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以哲学的睿智,审察、提炼古希腊艺术创作的精髓,建树了西方第一个比较系统、合理的文学理论。他的悲剧论可以跨越东西文化的时空距离,完美地体现于传入欧洲的第一部中国戏剧《赵氏孤儿》中。在此将通过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给悲剧下的定义及相关悲剧理论视角,对《赵氏孤儿》进行分析与解读,通过分析论证,将对《赵氏孤儿》及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悲剧观有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春秋中期,晋国发生了一场震动当时国内外政坛的变故,强卿赵氏被灭。作为族诛之祸的孑遗及以后中兴赵氏的重要人物,赵武是一个值得探究的对象。本文依据文献典籍,对与此事件相关的赵武的一些史实进行了辨析。  相似文献   

3.
4.
<正> 根据西方正统的悲剧观念,也即亚里斯多德的悲剧观念,莎士比亚的伟大悲剧和中国的古典悲剧都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悲剧。但这同时被打入另册的悲剧,虽远隔重洋,又各属于东西方两大不同的悲剧范畴,却有着许多相通、相似和相异的特质,他们构成了世界悲剧艺术的一个重要部分。比较研究莎氏悲剧和中国古典悲剧,对于探寻世界悲剧的共性和个性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而比较研究《赵氏孤儿》和《麦克白》两部悲剧,对于突破这一重要环节来说,则是一个良好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6.
采用比较文学变异学的观点和视角,对元杂剧《赵氏孤儿》在西方世界的“文本旅行”现象重新进行梳理发现,文化异质性是《赵氏孤儿》“变形”译本在欧洲流传的原因和动力;建立在“变形”译本基础上的“错误”批评在中欧异质性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价值,诸多改编本的出现则是异质性文化变形和契合的结果.《赵氏孤儿》“文本旅行”的意义在于,文学交流双方从异质性中发现或重新发现对自己有所补益的“互补性”元素,不断为本民族的文学艺术融入新的异质性文化血液.  相似文献   

7.
元杂剧《赵氏孤儿》是第一部传入欧洲的中国戏剧,也是历史上对西方影响最大的中国戏剧.法国作家伏尔泰从中撷取灵感创作《中国孤儿》,在18世纪的欧洲掀起了中国风潮.伏尔泰的直接动机是为了批驳卢梭的野蛮人高尚论,为此不惜歪曲历史事实;根本动机则是借宣扬中国高尚的道德精神来传达自己的启蒙思想,为此则不惜多方面向大众的审美趣味妥协.  相似文献   

8.
<正> 元杂剧《赵氏孤儿》,被称为元代四大悲剧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已早负盛名。著名戏剧理论家王国维甚至说它是“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即列入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但近年却有学者对它的悲剧性质提出了质疑,认为《赵氏孤儿》“严格说来不是一出悲剧”。因为悲剧人物不是由“顺境转入逆境”,而是相反。“其效果不是悲,而是喜……还因为“不幸的事件在作品里,不是悲剧矛盾激烈冲突的结果出现在末尾,而是作为情节发展的原因与动力出现在戏剧的开头。”(《悲剧论》128页、130页)应该怎样分析和看待此剧,我想结合有关问题,谈一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9.
"孤儿作品"存在已久,但是对其的研究在我国还比较新。在数字化时代对海量数据需求环境下,对"孤儿作品"的保护显得更为重要。许多情况下,要想获得"孤儿作品"权利人的授权,对使用人来说极为不便,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不可能,因此,有必要研究一套使"孤儿作品"得到有效使用的方案。本文通过介绍"孤儿作品"的渊源和国外的一些先进的做法,结合我国国情,提出对保护和利用"孤儿作品"的一些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姜忻 《理论界》2023,(7):89-95
元杂剧《赵氏孤儿》中的英雄频繁使用关于道德的谚语,并随即作出生死抉择。这种举动未免使得西方观众心生疑惑:剧中英雄是否像哈姆雷特那样在作出抉择前内心经历过激烈的冲突?从修辞学角度比较剧中的谚语形式,可发掘哈姆雷特和赵氏孤儿的复仇动机。哈姆雷特的谚语使用和其行动相互矛盾,而赵氏孤儿的谚语使用和其行动保持一致。无论形式如何不同,这些英雄都借用谚语去判断形势并选择一种态度,从而揭示他们的内心矛盾。本文发现,哈姆雷特的复仇动机是因为场景变化而产生的,而赵氏孤儿的复仇是由其选择的新身份所驱动。读者可将谚语看作一种启发式工具以分析人物性格和决策过程,从而在不同的作品文化背景下定位人物的动机。  相似文献   

