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是人类本体的审美延伸,是人对自身本真生存的歌唱;文学审美是人的本体生存价值的定向实现,是人的生存之美的自由创造。作家与文学作品的关系实则是人类与文学的关系的具体化,文学的本质是历史的现实的人的本质的审美化,是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感性显现。从人的本体论方面看,审美心理结构是作家的本体内容和他的艺术生命构成;从创作过程的主客体关系上看,又可以看作是作家用之于创作、成立于作品的主体体结构,文学作品便是这种结构的对象化、语符化。 相似文献
2.
国内外关于公共艺术问题的讨论往往注重于作为对象性客体的公共艺术作品的讨论,而对于公共领域与艺术公共性、公共性与公共艺术,尤其是公共性与公共艺术本体论的关系问题未深入研究。事实上,公共性才是公共艺术真正的本体论存在,公共艺术从根本上说是存在于公共空间领域中的艺术,无论就公共艺术的空间性存在方式,还是其时间性存在方式,都是公共空间领域中具有公共性的存在和表现,这种存在和表现方式决定它比其他任何形式的艺术都更具有公共性,并体现出公共艺术在公共空间领域中的文化意识和美学精神。在当代公共艺术建设中,这不仅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城市文化生产和艺术景观塑造的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的口号,首先揭起了生活对艺术本体论化的这面大旗。作者在追溯了“生活”这一概念的发展变化脉络之后,指出生活对艺术本体论化的意义在于把生活作为本体而不是将心灵精神作为本体,将颠倒了的世界再颠倒过来。从此使艺术从天国回到尘世、纯粹观念回到现实,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个我走向社会,从少数精神贵族走向人民大众。 相似文献
4.
王岳川教授的《艺术本体论》(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3月版),是我国第一部关于艺术本体论研究的学术著作.该书从史和论两个方面对生命和艺术的存在状态和意义进行了追问,在从古典到后现代的历史清理中,以人类文化发展史为线索,以全新的角度探讨了艺术与人的存在关系。一方面,对人类本体进行历史追溯和当代反思,力求从时代审美文化氛围中去透视艺术存在的当代形态,从而揭示出人类本体与艺术本体的关系所在。另一方面,从作品与接受交互活动中探寻艺术意义的实现过程,即通过对世界、作家、作品、读者社会艺术活动的总体把握,从而把“… 相似文献
5.
本体论正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俞宣孟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0,(1):153-162
本体论,这个名称容易使人误解为它是关于世界本原或本体问题的哲学理论。其实,本体论是西方传统哲学中的核心原理部分,表达为由逻辑推论得出的范畴体系。它是西方历史上特有的一种形而上学的形态,其所凭籍的思想方式与中国传统哲学的思想方式有很大的差异。研究和解读西方本体论本来的意思,是深入西方哲学堂奥的关键,本文以浅显的语言勾勒出本体论的本意,有利于对本体论的正确领悟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对艺术本质说作了历史的考察后提出了艺术本体是由显质(社会质)、隐质(人文质)和基质(审美质)三个层次构成的。艺术本体的三重结构各司其职,又互相渗透、转化而联为一体。艺术的整体机制和功能亦是通过社会、人文和审美三重质因的相互作用予以实现的。作者结合中外古今艺术发展史上的一些艺术现象,对艺术本体“三质”及其结构的流动性进行了具体分析和理论阐述。 相似文献
7.
8.
实践本体论是实践唯物主义的本体论,它以自然本体论作为不言自明的前提.主要是一种社会本体论,即阐明人类及其社会的存在本原和存在方式是社会实践的本体论.实践美学以实践本体论为自己的本体论基础,使得实践美学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从这样的哲学、美学观点出发,文学本体论同样应该是一种社会本体论、关系本体论:文学的本原和存在方式离不开以物质生产为中心、包括物质生产、精神生产、话语生产的社会实践;从存在的本原上看,文学的最终根源是物质生产及其转化为精神生产和话语生产;从存在的构成方式上看,文学主要是一种精神生产和话语生产的过程;从存在的现实方式来看.文学是精神生产和话语生产的结晶——审美意识形态的话语存在.唯有实践本体论可能克服古代传统形而上学的实体本体论和近代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在主体和客体、主体和主体、客体和客体的关系及其统一之中来审视文学,把文学如实地还原为对象世界-作家-文学作品-读者的实践统-整体. 相似文献
9.
