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诗歌的艺术美刘晔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刚刚兴盛起来的新诗彻底摒弃诗的格律,主张无任何格律束缚的自由体。针对新诗创作上的这一极端自由主义的倾向,新月社的代表诗人闻一多在《诗镌》上发表了《诗要格律》一文,提出重建新诗格律,要求诗人“戴着脚镣跳舞”。闻一多所...  相似文献   

2.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这是颇为人称道的两句诗,它形容作者创作的艰辛和煞费苦心.但对诗句的作者,有的说是“苦吟”诗人贾岛(如 1997年9月13日《钱江晚报》上《工夫为文》一文,就指明贾岛是诗句的作者),有的说是诗圣杜甫.《佩文韵府》又说是唐代的卢延逊.该书“一’字下有“一个字”条,引《扪虱新话》云:“昔人于小诗皆旬锻月炼,至谓‘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者.”《佩文韵府》编者在引文后加按语曰:“此二句唐卢延逊《苦吟》诗.”  相似文献   

3.
本刊在一九八二年第一期上发表了许奕谋同志《岑参在甘肃写的诗》一文后,编辑室收到了司俊司俭二位读者的来信,指出:《临洮客舍留别祁四》一诗,不是诗人赴西域时所作,而是诗人从西域返回长安路过临洮时所作,我们即将来信转给原作者,原作者许奕谋同志认为,这个意见提得好,对本人很有帮助,“重读此诗,觉得司俊的看法是符合全诗的诗意的,是正确的。这是我的文章的疏忽之处。产生这种疏忽的原因,是我在写此文时,只注意岑参  相似文献   

4.
1921年6月,闻一多在《评本学年<周刊>里的新诗》一文里说: 我想温飞卿、李义山这派人底思想根本上已经受毒了,所以他所见所闻的无往而非“章台舞絮,陌巷飞花”,这便是俗语讲的“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这种诗家究竟是时代底畸形的产物。有人说义山底作品是“美人香草”之遗音,未免污辱屈原的人格罢。对李商隐持否定的态度,把他看成有“毒”的“堕落的诗家”,嘲笑他“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但过了一年,即1922年11月26日,他在《给梁实秋的信》里说: 我想我们主张以美为艺术之核心者定不能不崇拜东方之义山,西方之济慈了。他又极力推崇李商隐,把他与西方一流诗人济慈相提并论了。但21年以后,他在《诗与批评》一文里说:  相似文献   

5.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著名诗篇《梦游天姥吟留别》,诗题一作《别东鲁诸公》,又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这首诗作于天宝四载(公元745年)秋,李白四十五岁时。《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千百年来,脍灸人口,影响颇大。在这首诗中,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以大胆而丰富的想  相似文献   

6.
正"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写的一首诗,名为《赠别》。写这首《赠别》时,诗人杜牧在失意之中,正要离开扬州,此诗是送给一位相好的歌伎的。  相似文献   

7.
丁澎是清初仁和(今杭州市)回族一位有成就的诗词作家,《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四期载丁生俊同志《清初的回族诗人丁澎》一文,对他的家庭、身世、生卒年和创作概况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林子,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她的《给他》一诗,曾获1981年全国中、青年诗人优秀诗作奖.现任香港文学促进协会副会长等职,出版了《给他》、《诗心不了情》、《林子短诗选》等诗集,被誉为"中国的白朗宁夫人".最近出版的《林子世纪诗选》收移居香港前后诗作60余首,不仅继续是爱的歌者,更反映香港社会及国内改革状况,抒发个人情愫,诗风纯正,感情真挚.  相似文献   

9.
一度被冷落了的诗人邵洵美,最近似乎受到了研究者的重视,论文先后刊出了不少,使诗人邵洵美的形象逐渐在人们心中有了印象。据说海外学者比我们早些时候就评说了这位诗人,尤其是苏联的契尔卡斯基还专门评论了《诗二十五首》,并提出了一些值得注意的看法。1983年他编的《中国诗歌》一书中还选了邵洵美的五首诗。1988年上海书店把《诗二十五首》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参考资料”依原样影印出版,这无疑是一件及时而有意义的事。  相似文献   

10.
杨慎《升庵诗话》卷十四“复窠俳体打油钉铰”条,记载一首唐朝张打油的咏《雪》诗。全文共四句: 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历来都说这诗写得太粗俗,因而把一些写得比较粗俗的诗称为”打油诗”,诗人们有时也谦虚地说自己的作品是“打油诗”。 不料近三十年来,报刊上常有人称赞张打油这首诗,说它写得很真实,还说它是现实主义的云云。其实,张打油这首诗是文人们编造出来的,不是深入生活的平民作者所写,不能算做民间文学。  相似文献   

11.
湖南诗人张枣《危险的旅程》一诗,与希腊诗人埃利蒂斯的《礁石的玛丽娜》,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玄学诗人约翰·邓恩的《离别辞:节哀》等作品具有互文关系;结合张枣自己的诗论《危险旅行——中国当代诗歌的元诗结构和写者姿态》,从《危险的旅程》一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现代性的反思批判,以及他基于中西对话基础上的对中国当代诗歌发展危机的洞见和元诗学理想的建构.  相似文献   

12.
朱湘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推动下走上文坛的。他在1922年就出版了第一部诗集,名为《夏天》,其中比较成熟的作品很少,然而他秀丽清雅的诗笔却表现出一种异样的作风。作为文研会成员,他虽没有严格实践文研会提出的“为人生而艺术”的文学主张,但却努力与人生靠近,使自己由自然诗人逐渐过渡到面对人生的社会诗人。到1927年出版的《草莽集》,比之《夏  相似文献   