11.
汉代士人的仕事与谗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以求仕做官为主要出路的汉代士人来说 ,发生于同僚或竞争对手之间的谗害 ,是他们所可能遭遇的主要政治危险之一。“谗”是一种观实中很难准确断定的行为 ,它对士大夫的命运和心理具有重大影响 ,遭谗畏讥是他们仕宦生涯中一个深存的担忧。而对于汉代的一些具有批判意识的士人说来 ,导致谗害行为的嫉妒心理 ,深刻地植根于平凡而真实的人性之中 ,它与士人出路的不自由、竞争空间的狭小等密不可分。广泛发生于士人中间的谗害与嫉妒现象 ,可以被视为人性与专制政治中狭隘、短视、无情的成分双重作用下的结果 ,一方面显现了士阶层内部的复杂和非理想性 ,一方面也暴露了他们在政治、经济上的非独立性及因此而来的行为困窘  相似文献   

12.
复仇题材因为其经常是伴随着爱与恨的强烈的情感宣泄,有着激烈的矛盾冲突,历来是作家虚构文学的不朽主题。元杂剧中,复仇也是一大主题,以两大名作《窦娥冤》和《赵氏孤儿》为代表。  相似文献   

13.
由于受父(母)亲入狱的影响,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创伤,经济上面临着严重的困难,"法律孤儿"辍学严重和厌学严重。为了让"法律孤儿"能够健康成长、顺利成才,应全社会总动员,从教育经费、教育主体、教育形式、教育内容等方面采取多种措施,全面保障他们的受教育权,以确保他们的心理健康,让他们获得自力更生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哈姆雷特>与<赵氏孤儿>是中西方两大戏曲名剧,都是描写复仇悲剧的文学作品,但在主人公形象、悲剧思想和故事冲突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不同特色.  相似文献   

15.
“情”之德性与“理”之德性李丽情之德行与理之德性是中西方文化德性体系的特点,情与理既是中西方文化人性设计的基础,也是贯穿中西文化发展的主线。进行二者的比较,有助对中西方文化及其价值的真切把握。(一)所谓德性,既是主体的善的状态,又是道德的主体形态。德...  相似文献   

16.
张湛《列子注》继承了玄学"有"和"无"关系问题的讨论,参同佛教之"空"以"虚"为"无",把"至虚"作为万有的宗主,建立了"贵虚"理论。其终极目的则是,神思凝寂、不为外扰以保全,忘怀解脱以入"至虚"之域,超越生死以达"水火可蹈"的类于佛教涅槃的境界。佛教通过对"空"的理解,否定现实客观物质世界,得出一切皆是虚幻的结论,目的是消除人们对于情世间和器世间的执著,从而解脱众生的烦恼。由此看来,佛教之"空"和张湛之"虚"在其哲学构建中处于相同的理论地位,起到相类似的作用,具有不可忽略的可比性。  相似文献   

17.
在青少年中有一种心理上自我封闭、游离于集体生活之外、家庭亲子关系冷漠、怯于交往、难于融入社会生活的现象,即"心理孤儿"现象.本文从家庭教育角度分析了"心理孤儿"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防止这种现象的对策,以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8.
“解构”与“解构主义”之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半个世纪以来风靡全球的解构主义已不再是新鲜术语,人们对其了解也越来越深入。但是,目前学术界还没有从学理的层面上厘清“解构”与“解构主义”之间的区别。因为“解构”是一种策略,“解构主义”则是一种唯“解构策略”至上的理论,“解构”与“解构主义”不仅思想指向各不相同,而且也反映了不同的思维方法“本质”与“本质主义”的思维方法。把握了“解构”与“解构主义”在具体内涵、思想方法上的不同有利于正确认识它们各自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9.
20.
孙伟平 《学术研究》2003,42(1):31-34
哲学观问题是最近国内哲学界关注的一个热点,尤其在青年哲学研究者中反应强烈,让我们感受到一股哲学思想热流在涌动。为进一步推进这一研究,本刊哲学栏专辟“哲学观问题系列谈”,集中反映其中积极向上的思想成果。于去年9月开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联合国内十几所高校和科研单位组织的“青年哲学论坛”,引发了国内一大批青年马克思哲学研究者的积极参与,气氛热烈,本期特从中选登两篇,其它的将陆续刊发。也欢迎读者作者直接来稿参与讨论,字数以5000字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