“追寻本体是哲学存在的根据”。“本体”的现代内涵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它是“可以说”与“不可说”的对应关系的存在 ;是“物———我”合一的澄明之境 ;是人对自身存在的一种信仰。哲学本体论的终极关怀是超验的。“超验”作为与“经验”相对称的哲学范畴和哲学规定 ,有着重大的本体论意义、人生意义和科学意义。确立“超验”的合法性 ,不仅必要 ,而且是一种事实。它不仅不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排斥对象 ,而且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必争之地。否则 ,在终极信仰上的阵地就只能拱手让给宗教和迷信。 相似文献
10.
文学理论学科的独立性正在丧失。文学理论是一门具有自身本体论价值的学科,它不等同于单纯的社会意识形态,不可以局限于退回孤立的文本。它是基于文化价值大体系中的有着严谨学理性和社会价值的独立学科。它不仅仅是文学的理论,更是文学的理论。它具有自身的本体论理论特性。时代呼唤着文学理论回到文学理论自身。文学理论不容消解。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巴门尼德哲学是西方古典哲学和本体论哲学的逻辑开端,它为古典哲学的主流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后来经过苏格拉底-柏拉图在到亚里士多德,以及后来的新柏拉图主义,逐渐形成了蔚为大观的形而上学或本体论传统.后经德国古典哲学集大成者黑格尔达到了本体论、认识论和逻辑三者的统一.德里达沿着海德格尔开辟的"遮蔽-解蔽的本有运作"的路径.受列维纳斯的"他者:踪迹现象"的影响,提出了"延异"的概念.当海德格尔用"此在"来颠覆一切形而上学和本体论的时候,可以说它的希望并没有落空,这场革命是由马克思来开始的,提出了实践唯物主义新的本体论,并显现出的它在理论上和方法上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本文从王阳明的心体观念着手,集中阐释王阳明的良知本体论的哲学观。本文的基本观点是,王阳明处于中国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化的时期,面临着道德的理念化和世俗化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他提出了以良知本体为内含的心体观念,实现了儒学道德主体的本体转向从理学先验理性的天理本体向经验存在的良知本体的转向。这一转向,不仅使个体存在真正成为道德理性的现实载体,而且使个体存在在最基本(最本原)的意义上成为道德实践(事实)。但是,存在的道德化也就是道德的存在化。就此,阳明心学转向包含着更进一步的意义,即它不仅把儒家道德优先原则推到极至,而且在这个无限性扩充中,道德精神在向存在还原的方向实现了价值超越道德由于存在的无限性扩充,实现为超道德的存在。 相似文献
17.
18.
任何一种哲学理论都有一定本体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不例外,可是大家都知道,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的著作中很少使用“本体”或“本体论”字眼,更没有明确规定自己的哲学本体论,他们实际上对本体论采取一种明显的回避态度,这究竟是为什么? 一 本体:“上帝” 本体是一个古老的哲学概念,在哲学发展进程中,其含义时有演变、损益,各家对它的理解和使用也不尽相同,以致很难用一句简单的话语把它的意思全部说清楚。但是,本体的一般意义又是不难把握的,人们对它的理解和使用也基本上是一致的:哲学上的本体,是指世界的最终本原,或世界的最高属性…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本体论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俞宣孟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4,(1)
本文认为,把本体论认作是关于世界本原或本体的学说,是我国哲学界根深蒂固的见解,然而这是一种误解。本体论是西方哲学史上独具的一种哲学形态,它同西方的语言形式有关,是用逻辑方法构造的、以“是”为核心的范畴体系,是纯粹思辨的原理体系。看不到这一点,不仅会抹杀马克思主义哲学彻底批判木体论的立场,而且还会把种种名目的本体论强加给马克思主义哲学。作者试图在阐述西方本体论哲学的基础上,展示马克思主义的这一批判的立场。 相似文献
20.
“文学是人学”,文学的本体存在与人的本体存在是一致的。文学活动从本体论角度看是人的自由自觉生命活动的一种实现方式,是主体精神本质的自我实现和确证,主体由此获得审美愉悦和审美自由感。文学活动既是个体精神的活动,同时又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相关联,由此决定着文学的多重本质和多种关系。如文学的个体性和社会性、审美本质和社会本质、主体自我实现和社会责任感,反映与表现以及文学活动的主观精神特性与客观实践品格等。此外,由于文学本体存在与人的本体存在一致。文学观也必与人生观相通。与“独善”和“兼济”两种主要人生取向相对应,在文学观念上也通常有“为艺术而艺术”和“为社会人生而艺术”两种主要指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