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8 毫秒
1.
徐迟报告文学的创作生涯,已有四十多年了。他在中国报告文学早期园圃里就绽发了最初的花朵,那就是反映抗战初期淞沪战役的《大场之夜》以及《赫奇队长底被捕》。建国之后,他又留下了三本报告文学集——《我们这时代的人》、《庆功宴》、《哥德巴赫猜想》,还有未曾收集的《法国,一次春天的旅行》、《赵元极的画》等篇。如果说,徐迟在早期还是以诗作为主,偶一涉猎于报告文学领域,那么,建国以后他的文学生涯的一个主要方面,便是以报告文学来“充当这一历史时期的纪录员”(见《我们这时代的人·后纪》)了。  相似文献   

2.
(一)打倒"四人帮"之后,缄默了十多年、一度几乎被迫退休的老诗人徐迟同志,焕发了创作青春,在报告文学领域取得了非常可贵的成就.一九七七年十月,徐迟发表了《地质之光》,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注意和热烈欢迎.一九七八年一月,又发表了《哥德巴赫猜想》.这篇作品一发表,立刻轰动全国,不但在科技界和知识分子中引起罕有的强烈反响,在工农兵学商各行各业、各条战线也都引起了异常热烈的谈论;报刊上发表了几十篇评论文章.国外不少报刊,也纷纷加以介绍.紧接着,他又发表了《生命之树常绿》和《在湍流的涡漩中》.后者也受到普遍好评.徐迟在报告文学方面的富有创造性的努力,并不是一九七七年才开始的.早在一九五  相似文献   

3.
脂砚斋是不是主张《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传”?这是近年来红学界争论的问题之一。本来,在五十年代,就有同志提出“脂砚斋对《红楼梦》的总的看法,从文学批评的观点来看,也仅仅是而且决不可能超过‘自传’说”的观点。近年来,有的同志重申并发挥了这种观点。先是郝延霖同志发表的《没落贵族的哲学——论<石头记>的脂砚斋评》,继之是徐迟同志的《如何对待脂砚斋》,都持类似的观点。1980年,叶朗同志发表了《不要轻易否定脂砚斋的美学——就脂砚斋的评价问题与郝延霖、徐迟等同志商榷》,提出了不同看法。1982年,郝延霖同志又发表《脂评“自传说”考(?)答叶朗同志》一文,重申  相似文献   

4.
《长明灯》在鲁迅的诸多小说中以艺术手法新颖、富于现代主义色彩著称,同时也标志着鲁迅的思想和创作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在这篇小说发表的当时,李大钊同志就对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宣传工作者说:“鲁迅先生发表《长明灯》,这是他继续《狂人日记》的精神,已经挺身出来了,你们可以去看看他,请他多多指导青年工作”。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反馈信息,值得引起人们高度重视。党在北方的最高领导人李大钊如此重视《长明灯》,并且把它与《狂人日记》联系起来加以观察和分析,指出这篇作品对于青年有着重大的教育意义,这对我们分析这篇小说、理清“五四”以后鲁迅思想发展的脉络,显然是一个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一九七七年七月,唐兰同志在《光明日报》发表《从大汶口文化的陶器文字看我国最早文化的年代》一文,其中提到:“关于大汶口文化,有的同志认为是氏族社会末期,我认为这种提法似乎过于谨慎了,大汶口文化已经出现了阶级。”他还列举五点理由,来论证“大汶口文化已经是有文字可考的文明时代”,“从氏族社会进入了奴隶社会”。我们认为:唐兰同志这个论点是值得商榷的。对他所提出的理由,我们有不同的看法。我们只同意他所说大汶口文化是家长制家庭这一点,但家长制家庭正是父系氏族社会的家庭形式,正好推翻他所提出“进入了奴隶社会”的主张。  相似文献   

6.
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谈到顾恺之的著作时说:“著《魏晋名臣画赞》,评量甚多;又有《论画》一篇,皆模写要法。”接着下面转载了《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的全文。这里“名臣”和“胜流”意义有些不同,也许就是同一篇吧。这篇文章的内容,顾名思义,本来应该是魏晋时代著名画家的画赞(画的评论),可是所载的却主要是关于模写的方法,一点都没有关于“胜流”画赞的事项。这就不禁使人打个问号,到底是怎么回事?另外,开头第一篇《论画》,根据上面的引文,本来应该是关于“模写要法”的,可是这里转载的内容,却完全没有关于模写方法的事项,而是当时作家作  相似文献   

