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天北大有昆曲,你去看吗?这是北大学生常见的一句时尚问候语.不过问我这话的人不是青年学子,而是靠写字吃饭的女友.这可是苏昆的、白先勇的"青春版的"<牡丹亭>啊,女友强调道.当然要看,还有什么说的,我本来就是戏迷.  相似文献   

2.
爷爷非常爱看戏。小时候,他常常领着我到邻近村庄去看戏。遇到人多,他怕我看不见时,还背着我挤到戏台跟前看。几十年时间一晃过去,我也快当爷爷了,可爷爷看戏的爱好有增无减。一打开电视机总是从各个频道上找戏看。偶然听说某地方唱戏时,也总要根据远近或步行或坐上车去看一看。去年2月,他听说10公里外的西站豫秦晋商贸城开业典礼,有河南省豫剧团、曲剧团来演出助兴,就一再说想去看看省级剧团的戏。去年爷爷已是99岁高龄了,到人群中挤着看戏,显然是不合适的,但又不好违背他老人家的意愿,就只好雇辆车由我和儿子陪着他去看…  相似文献   

3.
唱与不唱     
有一看戏人赶场迷了路,向正在路边井台上打水的人问路。这人不吭声,一个劲儿地摇辘轳把儿。旁边一个孩子插嘴说“:他是戏迷,你问话要唱着问。”看戏人一听挺高兴,于是唱道“:请问大哥,走长安要过哪条路径?”戏迷顿时来了精神,连唱带比划舞起来“:绕过大榆树,端向东行……”不料  相似文献   

4.
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逯村位于榆次城西南20千米处,是榆次区和清徐县的交界。之所以说这个村是“戏迷之乡”,是因为历史上这个村票友多、爱看戏的人多、唱的戏也多。在圈子里,喜爱演唱的戏迷(即票友)不计报酬、自愿组织起  相似文献   

5.
转眼到了2017年,从广播中听到今年人艺将庆祝建院65周年,欢迎各界人士回忆往事,共同感怀.我虽是一个很普通的人,但在父母的影响下,无形中成了一个戏迷.在机缘巧合中,成就了一段令人不可忘怀的传奇经历,使我与人艺有了更深一层的情谊.  相似文献   

6.
画者语     
关于戏曲 戏曲实在是社会的大写意,也是中国人的第一娱乐生活。那时没有电影、电视,也没有卡拉OK和DVD的娱乐生活,它是用老百姓的感觉来叙述历史,所以,它是一项平民化的艺术。即是被称为高雅的昆曲,也不例外。无论哪种戏曲,都服从一个目标:让看戏的人看懂,让看戏的人喜欢。戏曲不是戏者给看戏人的馈赠,而是戏者在执行看戏人的命令。所以,戏一开场,就会自报家门,一阵插科打诨,再使起承转合,然后再唱念做打。  相似文献   

7.
晋剧情结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的童年时期,农村的文化娱乐活动只有正月十五“闹红火”、看秧歌和邻近村庄的赶会唱戏。每逢邻村赶会唱戏,十几里地人们都要争相前往观看。我们那里唱的戏,主要是晋剧(中路梆子)。我那种庄稼的叔父是个“晋剧迷”,只要邻村唱戏,他是每场必去。大概我在六七岁时,他就带着我去看戏。叔父文化程度不高,却懂得不少戏文,一边看戏一边给我讲解戏剧的情节和朝代背景,有时还跟着台上的唱腔低声哼唱。这样耳濡目染,我也逐渐成了“晋剧迷”。大多数儿童看戏,都爱看武打场面的红火热闹,我却爱听演员的唱段。当时看过的名演员,主要有…  相似文献   

8.
历史剧在“四人帮”的破坏压制下,长期被打入冷宫。当时我们的思想就搞不通:为什么可以写历史书,讲历史课,却不许演历史剧呢?写书讲课也常常出错,为什么就不许历史剧出错呢? 大家都承认,历史剧不仅在劳动人民和青少年中传播历史知识,而且在激励人民的斗志和教育人民明辨是非,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方面也是有过重大贡献的。我个人是个戏迷,从小就爱看戏,历史剧就是我少年时代学历史的启蒙老师。许多人不一定愿意读  相似文献   

9.
徐滔法律服务信箱: 您好! 我是一名外地女孩,今年24岁.2005年我来到北京打工,由于只有高中文化,所以就到了一个餐馆里当服务员.由于我的勤快和细心,很快便得到老板黄伟的赏识.黄伟是个中年男子,风度翩翩.开始他对我只是一种工作上的关心,但随着交往的增多,我们彼此都产生了好感.我知道他有妻有子,曾经努力回避过他,但他的体贴入微打动了我,我于2006年初辞去服务员的工作,在他给我租的小屋里做起了他的全职情人.他曾经答应过我给我买一套房子,并说要和现在的妻子离婚后正式和我结婚.2006年底,我怀了他的孩子,他对我更是宠爱有加,我也沉浸在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中.  相似文献   

