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重要的属人性质,是人类认识自身、自然、社会的重要工具,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认为,人要实现自由全面发展,必须处理好人与思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而哲学社会科学在处理人与思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为:推动人类思维方式变革,实现人与思维的内在统一;指导并规约人类科学技术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引领人类社会发展与变革,推动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重要的属人性质,是人类认识自身、自然、社会的重要工具,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认为,人要实现自由全面发展,必须处理好人与思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而哲学社会科学在处理人与思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为:推动人类思维方式变革,实现人与思维的内在统一;指导并规约人类科学技术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引领人类社会发展与变革,推动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哲学视阈下,"底线"是量变和质变的节点,"底线思维"是被动向主动的转化。传统工业文明在个人主义、物质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的主导下,出现了人的物质需求缺底线、人的伦理道德失底线和人类破坏自然无底线的突出问题。生态文明是一种具有底线思维的最新文明形式,在人类个体价值上坚持集体主义,反映了人作为群的动物的社会伦理底线;在人类价值追求内容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观,反映出人追求意义的精神底线;在人类的类价值上坚持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统一,反映出人作为自然存在物的智慧底线。坚持以底线思维指导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加强社会制度设计,切实保障人的生存底线;调适个人价值目标,坚守人的社会道德底线;反省人与自然关系,守住生态环境底线。  相似文献   

4.
天道价值是在人类生存环境日益恶化和人的主体性精神不断高扬情况下,对人与自然价值关系重新定位。这一新的价值关系是对人道主义价值观的超越与扬弃。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由重视自然的工具价值到重视自然的内在价值转变;在人与人关系上,由人的主体性向主体问性转变,即由人际价值向种际价值和代际价值转换;在思维范式上,实现由主客二分到存在共生论的思维方式转变。这一天道价值观的提出对于我们目前正在倡导的科学发展观思想以及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建设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5.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的不朽课题。启蒙运动打到了神权,确立了人权,人的主体性得到了确立。但是,启蒙运动过分强调人的主体性,造成人与自然的分离和对立。法兰克福学派主张,用思辨哲学、非同一性思维和新感性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法兰克福学派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的理论,对于当前中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6.
人与自然的关系恶化不能简单归因于从人自身出发的人类中心主义.但这并不意味从人自身出发的人类中心主义没有任何问题。人类中心主义的要害不在它以人为中心、从人出发,而在近代以来。技术理性在存在论意义上彻底改变了人类中心主义所建基的人与自然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7.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也是各个时代哲学的主要论题之一.在人类哲学思想的演进中,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批判传统哲学、创制唯物史观的过程中,科学地阐明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存在论前提,以科学的实践观为理论锁钥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人关系的相互中介、人对自然的改造与自然对人的报复以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思想是当今人类探索走出发展困境的具体路径的思维平台和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8.
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都不能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思维方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才成为可能。以人为本的思维方式要求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实践中,坚持目的与手段的辩证统一、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人的主体性与受动性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9.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也是各个时代哲学的主要论题之一。在人类哲学思想的演进中,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批判传统哲学、创制唯物史观的过程中,科学地阐明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存在论前提,以科学的实践观为理论锁钥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人关系的相互中介、人对自然的改造与自然对人的报复以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思想是当今人类探索走出发展困境的具体路径的思维平台和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共同开创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其生态思想对今天生态哲学的产生亦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打开了哲学转向生态的大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看作一个系统,人类的自然观实现了向生态方向的转向。在人类思维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生态思想的历程是曲折的,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思想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发挥了转折性作用,使人类的思维转向生态并产生了今天的生态哲学。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倡导关心自然、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道德伦理,使道德伦理转向生态,追求世界的主体与客体统一、人与自然统一、人与人统一,达到人、自然界、社会的高度一致。  相似文献   