7.
徐迟同志是擅长写报告文学的老作家。他曾经说过,报告文学的任务是“迅速地,灵活地,勇猛地出击。他们突然出现在敌前敌后侧翼,突然出现在生活的激流中,突然出现在正是人民最需要他们的地方。”①《哥德巴赫猜想》一发表,就激动人心,反响强烈,其原因也正在于它是完成了这样任务的一篇报告文学:它在我们生活的激流中翻起雪浪,在  相似文献   

8.
《光明日报》文学遗产五九四期发表了以松同志的《关于诗词“比兴”的一浅见》,编者同志加按语说:“今天我们再登一篇以松同志谈他个人看法的文章,以暂时结束这篇讨论。”以松同志发表个人看法,不管如何是有权的,是可供大家参考讨论的,编者按这样一说,客观上就有了以此为准的样式,这是该考虑的。在号召大力整理古籍,古  相似文献   

9.
四十年前,毛泽东同志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这一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四十年过去了,《讲话》的根本精神过时了没有?正如胡乔木同志所指出:非但没有过时,“而且是我们今后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的。”①《讲话》的内容十分丰富。毛泽东同志围绕着“为群众”这个中心,论述了文艺上  相似文献   

10.
意境问题,是我国古代文艺理论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千百年来,不少诗人、作家、画家、评论家,他们以自己的创作经验和精湛的论说,从各个不同的方面接触到这个问题,使它在理论上有着丰富深厚的内涵。近年来,不少同志认真探索了这个问题。王昌猷先生的《再论我国古代文论中意境的特征》①是这方面文章中颇有见地的一篇,文章对王国维《人间词话》关于“境界全出“、“隔与不隔”等问题的分析,时出新见,对“意境说”与“典型  相似文献   

11.
刘勰《文心雕龙》的《养气》篇,属创作论。在这里,刘勰通过对创作活动的研究,提出了“养气说”。这是第一次将“养气说”从哲学领域引进文学理论领域。 刘勰的“养气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理论呢?要弄清这个问题,就必须全面地研究《文心雕龙》,当然首先要认真研究《养气》篇;而研究《养气》篇,首先应当注意这段话:  相似文献   

12.
《雨中登泰山》是李健吾同志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的一篇游记。这篇脍炙人口的作品,先后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范文读本》。 描绘泰山的名篇,虽然写的都是五岳之宗的壮丽景色,然而表现的画面不一,因而情趣各异:杨朔的《泰山极顶》,作者“爬山那天,正赶上个难得的好天”,给读者描绘的是“一幅规模惊人的青绿山水画的长轴”;桐城姚鼐的《登泰山记》,作者在“迷雾冰滑”、“大风扬积雪击面”的情况下登山,为读者临摹了一幅“苍天负雪,明烛南  相似文献   

13.
新编十年制中学语文教材,选上了杨朔同志的《香山红叶》,原有的《茶花赋》和《荔枝蜜》仍然保留。我认为《香山红叶》、《茶花赋》和《荔枝蜜》这三篇在写作手法上有不少相似之处。它们都以物喻人,语言精炼,诗意浓烈,结构又都是曲折有致,“卒章显志”,于是想就此来探求一下杨朔散文的奥秘。首先觉得这三个题目都很有诗意。我们都知道杨朔写散文“总要象写诗那样”“推敲字句”的,对于文章的题目,他更是精心斟酌。看“香山红叶”这个标题吧。古往今来  相似文献   

