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手机短信是伴随手机兴盛而产生的一种新的语言现象,具有多元化,兼容并蓄的特征,凸显了时代风格和文化风范,反映了普通大众心理,日渐成为新的社会文化现象.文章以语言符号学思想为指导,重点研究了幽默手机短信的言语交际形式,揭示了该类手机短信的象似性符号学特征及其反映的普遍社会文化心理动因,以便正确理解、恰当使用乃至健康发展此类手机短信.  相似文献   

2.
中英“死亡”委婉表达的异同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死亡”委婉语是汉英两种语言中共存的现象。它不仅是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通过从宗教文化、民族情感和社会地位三个角度对中英“死亡”委婉表达方式异同的探讨分析,揭示了语言和社会文化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英语女性语言的特点与性别歧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中语言性别歧视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语言现象,同时又是对社会传统和文化的反映.本文通过对英语中女性语言特点的探讨,揭示了英语语言中性别歧视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模因论是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为语言现象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角度。在此将从语言模因论的视角,以幽默类手机短信为语料,分别从词汇、语义、语法和语篇四个层面探究语言模因与其仿体在内容、形式、意义、语法结构、感情色彩、语体色彩等方面的差异而触发的言语幽默的生成,认为语言模因论对言语幽默现象的产生具有较强的阐释力。  相似文献   

5.
语言迷信是一种独特语言现象。当人们认为语言符号同客观事物之间有着某种神秘的联系时,语言就具有了某种超凡的力量,从而产生了语言崇拜和语言禁忌。在语言学的研究中,汉语语言迷信现象中的语言崇拜和语言禁忌,是人们在日常交际中选择语言作为他们解决问题和实现意愿的手段和交际模式,也反映了当前的社会文化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6.
非汉字词的使用与规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汉字词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本文对非汉字词的一般规范原则的构建提出了若干思考。文章还认为,人们的认知心理、传统文化及社会因素也对非汉字词的使用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随着手机普及率的不断提高,手机短信逐渐成为现代人彼此交流的主要方式,其与一般面对面的口头交际和正式媒体上的书面交际不同,是一种在语言上有鲜明特点的应用文体。大量运用修辞以达到发信者所需的交际效果,便是手机短信这一应用文体的特色之一。丰富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使短信语言更具文采和生气,文章从修辞这一角度对手机短信进行了浅析。  相似文献   

8.
现实社会生活视野下的隐语行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各种语言几乎都存在使用民间秘密语的历史或现实.不同时代、不同群体的民间秘密语,不免印有时代与群体的文化痕迹,乃至政治、经济的烙印.人们一向对隐语行话有所误读与偏见,但事实上,流行隐语行话的群体,大多不属于涉嫌犯罪的群体,作为一种语言文化现象的隐语行话,其使用与传承是现实社会语言生活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隐语行话的传承及其引发的一系列语言现象和问题有待于我们的关注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50年口号纵横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呼口号是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和社会文化现象。本文对新中国成立50 年来的口号作纵向横向的概览与分析,旨在梳理新中国50 年口号的发展脉络,揭示口号的社会作用和口号所蕴含的社会文化理念  相似文献   

10.
也说仿词     
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词汇作为语言中最敏感的成分 ,其新陈代谢、吐故纳新是不断发生的规律。仿拟造词不仅是现代汉语的一种修辞方法 ,同时也是汉语词汇系统完善自己的表达功能 ,提高自己表现力的有效途径。仿词的出现既是一种文化现象 ,又是一种语言现象 ,因此成为文化语言学研究者们关注的视点。  相似文献   

11.
80年代新名词与90年代新话语现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 80年代新名词与 90年代新话语既是一种语言现象 ,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它与国门开放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密切相关 ,可以说是改革开放的必然结果。同时这一现象在中国得以通行还与现代汉语作为语言体系的品性有关。现代汉语是深受西方语言影响的新的语言系统 ,它与西方语言具有亲和性 ,这种亲和性使它对西方语言具有敞开性。本文主要从语言和文化的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阐释。新名词作为新的术语、概念、范畴和新话语方式从根本上是一种新的思想 ;也就是说 ,它本质上既不是汉语所已有 ,也不是汉语所潜在的即汉语在机制上所能产生的 ,…  相似文献   

