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思想深深影响着中国人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作为儒家经典著作的《论语》蕴含着许多具有现代意义的积极人格思想,对《论语》蕴含的当代价值进行研究。研究认为,《论语》中具有现代意义的积极人格思想对现实生活有一定的影响,对培养积极人格、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极内核具有一定的促进意义。 相似文献
2.
吴全权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4)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学者对孔子言行思想的辑录,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论语》内容深仁厚泽、博大精湛,是人类遗产中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仁”是儒家政治伦理思想、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相似文献
3.
《论语》一书中包含着丰富的"乐"(lè)思想,尽管古代的经学家与现代《论语》学者都作出过自己的注解或论述,但是很少有人从文献本身针对孔子乐思想的内在逻辑体系进行梳理和论证。通过对文本的统计分析、整理,梳理出孔子乐思想包括仁者之乐、君子之乐、学习之乐、朋友之乐、山水之乐、音乐之乐等六大体系。孔子乐思想的实质是"仁者之乐",其他五种乐是仁者之乐在人生中的五个重要方面的具体落实。 相似文献
4.
对《红岩》的接受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云贵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44-48
长篇小说《红岩》有着丰富的审美质素,开阔的社会生活画面,传奇的审美趣味,革命者感人的精神品格以及精彩的革命语录等,这些合力促使这部小说成为了中国当代文学接受史上的奇迹。 相似文献
5.
再读《论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叔子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6(1):1-6
从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出发, 提出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培育中国大学生的观点; 指出了《论语》和中华民族仁文化的重要地位, 并以《论语》为例, 介绍了读书的基本方法, 即要整体地、重点地、下学而上达地、联系实际地读; 通过学习《论语》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实现兼具人性和灵性的素质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6.
马桂芳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Z2)
文章以《接受修辞学》一书为理论基础,分析于丹与李悦在《论语》战中所经历的一次接受与二次接受过程。在一次接受中,于丹从生活的层面、心灵的角度来解读《论语》;李悦从字词、语意的注解出发,指出于丹的14处错误。在二次接受中,于丹的传播渠道是口头的、复合的、官方的;李悦的渠道是书面的、单一的、复合的。在《论语》战这一文化现象中,我们看到了接受过程在修辞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
开展生命教育,应溯本求源,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充分挖掘和汲取宝贵的理论与经验。《论语》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教育智慧,尤其是孔子贵生重仁的教育理念。《论语》对开展生命教育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从呵护肉体、实现价值、诗化生活、升扬境界等4个层次探讨了孔子的生命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8.
孙梓健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1):17-21
《白鲸》作为美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因其超前性经历了重新评价和阐释接受过程,同时因其复杂性在接受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接受风貌。从接受美学的观点看,期待视野的历史变迁是《白鲸》的文学价值得以重新认识的前提,而文本的不确定性和空白赋予《白鲸》的开放意义则是该作品与不同时代读者视野融合并产生多重接受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
赵志浩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1-5,56
《论语》中的"大一统"政治诉求是实现"文一统",即以文德教化百姓和夷狄,以礼治管理和约束民众。文德教化的方式是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以家庭伦理的"孝"文化贯通于政治领域,并从君王的德性修养做起,最终实现平天下的目的。实现礼治的途径是学习礼文化,让民众懂礼知礼,按照礼的要求对待他人和处理日常事务;为政者按照礼的要求处理君臣和上下级关系。通过道德教化的实施和礼治文明的推广,使全国上下文质彬彬、互敬互爱,从而实现天下大治。 相似文献
10.
朱熹继承和发扬周敦颐、二程体用一源思想,既突出体用的同源与无间,又强调体用的不同,并将其贯穿于对《论语》“仁”的体用诠释之中。一方面,他分别体用释仁,强调仁是体,其逻辑理路为:性是未发,仁是性,仁是未发,未发为体,仁是体;情是已发,爱是情,爱是已发,已发为用,爱是用。仁作为体,与为用之爱层次有别。另一方面,他强调仁兼体用,突出仁之体用不离,“全德之仁”统体用,“专言”之仁兼体用。朱熹以体用一源思想进行仁的体用诠释,既驳斥了二氏“体用殊绝”之截然两分体用的思想,警惕了其不良影响,也对玄学以无为本的本体论进行了回应,彰显出坚定的儒学立场和现实关怀,推动了理学的全面建构。 相似文献
11.
