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亚细亚生产方式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亚细亚生产方式即以“公有”或“国有”为其现象的“国王官僚所有制”及其所产生的农业手工业相结合的家族宗法制的自给自足经济,乃是东方专制政体所由以产生的经济根源,是专制制度最牢固的基础和最深刻的原因;反之,西方“古典的古代”生产方式亦即每个公民都是真正私有者的自由和平等的私有制,则是西方民主制度所由以产生的经济根源,是民主制度最牢固的基础和最深刻的原因。这就是为什么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极其丰富地展示了专制与民主各种政体的广阔天地,而中国诸子百家——儒家、墨家、法家和阴阳五行思想家——却统统是倡导和主张专制的专制主义论者之最深刻原因!  相似文献   

2.
3.
为什么东方国家走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必须与西方不同 ,其理论基础就是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 ,而东方社会理论的核心 ,就是亚细亚生产方式。这也是亚细亚生产方式和东方社会理论成为 2 0世纪最尖锐、最持久思想争论焦点的原因。作为东方社会很独特的一种现象 ,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在现时代亚细亚生产方式同样影响着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文正是试图从亚细亚生产方式对中国市场经济的阻碍和促进两个方面 ,探讨我们应该如何发挥中华民族所具有的优良传统 ,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是马克思关于人类文明起源与东方社会特征的科学理论,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关系是理解这一理论的关键。亚细亚生产方式具有二重性:它既是人类从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过渡的一般形式,也是中国等亚洲国家在特殊历史条件下自然形成并长期存在的一种特殊的生产方式。因此,中国古代社会具有不同于西方古代社会的特殊性质不仅具有可能性,而且有其历史必然性与客观现实性。  相似文献   

5.
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历史存在方式表现为生产方式非独立性存在和与文化精神相融合性存在。亚细亚生产方式历史存在性说明东方社会制度的独特性以及东方社会历史发展不同于西方社会,更不能将东方社会比附于西方社会。20世纪上半叶亚细亚生产方式历史存在性研究的学术景遇,至今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6.
亚细亚生产方式对东方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与西方相比东方国家有明显的特点 ,即专制主义、政教合一、整体主义、超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有社会科学界“哥德巴赫猜想”之称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由于没有准确的界定和系统的理论,使得学界对传统中国是不是亚细亚生产方式等问题争论不一.在相对封闭的大一统中央集权的传统中国,根植于以土地为基础的农业经济,导致社会经济总量有限,以致形成了以封闭性、农业经济、中央集权和儒家意识形态为特征的“超稳定性”特征.这一传统中国“超稳定性”的逻辑推导,有助于理清传统中国是否是亚细亚生产方式,也有助于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的完善.  相似文献   

8.
19世纪50~70年代,马克思尝试用“亚细亚生产方式”来表述东方社会特殊的历史环境和发展道路,并提出了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大胆假设。列宁在继承马克思这一理论的基础上,结合长期的斗争实践,逐步建立起落后国家、尤其是俄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崭新构想。  相似文献   

9.
国内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讨论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运用主要可以从三个角度来考察一是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科学与否,即马克思是否放弃亚细亚生产方式这一概念;二是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性质和内容;三是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特征.本文试就近10多年来相关论文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运用状况进行梳理,对如何运用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进行简要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亚细亚生产方式是马克思具有极其复杂内涵的思想。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思想,不仅包含最为标准、典型的原始的公社所有制的意义,而且囊括了从原始的公社所有制向次生的奴隶制、农奴制的过渡。借口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思想的复杂性,因而把它看作是充满逻辑和历史矛盾的观点,是有失偏颇的。同样,将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认定为“农业公社”,并认为它是原生的社会形态的最后阶段,也是失当的。  相似文献   

11.
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本质特征、发展动力与培育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育规模化、集约化、高效率、可持续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是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描述了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本质特征:即农业生产规模化、生产要素集约化、技术应用广泛化、产业体系一体化和资源利用合理化;提出了技术变革、专业分工和农民分化是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发展动力;最后提出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基本原则:即符合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需要;有利于农村家庭经营基本制度的稳定;切实保护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益;与区域经济发展特征相适应;与农村全面深化改革相协调。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香港公共文化服务发展迅速,服务模式日趋完善,呈现出政府合理主导、社会多元参与、伙伴关系多维构建以及关注特殊群体等特点。通过对香港公共文化服务模式主要特点的梳理、分析,与内地模式进行对比并加以反思,可得出一些有益于内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发展的启示,如重新理解“政府主导”,完善社会参与模式,注重统筹协调和伙伴关系构建,关注特殊群体,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设等。  相似文献   

13.
社会生产方式与生育文化变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国传统生育文化的生成土壤为基础,将中国生育文化作为一个包括技术系统、社会系统和意识形态系统的整体动力系统,并把社会生产方式作为推动这一系统运行、变迁的动力源泉,由此探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对中国生育文化的形成、发展、变迁的决定作用,以及这种作用的内在机理和外部表现形式,并揭示存在各种不同社会机体中生育文化发展、变迁的特殊规律,以正确把握由传统生育文化向现代化生育文化转变的内在动力和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4.
文化模式对产业选择的影响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选择实质上是一个地区社会对生存与发展方式的选择,一个地区的文化模式必然会对其产业选择产生影响和作用。因此,贫困地区的产业选择要考虑与当地社会文化模式相契合——即两者在价值系统、技术系统以及组织系统上具有同构性。只有得到当地社会文化的认同和选择,产业才能得以发展和形成优势。  相似文献   

15.
在早期儒家看来,不仅个人是文化大背景下生活的个人,而且整个历史、社会也始终是文化因革损益的历程演绎。这种认识,事实上也就是对文化发展规律及过程问题给出的答案。本文从文化哲学的角度阐述了早期儒家文化因革损益的观点,并且结合现代社会的实际,揭示了此一观点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环境伦理思想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思想,对于现代的环境管理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以这种环境伦理思想和环境管理的基本理念为指导,构建环境文化管理模式。运用该模式,可加强环境管理中理论观念的普及力度,充分发掘出中国传统文化中"节约物力,共爱民生"的优秀思想,培养人们鲜明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节约资源能源的优良生活习惯;同时在该模式下主动开发和运用绿色技术,进行理性消费和适度开发,重视环境保护,努力协调好人类社会、自然环境和经济技术三大系统之间的关系,以期为未来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全球化背景下的儒学与中国文化整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韩星 《东方论坛》2006,(1):8-14,25
全球化时代文化发展主要特点是一系列的两极化倾向,同时也带来了诸如文化帝国主义、文化认同危机等问题。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文化整合就是要在世界性和民族性等两重性之间找到一条既可以构建起中国文化的新体系、又能够解决人类文化出路问题的基本道路。为此,我们要确立民族文化、儒家和儒者道德人格的三重主体性。中国文化整合的原则是和而不同,途径是中庸之道,思路是以儒为主、兼容诸教,整合多元思想文化,目标是世界大同。  相似文献   

18.
中国朝鲜族文化与孔子儒家思想渊源极深,因此"仁礼学说"成为朝鲜族普遍的价值理念和信仰追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中国朝鲜族在"仁、礼、孝、学"四方面丰富并发展了它的内涵,同时也充实和完善了中华民族和世界人民的思想文化宝库。  相似文献   

19.
儒教文化与韩国现代社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儒教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长期以来在韩国社会中一直占主导地位 ,并通过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影响着韩国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及整个经济文化生活。随着韩国经济的发展 ,韩国社会已从农业社会发展成工业社会和城市社会。本文对儒教文化在韩国现代社会中处于何种地位、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将如何演变等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