12.
如何利用、保护语言资源,并在最大程度上实现语言资源的合理分配关系到能否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活,体现社会公平等诸多重大问题.当今社会,语言资源作为一种特殊形态的资源,其分配不均主要体现在代表社会主流阶层的青壮年用语在各种传媒中占有绝对优势.与此相对应,不擅于运用现代传媒手段,如网络、手机短信、电子书刊,并且接受新生事物较慢的老龄群体处于弱势状态.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剧,这种语言分配不均衡现象日趋明显.相关语言决策部门应该审时度势,从语言政策的制定、实施等方面对老年人给予充分的伦理关怀,进而促进和谐语言生活的建构.  相似文献   

13.
语言的消亡是现当代一种突出的文化现象,海德格尔语言哲学中关于语言与人的关系、语言与存在关系的论述,为遏止语言消亡、切实保护濒危语言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启示和依据。  相似文献   

14.
语言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社会认同借以产生的载体和工具。族群语言的改变往往反映出族群内部、族群与族群之间认同结构乃至社会秩序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和谐社会必将是一种在社会统一体内部族群间认同程度较高的状态,在语言方面就是要实现多族群语言和谐共生的繁荣局面。少数族群在获得积极的社会认同方面处于劣势地位,存在语言适应困境,其族群语言较容易被转用甚至消亡。国家在制定相关政策时需要正确处理集团内认同与集团外认同的关系,帮助少数族群提升自我价值,合理地构建包容性的社会经济、政治结构。  相似文献   

15.
梁兰香 《理论界》2006,(6):144-145
无线通信正在以迅猛的速度渗透到我们现时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手机短信更是无线通信中的一匹黑马。本文针对手机短信发展迅猛这一现象,探寻手机短信发展迅猛的原因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6.
语言变迁的文化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语言属于文化 ,语言变迁反射文化变迁早在本世纪初 ,现代语言学的奠基者索绪尔就曾指出 ,“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 ,它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 ,而且它又是一切社会现象中人类唯一从祖先传给后代的最基本信息”。而任何人类社会都离不开文化 ,文化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 ,语言不仅离不开文化 ,而且又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 ,都不是静止的。语言的“社会性”说明 ,语言不可能存在于真空中发展 ,而是与纷繁复杂的社会大系统的方方面面发生着纵横交错的联系 ,并不时地受到存在于语言本身之外的社会诸要素…  相似文献   

17.
耿春玲  赵玉红 《理论界》2006,(2):196-197
语言现象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互相影响。招牌语言作为一种语言现象与社会生活也有深刻的联系。本文从写作风格、写作特点和语用特点三个方面对招牌语言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论述,并解释了语言和社会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8.
青少年网络语言使用的社会心理学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语言的使用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青少年群体是创造并使用网络语言的主体.现代青少年网络语言使用有三个特点,即网络语言中混杂地方方言、高调使用"火星文"和手机短信成为网络语言的传播平台.进一步分析显示,青少年使用网络语言的社会心理基础主要有张扬个性、从众心理、娱乐心理、减压心理和抗争心理.针对青少年群体的社会角色状态,对其使用网络语言的行为宜疏不宜堵,同时应采用开设心理咨询室、减压课等方式,引导其正确使用网络资源.  相似文献   

19.
英汉禁忌语的文化内涵与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先进 《云梦学刊》2005,26(4):122-124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禁忌既是各民族所共有的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和文化现象。对英汉禁忌语进行对比研究有助于了解语言的文化内涵,避免交际失误,达到理想的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20.
语言政策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是一种社会政治现象,具体体现国家、政府对社会语言问题的态度,是国家总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语言政策自身所具有的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对立的四对特征,即民族性与普遍性、宽容性与规范性、现实性与预测性、稳定性与传承性。对语言政策特征的探讨有助于加深我们对语言政策本质的理解,进而促进和指导语言政策制定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