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文化的和谐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慧敏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6(6):85-87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民族文化显文化的一部分,其外在形式最能明显地表现一个民族的特征。新疆拥有少数民族体育项目300多种,民族文化色彩浓厚,具备良好的发展条件,促进新疆少数民族体育与民族文化的和谐发展,是保护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价值的重要手段,也是一项极重要的任务,对于推动新疆发展、提高经济效益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曲木铁西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是指设立在少数民族地区辖区内的高等学校和设在其他地区的民族院校。本文仅就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产生、发展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与作用进行讨论,意在进一步全面认识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把握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少数民族文学是符号学研究的广阔天地。少数民族生活、文学中处处都充满着符号学的影子。文章从语言及言语、风俗与礼仪、对歌定情结爱等三个方面去“破译”少数民族生活及文学的符号密码 ,去探寻少数民族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4.
董光军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6):111-117
在全球化浪潮的强烈冲击与文化间交流日益扩展加深的今天,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如何传承与弘扬的问题已日益显现。当前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呈现出发展弘扬中有变化的趋势,一些构成要素衰退淡化,一些则加强或改变,对此应在新的高度与平台上不断增强适应性,重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活态体系,以促进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贵州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邸晶鑫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7(4):47-50
本文通过对贵州地区经济发展现状的分析,重点从特色经济战略、市场建设、适合农民的经营模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提出一些新的思路。根据各地区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来发展,把贫困地区的潜在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应合理地利用各种资源,使贵州民族地区经济得以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杨顺清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6,(5):158-165
“十五”以来,贵州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取得了巨大成绩。但通过实地调查,我们发现我省民族教育仍然存在着一些特殊困难和问题。结合贵州实际,文章提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民族教育工作全局,继续采取特殊政策,实施“振兴贵州民族教育十年规划”,突出特色,实现民族教育科学发展和跨越式发展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7.
马英杰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2):44-50
当前我国民族地区文化发展中存在三层面的突出问题:国家层面上,西部民族地区文化发展整体滞后于东部地区;民族地区层面,文化发展也落后于经济发展;而民族文化发展本身又出现了民族特性弱化的倾向。这三个层面背后的共同诱因是文化发展的理念出现问题。为之,民族地区不仅要从国家民族整合、维护国家稳定等观念结构方面,而且也要从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事业、注重民族性、培养主体性等实践操作方面跨越理念之坎。以此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于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及其文化自觉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8.
加大对新疆民族传统体育资料收集、整理、挖掘的力度,对现有项目进行分类,加大资金投入保证工作顺利进行,使民运会项目设立更加科学合理。将新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信息技术相结合,把有代表性项目编辑成网络游戏和游戏软件,这样可以加速新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普及和推广工作,只有将新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普及工作做好,加快文字收集和挖掘工作,并做好民族传统体育的全球化、信息化工作。与时俱进、加速发展,新疆民族传统体育才能进入良性可持续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9.
陆汉光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16(1):9-12
21世纪初广西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增长速度大幅减缓;少数民族性别比低于汉族,但各民族人口性别比攀高并有加剧之势.在择偶要求方面,民族关系、民族观念淡化,民族内婚的传统逐渐打破;择偶标准方面,少数民族青年更注重于人品、性格,而疏于家境、收入条件等物质因素.信仰共产主义,向往民主,自由、平等,在健康基础上追求知识、道德、理想. 相似文献
20.
李若青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2(6):37-40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牢牢把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这一民族工作的核心”[。1](P5)只有确实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才能真正解决民族地区的困难和问题,才能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达到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共同繁荣与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