书》之一),并写了《叶紫作〈丰收〉序》,予以亲切的肯定和热情的推荐。但是,关于叶紫逝世的日期,迄今还没有一个公开的正确说法。《叶紫创作集》(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五八年版) 内《作者小传》说叶紫于“一九三九年八月二十三日逝世”;一九六二年八月出版的《丰收》中的《前言》,  相似文献   

16.
在“五四”时期,写女性的从苦闷到觉醒然后又陷入苦闷,寻求人生的真谛,已成为作家们共同关心的主题。尤其是女作家更为突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现了“五四”女作家群的小说。鲁迅《伤逝》的出现把这一主题引向了深化。到茅盾《蚀》的发表,新女性的形象从作家们一个又一个典型现象,发展为“时代女性”群的形象。嗣后,茅盾在短篇集《野蔷薇》、《宿莽》,中篇《路》、《三人行》、长篇《虹》里,续续着力塑造了“时代女性”的系列群象。也可以说,茅盾在他早期的  相似文献   

17.
列宁作为一个彻底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他进行革命斗争的初期,就十分重视理论斗争的伟大意义。他在1902年2月写成了《怎么办?》一书,为俄国社会民主党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在这部革命文献中,列宁着重批判了轻视理论,否定理论作用的经济主义思想,提出了“没有革命理论也就不可能有革命的运动”的著名原理,今天,我们重读这部著作,感到异常亲切,列宁告诉我们:“没有革命的理论也就不可能有革命的运动。在醉心于最狭隘的实际活动的倾向同机会主义的寸髦宣传密切地融合起来的情况下,必须始终坚持这种思想。”  相似文献   

18.
关于鲁迅在辛亥时期几个史实的辨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亥革命是鲁迅所“亲历”、后来却又是使他感到“更寂寞更悲哀的”事件之一。这一段从革命爆发时曾使他“高兴得很”、到失败后甚至“不堪纪念”的经过,对他前期思想的发展颇有影响。因此在有关鲁迅生平或传记等著作中对此均有论述。但是,由于当时鲁迅基本上没有从事专门的文学活动,而现存的公开发表的《日记》又是从1912年5月才开始;加以相隔年代较远、有关文献又少,这就为研究工作者带来了一些实际困难,在论述和分析时难免有  相似文献   

19.
<正> 《灭亡》是确定巴金文学道路的奠基作,也是描写小资产阶级革命知识分子生活的第一部有影响的作品。作者在小说中集中笔墨刻画了主人公杜大心投身革命后的内心世界,着力表现他的思想性格化点,“真实地暴露了一个想革命而又没有找到正确道路的小知识分子的灵魂”。作者当时就是这样的一个知识分子,他在以激情的笔触塑造杜大心的时候,通过渗透、寄托的办法,也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因此,他讲“我不能说杜大心的身上就没有我自己的东西”。但社大心毕竞不是作者,他有着作者当时也并不同意的东西。作者声称:“杜大心不是我自己”,“我不是杜大心底信徒”,“我对他的态度是很公平的。我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崛起有一个特点:理论先行,创作后起。茅盾作为现代长篇小说的创始人,他的创作道路即如此。茅盾首先把泰纳和左拉的理论引入中国。1922年作《文学与人生》,就介绍了泰纳的文学三要素说,提出文学受“人种”、“环境”、“时代”以及“作家的人格”(这最后一点是茅盾的见解)的影响,并提倡用泰纳的观点观察中国文学。他说:“以上是西洋人的议论,中国古来虽没有这种议论,但是我们看中国文学,也拿这四项以根据。”存写作方法上,茅盾强调文学表现人生应“没有一毫私心,不存一些主观”。又说“譬如人生是个杯子,文学就是杯子在镜子里的影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