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我们要讨论徐继畲和中国近代史上的爱国与卖国,首先必须确立几个原则,即:第一,抵抗侵略是爱国,但盲目排外决不是爱国;第二,对外投降是卖国,但理性外交决不是卖国;第三,对外开放也是近代爱国主义应有的题中之义。依据上述三个原则,徐继畲不是卖国者,而是爱国者。因为在鸦片战争中,他是一个具有民族气节的尽职尽责的抵抗派;在鸦片战争后。他在担任福建布政使和福建巡抚,主持厦门、福州的对外通商事务期间,在处理福州英人欺侮民人、葡属黑人淹没罗吐和含壁杀死杀伤民人。尤其是英国传教士等租住神光寺等事件上,持的是一种理性的“两不偏袒”的稳健态度,依法办理。以图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并无什么大的不当;他还是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先进人物之一,为近代中国的对外开放,向西方学习作出过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道光三十年(1850) 六月,徐继畲在福建巡抚任内,福州发生了英人租屋事件。对于这一事件的处理,徐继畲与林则徐出现了重大分歧。由于林则徐在查禁鸦片中建立了很高的威望,在鸦片战争中成为主战派的著名领袖,因此,他对徐继畲的批评,是有重大影响的,使徐继俞因“意存迁就”而受到了多方责难。但仔细分析这一事件的始未,我认为,徐继畲的立场和处理方法是正确的,他因此而受到责难是不公平的。  相似文献   

3.
人们一般把张之洞称为后期洋务派首领。但从政治角度考察 ,称他为晚清统治阶级改革派的殿军更为合适。晚清统治阶级中实际存在三个派别 ,即守旧顽固派、改革派、投降派。张之洞不但全盘继承了鸦片战争以来改革派的传统 ,而且有较大发展。他与林则徐、左宗棠等改革派可说是一脉相承 ,志同道合 ;而和琦善、曾国藩、李鸿章等投降派 (习称洋务派 )比较 ,则是貌合神离。在师法西方上 ,他和曾、李等人虽有某些相似之处 ,而在对外态度与内政改革上 ,则截然不同。他们之间的分歧 ,实为爱国与卖国的根本分歧。过去把张之洞称为和曾、李一样的“洋务派” ,实际模糊了爱国与卖国的界限。将爱国者与卖国者相提并论 ,笼统称为“洋务派” ,是十分不妥的。  相似文献   

4.
徐继畲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一位重要历史人物,是一位以开放的心态、开放的思想认识中国、认识世界的优秀中国人,他一生最大的贡献在于撰写了全面客观介绍世界的著作《瀛环志略》。徐继畲的开放思想形成与其所处的时代相关,更与其早年博学多闻、后来在福建等沿海省份与西方人广泛接触的实践活动相关;徐继畲超越了传统的羁绊和束缚,思想开放的程度大大超越了同时代的官僚和其他思想家,成为最早步入国际政治舞台的中国人。社会转型时期,不同的思维、不同的方法带给中心政治人物的命运差别很大。研究徐继畲的开放思想与中国近代化进程,依然能够给今入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我国近代历史上对外开放,向西方学习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的。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清政府妄自尊大、固步自封,对外采取闭关锁国政策。直到鸦片战争,中国锁闭的大门被资本主  相似文献   

6.
<正> 龚自珍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思想家.鸦片战争前后,他对于日益迫近的民族危机,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和高度的警惕,并为此而著书立说,奔走呼号.他洞察和揭露了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阴谋,提出了一系列筹海防边、反抗外来侵略的改革主张,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拟对其反侵略爱国思想作一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7.
位居中国东南沿海的福建,是中国近代最早被迫对外开放的省份之一,《南京条约》五口通商,福建即占二口(福州和厦门)。福建也是中国早期工业化运动──洋务运动的发祥地之一,规模宏大的福州船政局是中国第一批近代军事工业企业。照理说,基此优越条件的福建应独占鳌头,领中国近代化之先。但是,福建近代工业化进程却步履瞒册,近代化水平不仅无法与沿海的津、沪相比,即使与起步迟晚深处堂奥的湖北、隔海相望的台湾相较也瞠乎其后。福建近代化起步早而发展速度慢、难以蔚然推展的原因何在?本文将结合福建洋务运动曲折的历程提出我们的…  相似文献   

8.
鸦片战争与福州茶港的兴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的福州港以茶叶贸易而闻名于世。福州茶市的兴起是鸦片战争以后的事,但开拓福州茶市却产生于鸦片战争之前;从某种意义上说,福州茶市的兴起是和鸦片战争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近代史上,李鸿章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几乎参予了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所有重大的政治外交活动,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他的评价似乎早有定论:崇洋媚外、投降卖国。笔者所提出的论题,并不意味着想做什么翻案文章,因为排外并不等于爱国,我们不妨对此进行更深一层的思考。李鸿章作为近代中国的典型政治代表,处在中西思潮大冲突大交汇的中心地位,各种错综复杂的中外矛盾和时代色彩必然要在他身上反映出来。历史的真象往往需要多角度、多层次、多线索的观察才能更加清晰。本篇试图通过近代教案这样一条历史线索,择取李鸿章在处理这类中外纠纷中的几个典型事例,来揭示这个历史人物的另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0.
一八四○年,英国侵略者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在民族危亡的关头,伟大的民族英雄林则徐与蒙族爱国将领裕谦从封建统治阶级的营垒中挺身而出,坚决抗击英国侵略,反对卖国投降。在反侵略反投降的悲壮斗争中,他们紧密团结,相互支持,结下心心相印、肝胆照人的深厚友谊。认识这一友谊的思想基础,及其所反映的进步的历史趋势,对于增进今天为振兴中华、实现四化而共同奋斗的各兄弟民族之间的亲密团结,也是不无裨益的。(一) 林则徐、裕谦,作为鸦片战争时期的抵抗派人物,他们爱国御侮的思想,是在十九世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