14.
去年十月号《杭州文艺》上,刊登了一篇“新发现的鲁迅佚文”——《鲁迅为偕行社同人撰悼刘和珍君<祭文>》。为了证实这篇“佚文”的真实性,同时发表了原件提供者沈家骏同志的《一点说明》和绍兴地区师范学校谢德铣、王德林同志的《初步考略》。沈、谢、王同志的文章中,虽然也有“榷商”的字样,但实际上已经作了明确的结论。沈家骏同志断言《祭文》是鲁迅“挥笔写就”的,谢、王等同志正式宣布《祭文》为“新发现的鲁迅佚文”。《祭文》果真是出于鲁迅手笔的鲁迅佚文吗?我们认为不是;为了讨论的方便,先将这篇《祭文》抄录如下,而后从六个方面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15.
编辑同志: 刘长虹、陈豪同志的文章《鲁迅笔下的“眼睛”——学习鲁迅小说札记》(《扬州师院学报》1979年第1期),把鲁迅先生“画眼睛”的话,简单地理解为人物肖像描写的画眼睛,认为描画了人物肖像的“眼睛”就是写出了“一个人的特点”。我认为,这种理解是值得商榷的。鲁迅先生在原话中,没有提到“肖像”二字。他在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实践中,没有只  相似文献   

16.
禾子同志在《画马必以马为师》这篇短文(见《大众美学》87页)中说:在1947年,有个十岁的小学生,慕名写信给徐悲鸿先生,说他爱画马,希望能得到徐先生的指教,并把自己画的马随信寄去。徐先生写回信说:“学画最好以造化为师,故画马必以马为师,画鸡即以鸡为师。不必学我,真马较我所画之马,更可师法。”  相似文献   

17.
路志霄同志在《皇甫枚及其〈三水小牍〉》(载《甘肃师大学报》1981.1)一文中说:“皇甫枚,……安定(今甘肃省泾川县北)人,……原来著籍三水(今陕西省邠县)”,(晰按:唐代的三水县属邠州,今陕西省旬邑县)。这就是说,皇甫枚的原籍是甘肃,以后著籍三水。他这样说,必有所据。但语焉不详,不好悬猜。据我掌握的资料看,这一结论,是值得商榷的。 皇甫枚是三水人,这是确定无疑的。他所写的《三水小牍》中《王知古为狐招婿》、《殷保晦妻封氏驾贼死》两篇,篇末均有“三水人日”云云。这与《史记》篇末著“太史公曰”、《聊斋志异》篇末著“异史氏曰”是同一用意,用以直接表述著书人的意见。《三水小牍》,也即“三水”人写的“小牍”之谓也。篇末的“三水人曰”和书名《三水小牍》,  相似文献   

18.
《文心雕龙》的篇章中,被刘勰称为“文之枢纽”的是:《原道》、《征圣》、《宗经》、《正纬》和《辨骚》五篇。这五篇的基本内容和关联,已故刘永济先生曾做过准确的说明。他认为“前三篇揭示论文要旨,后二篇抉择真伪同异”,“五篇义脉,仍相流贯”。“揭示论文要旨”的三篇专论,就是刘勰自称的《文心雕龙》全书的“纲领”,其他诸篇则是“毛目”。(《序志》)纲举目张,所以刘勰自服地说:“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序志》) 这个“文之枢纽”,论证了“为文之用心”的一些关键问题:“道”、“圣”、“经”三个概念的质的规定性是什么?“道”、“圣”、“经”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又是怎样的呢?此类问题,正好构成了《文心雕龙》理论体系的骨架。而对这个“骨架”理解  相似文献   

19.
高级经济师徐安兴同志是我省高校后勤战线的一名老兵和实干者。长期为推进高校后勤工作的发展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他奋力追赶全国改革大潮,在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中辛勤耕耘。由他担任主编,汕头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追潮——高校后勤管理探索》一书,是他主持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经验结晶,是一部高校后勤改革的成功之作。 《追潮》一书由“目标篇”、“探索篇”、“实践篇”三  相似文献   

20.
鲁迅小说创作,分别收入《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三个集子里。《故事新编》收集的八篇小说,都是历史题材,而且都是第三人称手法,短篇中没有涉及到“我”这个人物,兹不议。《呐喊》里有小说十四篇,《彷徨》里有短篇小说十一篇。在这总共二十五篇小说中,有十一篇是用第一人称来写的,在作品里有“我”这个人物。这十一篇小说是:《孔乙己》、《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故乡》、《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