13.
张随为唐代诗人,《全唐诗》入于“爵里世次俱无考”之列;《全唐文》列于五代之后、释道之前,亦为世次未详。当代学者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世次推算,认为是“代宗、德宗时人”。本文据《全唐诗》所录二诗,又据《文苑英华》所录一诗,订诗考史,加以系年,考证出张随所作省试诗确切年份;又对《全唐文》、《文苑英华》所录之文略作考订。本文据张随省试年份,推算其生年当在代宗大历初。  相似文献   

14.
白居易的《卖炭翁》,是《新乐府》五十首中的一篇。诗人自称,这五十首诗“系于意不系于文。……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喻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律,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这些诗写于唐宪宗元和四年(809),正是白居易做左拾遗的时候。诗人说,在他任谏官期间,他写诗的目的是:“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这种主张,和他在《新乐府序》中说的“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是一致的。对于这五十首《新乐府》的评价,意见有所分歧,有人认为,“诗人写出了他一生中最光辉的代表作”。有人认为,“此文《新乐府》,实在未见得成功;天子知与不知,且不说,就文学而论,则五十篇中,真实的可算做好诗的,还不到十篇”。 《卖炭翁》是被人称道的一首好诗。诗题之下,诗人自己标明题旨曰“苦宫市也”。诗人自己说,诗中所反映的内容都是事实,而且是经过核对无误的。为了对这首诗的思想内容正确理解,对“宫市”问题进行一下探讨,看来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全唐诗》卷七白七十二录此诗,题为《题龙阳县青草湖》,作者唐温如,“无世次爵里可考”。一九八○年九月,程千帆先生撰写《从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看诗人的独创性》一文,说唐氏此诗是他“在读唐诗时偶然注意到的”,指出“这位今天我们对其生平一无所知的诗人具有很独特的艺术构思”,并认为诗中“一夜湘君白发多”之语是对唐代宗教宣传的“幻想及妄言的一种挑战”,有着“在客观上的思想价值”(此文收进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程先生论文专集《古诗考索》中,又见于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唐诗鉴赏集》)。程  相似文献   

16.
朱自清是现代著名散文家,也是一位颇有影响的诗人。但长期以来,人们很少谈他的诗歌,他也未给自己编过一本诗集,这真是件憾事。 朱自清的新诗作品并不丰饶,而且多数作于青年时期,但他一生与新诗有不解之缘。从一九一九年二月二十九日他创作第一首题画诗《睡吧,小小的人》开始,他先后在《新潮》、《晨报副刊》、《时事新报·学灯》、《小说月报》、《诗》等报刊发表了六七十首诗作。一九二一年他参加了文学研究会,次年创办中国第一本诗刊《诗》,由朱自清和刘延陵、俞平伯,叶圣陶主办。一九二二年,文学研究会出版了文学丛书之一《雪朝》,内收八位诗人作品,公推朱自清首席。后又编成诗、散文合集《踪迹》。此后,他潜心新诗理论研究,写了许多有价值的诗论。《新诗杂话》一书是他研究成果的集萃。与此同时,他仍不断受诗兴趋遣,写出一些新诗。  相似文献   

17.
适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推出了曾经昂首高歌在云南省澜沧江畔的著名爱国诗人彭桂萼的抗战诗歌集《沧江号角》。本书辑入彭先生遗著《震声》(1938年出版,郭沫若题签,马子华序)、《边塞的军笳》(1941年出版,老舍题签,雷石榆序)、《澜沧江畔的歌声》(1943年出版,穆木天题签并序诗)、《怒山的风啸》(1945年出版,闻一多题签)、《后方的岗卫》(1945年出版,臧克家题签并序)。这是诗人给祖国和后人遗留的宝贵的文学财富。  相似文献   

18.
1993年在庐山与香港诗人王一挑先生相识后,他以《我心中的诗》相赠。在信手翻阅中一首题为《娘惹》的诗,攫取了我的目光,不由得读了起来:啊,你这源远流长的圣水河,两岸丛生着热带的异卉奇花,而那高如巨伞随风摇曳的柳树,为你消去赤日炎炎的盛夏……这不是在60年代我曾诵读过的诗么?当年这首诗的作者我已无从回忆,但这熟悉的旋律却拉近我和一挑的距离。原来我们早就相识?此后,每当他寄来新著我都悉心阅读,而且感受良深。眷眷情怀拳拳心曲读王一挑的诗,在我心中激起最强的波澜,是他那心向祖国,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眷眷的情怀,…  相似文献   

19.
王传龙《“九僧”生卒年限及群体形成考》一文以为,九僧群体形成于京师,形成于馆阁,《九僧诗》是类似《西昆酬唱集》一样的馆阁吟唱结晶,其清邃淡泊的诗风并非真实山林景色的映现。实际上,从《九僧诗》之结集与诗歌内容考辨可知,九僧诗人群体的形成于九僧四处云游期间,且其周围有一个庞大的诗人群体。九僧所结交之名卿也非达官显贵,而多为文士词臣,彼此是基于文学互动的交游。  相似文献   

20.
以比评诗是我国古代文人乐于运用的一种方法。所谓以比评诗,即文人墨客在评价各个时期的诗人诗作时,往往寓自己的基本观点于比喻之中,通过运用比喻达到评价诗歌作品的目的。我们认为,以比评诗是我国古代运用比喻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比喻在古代的特定功能之一。以比评诗在我国古代具有浓厚的人文背景。我国古代诗歌擅长用比,先秦诗歌的两大代表作《离骚》和《诗经》中,处处可见比喻这一手法的运用,精彩纷呈的比喻不仅深得文人墨客的欣赏,更为他们运用这一手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东汉学者王逸在《离骚经序》中说:“《离骚》之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