10.
张晓风 《可乐》2010,(10):29-29
汪老师的家是我读大学的时候就常去的。他们没有子女,我在那里跟他读《花间词》,跟着他的笛子唱昆曲,还留下来吃温暖的羊肉涮锅……  相似文献   

11.
滕久昕 《中华魂》2013,(22):6-7
那是1964年8月中旬,在渤海之滨的避暑胜地北戴河,13岁的我度过了愉快的暑假生活。一望无际的大海使我心胸开阔,海滩上五光十色的小贝壳激起我对美好牛活的无限向往。但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和毛主席一起看戏。  相似文献   

12.
亚新: 15岁的时候,我开始频繁地和母亲发生争吵,每次吵架后,我就会去一个要好的同学家里借宿。那天是个雨天,晚饭的时候母亲又唠叨起来了,我推开饭碗,抓起书包就冲进了雨中。我在同学的怀里哭哭啼啼说活着真没意思,等我安静下来才发现沙发的另一头正有一位三十来岁的男子以看戏的表情看着我,我又羞又恼。同学介绍说那是她的表哥,他友好地向我点头,我从鼻子里哼了一声。  相似文献   

13.
慈父曹禺     
带我看戏儿时记忆最深刻的是,爸爸妈妈经常夜里很晚才回来。我就知道他们看戏去了。他们总是很兴奋,等我大了才知道,如果你看了一出好戏,就会非常兴奋、激动——那是从舞台带回来的。五六岁的时候,爸爸带我去人艺看戏——《雷雨》。我完全不明白讲什么,只记得第三幕的时候电闪雷鸣,我就吓哭了。爸爸  相似文献   

14.
唱戏(散文)     
在大山沟里,唱戏是最大的文化娱乐了,大村一年不过一两次,小村里几年一次。 我小的时候,住在姥姥家,老爷是个戏迷,他年轻时在过一个戏班子。后来参加革命工作,任过“区长”之职,他回乡时穿着件军大衣,在村里看来,他已是个“大官”了。老爷长得很魁梧,脸盘周正,双目有神,极有“官”相,他在戏里常  相似文献   

15.
荀宅花树     
50年代中后期,我开始进入京剧剧场,有幸看到了四大名旦中的三位:梅、尚、荀。其中最年轻的程,最早离开了欢喜他的戏迷。梅、尚是“大青衣”,扮演的是雍容富贵的妇人,衣服厚实,化装也繁复,多少可以遮掩一些演员的老态。荀则不同,他是花旦,多扮演天真无邪的少女,眉目传情之处很多。可惜人已经老了也胖了,肚子也认真地腆了起来。但是他并不怕,甚至有些“无所谓”。在他主演的《元宵证》等戏中,他侧身腆著肚子、迈著大步就出台了I老观众在笑,我这新观众却惊讦:这就是四大名旦之一的晚年麽?人老不算“毛病”,但总得遮掩一下呀…  相似文献   

16.
程砚秋先生(1904—1958)是举世闻名的京剧大师,他在一生的演艺生涯中,创造并形成了独特的程派艺术,并成为“四大名旦”之一。2003年12月上旬,京中举行“纪念程砚秋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因与会者谈论的主题都在京剧方面,所以主持人指定我专论程先生与昆曲的特殊关系。为此,我在12月6日下午发言的题目是《程砚秋先生的昆曲演唱和曲学成就》(已载于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12月版《程砚秋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  相似文献   

17.
在昆曲的发展过程中,"案头之曲"和"场上之曲"的矛盾由来已久,明代曲家沈閟通过对曲律的完善和坚持,推动了昆曲的健康发展,他的工作,在今天也还有着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代昆曲大师 ,沈在杂剧创作方面也有所染指。这方面最值得提出的是他将杂剧形式正式引入了昆曲领域 ,创作了《十孝记》和《博笑记》两部短剧集。它们在演唱音律方面显然和他的传奇一样 ,同属昆曲的范畴 ,准确地应称之为昆曲杂剧 ,以与杨慎、许潮乃至徐渭、汪道昆等人的作品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19.
他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更没有感人肺腑的语言。他是一位普通的退休干部,他所做的事情也都是极平常的事情。认识他的人都称他"老戏迷"。他叫李廷锁,是屯留县教育局的退休干部。李廷锁,自幼天资聪颖,兴趣广泛,尤其喜爱上党戏剧。几十年里,工作单位不断变化,但他对上党戏剧艺术的爱好始终  相似文献   

20.
王国平 《社区》2010,(32):20-20
熟悉梁漱溟的人应该都知道,1931年到1937年他在山东省邹平县创建了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从事乡村建设实验。我就是邹平县人.当时我在县委宣传部工作。以前陆续听说过梁先生的一些情况,但真正开始接触他是从1986年开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