11.
人作为有意识、能思维的存在者,其生存方式是在与自然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展开,井反过来影响人与自然的关系。可持续的生存方式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键。从人的生存方式视角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和思想的内涵极其丰富,既包括本体性的和谐—自然的和谐、人身心的和谐、社会的和谐,也包括本体之间相互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中国和思想构成了一个有机的体系。历史发展中,和思想有被错解与误读之处,有必要对之进行正义,明确"和"不否定矛盾的存在,不否定多元并存,"和"不是折中、调和主义,"和"不是滞止不前。和思想在历史上有过各种实践探索,在当今仍具有现实价值与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13.
通常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现实社会关系的总和出发把握人的本质,是把握人的本质的途径和方法,但不是人的本质本身。通过揭示并论证人是思维与存在的矛盾存在,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进而论证了人的本质是在实践中展开着的思维与存在的矛盾存在,并初步揭示了“人的本质新论”的哲学功能。  相似文献   

14.
反思的思维方式体现着人对真理和理想生活更高层次的追求。反思作为哲学思维方式力求透过具体的层次和环节达到对普遍必然性的把握 ,实质是对思维与存在、人与世界的大关系的思考和觉解。从自发的反思到自觉的反思存在着由此及彼的桥梁。反思思维具有辩证本性 ,本质上是以感性经验为中介的概念思维。反思的直接对象是思想现实。反思作为创造性思维方式并非冰冷的逻辑 ,即概念间的逻辑联结 ,而是直觉与逻辑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实践与物质     
马克思开启了具有现代意义的实践论的新哲学,实践与物质的关系取代了近代哲学的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而成为马克思哲学的基本问题。由于实践是物质和意识的统一,它已不同于物质,又由于实践的实质是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和改造,它又高于物质,由此形成了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本体论。因而实践并不是物质的一种具体形态,实践本体论也不是以某种具体物质形态为本体的古代思维方式的再现。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开启了具有现代意义的实践论的新哲学,实践与物质的关系取代了近代哲学的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而成为马克思哲学的基本问题。由于实践是物质和意识的统一,它已不同于物质,又由于实践的实质是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和改造,它又高于物质,由此形成了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本体论。因而实践并不是物质的一种具体形态,实践本体论也不是以某种具体物质形态为本体的古代思维方式的再现。  相似文献   

17.
儒家、道家学说中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伦理观,它们的基本观念和致思路向存在着共性:都从肯定自然界具有自身内在价值的价值论,推论出人与自然界平等的伦理观,进而确立起人类不应该对自然作恶的行为规范。这些思想和思路对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8.
曾繁仁的生态存在论美学是对传统二元对立思维和“人类中心主义”、“艺术中心主义”的有效消解,其理论关注焦点不是抽象纯粹的传统美学原则,而是美学与当下生态、存在、现实、人生之间的联系。其思想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社会的动态平衡,致力于实现人类的审美化、诗意化生存。  相似文献   

19.
一种固有的思维模式认为"斯芬克斯"之谜揭示了"人是什么"即人的本质问题。在生成性、过程性思维平台,"斯芬克斯"之谜再次困扰众多思索者。从马克思实践哲学的视角,人之存在的本体论指证、人之存在是生成的过程、人之存在的本质向度、人之存在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为再揭"斯芬克斯"之谜提供了新思考路向。  相似文献   

20.
实践本体论的关系性与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践本体论是以自然本体论作为不言自明的前提的社会本体论,即阐明人类及其社会的存在本原和存在方式是社会实践的存在论。实践美学以实践本体论为本体论基础,把实践美学推进到新的阶段。实践是一种关系性哲学范畴,它超越了传统哲学和美学的形而上学视野,消解了主体和客体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在主体和客体、主体和主体、客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之中探讨美的存在本原和存在方式,使得美学成为了关于人对现实审美关系的科学,在人对现实审美关系之中来把握美和审美,因此,美和审美就是在社会实践之中生成的关系属性和价值属性以及自由创造。实践的关系性也就是 “间性”,但是,它全面地包括“主客体间性”、“主体间性”、“客体间性”,它们全面地生成着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及其审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