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晚清名士李慈铭,除了在文学上有所建树外,也做了不少学术工作.处身于汉宋兼采的学术环境,李慈铭的学术观也被打上了时代的印记.然而,要判别他属何处学术营垒并非简单.本文探讨李慈铭对汉学、宋学的姿态,并引入客观化和去道德化审视他的学术观,见出时代大转型期学人的典型面貌.  相似文献   

2.
清代蒙古族女诗人那逊兰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阅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第二十一卷中记载着我国清代蒙古族女诗人——那逊兰保。她的生平后人知道的不详,但从她留下的诗篇来看,正像清代著名文学家李慈铭在她的诗集序言中所说,她是一位“蕙性夙成,苕华绝出”的女子,不过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使她的聪明和才智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尽管如此,她的诗作在思想和艺术方面还是有一定成就的。因此,我认为在蒙古族文学史中应该给她书上一笔。 那逊兰保,字莲友(1801—1873年),蒙古博尔济吉特氏,阿拉善王之女。四岁随父母入京,十七岁嫁于满清宗室肃武亲王豪格之子恒恩,一生基本是在北京度过的。诗人自幼聪慧好学,七岁入家塾,十二岁能诗赋,十五岁通五经,所以被时人称之为“喀尔喀部落女史”(女史:对知识妇女的尊称)。  相似文献   

3.
传统保健体育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又是中华民族用以强身健体的保健方法。其文化本质特征“和合”观与和谐社会理念一脉相承。本文运用文献资料、逻辑论证等研究方法,对传统保健体育的文化特征及传统保健体育与和谐社会理念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目的是让人们了解传统保健体育文化,参与传统保健体育活动,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4.
江泽民总书记最近在美国哈佛大学的演讲中强调指出:“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中国在自己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悠久的中华文化,成为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最近突出强调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那么还要不要坚持批判继承的方针呢?其实,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对待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其根本精神是一致的。我认为,所谓“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即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对传统文化予以辩证的扬弃。如果把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理解为毫无…  相似文献   

5.
古传统在今天的定位问题王生平先生在《光明日报》1996年8月24日发表如题文章认为,古传统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定位问题有四:(1)定位问题的关键是:古传统=传统,还是古传统≠传统。作者认为,传统不等于古传统,但又包含了古传统。古传统对于传统是一...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对中国古代典籍文化的现代阐释,构成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型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阐释对象的古代典籍文化产品和作为阐释主体的现代读者,进行着双向逆反交流,这就构成古代典籍文化的现代阐释活动。中国古代典籍文化的现代阐释的结果,不是简单地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更不是简单地继承或宏扬传统文化,而是现代读者能动地选择和改造传统文化,从而积极地参与文化传统的进展,并且不断地重新构建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批判地继承了民族传统文化中具有普遍恒久意义的思想资源和民族语言,并给以丰富和发展:继承传统唯实思想,确立实践标准及“三个有利于”标准;吸收传统“变则通”的思想,形成社会主义的改革理论;借鉴传统民本思想,形成富国富民的政策;运用传统“小康”政治理想,构建现代小康社会等等,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8.
流行歌曲在近年出现了新的走向,即在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对接,具体表现为:继承传统的曲式结构,继承民谣风格的形式,继承古典诗歌的灵气。  相似文献   

9.
传统是历史上形成的具有一定价值意义的系统,与现代化必然存在有矛盾的一面,但同时也有相辅相成的一面。西藏传统文化是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独特的价值和特色,也有消极性的内容。在西藏的毋代化建设中,传统文化担负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必须正确、客观地对待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0.
张中 《天府新论》2017,(5):61-70
目前,文学批评遭遇到一个难题,即如何面对传统的问题。为传统所化之人,往往也会为之所累,但传统观念的转型也为批评家创设了新的解释空间。在漫长的文化史中,中西方传统文论以话语的流变显示各自的兴衰荣辱。一部经典、一个传统,之所以不可废弃,是因为它存在着本真性意义和多义阐释空间。面对“伟大的传统”,当代批评家不可墨守成规,而是要除旧布新,以创造性解释积极应对。批评家要在文本原意的基础上,努力展开“当下性”阐释,从而实现真正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本文涉及的是中华书局1962年校点本《汉书》(以下简称中华本)的“帝纪”和前五“志”部份,认为其中校勘可议之处有九。一、卷四·文帝纪“非旦夕临时,禁毋得擅哭(临)。”(第132页) 《校勘记》:“李慈铭说《史记》无‘临’字,此误衍。”(第136页) 按:1.此句,《汉书》各本及《通鉴》皆作“哭临”。中华本据为底本的王先谦《汉书补注》本(以下简称王本)引李慈铭说后,又出先谦曰:“荀《纪》亦无‘临’字。”王氏并未下断语。仅据《史记》,或再据《汉纪》而删《汉书》,都无版本依据。 2.“哭临”、“临哭”,在古代与丧事有关的活动和丧制礼仪的记载中,时或省作“临”,  相似文献   

12.
传统诗词与当代社会发展马斗全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诗和史被公认为是最为重要和最精华的部分,而诗所蕴涵的文化容量和精神文明似乎比史还要多些。一个民族不能不要传统,而要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便不能不重视最能代表传统文化的诗词。事实上,优秀的传统是无法隔断的,至...  相似文献   

13.
传统中医药在新冠肺炎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在传统医药的商业价值不断被发现的进程中,生物盗版行为越演越烈。传统医药与现代知识产权制度的特性存在着内在的冲突,大部分传统医药无法适用知识产权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为各国确立了遗传资源权,许多无法适用知识产权的传统医药可成为遗传资源权的客体。为实现传统医药全面保护的同时促进医药遗传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知识产权与遗传资源权博弈合作是有效途径。明确遗传资源权的在先权利地位,实现知识产权与遗传资源权博弈之间的实质正义,以在先权利为基础强化来源披露和知情同意制度,基于遗传资源权复合权利主体构建惠益分享,以国家公权力实现传统医药利用的后续跟踪保障,实现传统医药的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14.
传统与现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原本有其不可替代的特定的原初行动者、特定的受动者及特定的参照系。传统逐步形成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远离原本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统取得了相对独立于原本所处的参照系的自主性,从而越出了原本所处的狭隘体系。这里的关键在于,在新的参照系下对原本作新的解释。解释的过程便是传统不断更新、不断开放的过程。传统之所以能成为传统,并继续成为传统,就因为它有从新的参照系中吸取营养、扩大自身,亦即对传统自身作新的解释的功能。国学研究作为一种传统研究,重要的方面应当是联系现时代的参照系,对我国的传统作出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15.
刘高林 《船山学刊》2009,(2):200-202
信用在传统中国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维系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秩序,与传统的农业经济与身份社会达成和谐。但在现代以来,随着工商业经济和“陌生人”社会的发展,信用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发生了断裂。这也是现代信用危机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6.
剖析传统经济价值取向对现代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警醒人们对传统文化和现代经济的理性思考,以正确的态度分析传统经济价值对现代经济发展的作用,对传统经济价值取向以正确的界定。对现代经济发展以正确的导向。  相似文献   

17.
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易 《兰州学刊》2009,(12):47-50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探究和谐的传统文化渊源,分析贵和重谐的文化传统,对于加深对和谐社会的理解,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有价值的思想资源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曹操在政治思想和文化意识范畴,既能继承传统,又能推陈出新。本文试从曹操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入手,分析其继承传统的一面与反传统的倾向,并探讨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二程的理想人格和价值取向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蔡方鹿中国文化历来重视人格问题,致力于培养、造就、发扬和实现理想、高尚的人格。与此相关,在价值取向上,也体现出传统文化的特点。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传统理想人格和价值取向是传统文化的精神的一个缩影。通过对传统理想...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传统社会廉政建设中,有三根红线一直统摄其中,分别是历史闭环、制度闭环、人情闭环。强调“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历史闭环是老百姓反制公权力腐败的终极武器,构成传统社会廉政建设的根本动力。强调“莫贪腐,贪腐必受罚”的制度闭环,是传统社会执政者和老百姓反制公权力腐败的体制内武器,它能在公权力处于“小贪小恶”之际,就对公权力及其行使主体实施强力纠偏和严厉追责。然而,制度闭环容易被“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人情闭环所堵塞,变成毫无杀伤力的摆设。进一步说,人情闭环通过堵塞制度闭环,成为传统社会廉政建设的致命梗阻。传统社会也试图在廉政建设中清除人情闭环及其危害,然而效果大多不佳,这让传统社会的廉政建设时常笼罩在失败阴云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