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增长较为迅速,重大项目增多,产业带动效应初显,产业园区作为产业转移重要平台的作用明显。但在产业转移过程中也暴露出工业支撑力不强、产业配套能力不足、交通物流发展相对滞后、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企业经营环境欠佳等问题,需要通过加强政府、企业、教育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协调体系以优化产业转移环境。  相似文献   

2.
产业转移综合承载能力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掌握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认清国内产业转移的现状,结合区域经济发展中产业的特征,才能为各个经济区域承接产业转移、促进经济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文章通过构建产业转移综合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权重,再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我国四大经济区域产业转移综合承接能力进行排序比较分析,并提出改善和提升四大经济区产业转移综合承接能力的一些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3.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经济总量和产业结构处在不断调整与发展之中,产业价值链总体还处在低端,基于此,本文从微笑曲线理论的视角,分析北部湾经济区产业发展的现状,通过研究北部湾产业发展的特点和现有的四种产业升级模式(工艺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跨产业升级),画出了北部湾产业价值链提升的路线图,并提出了适合该经济区的产业价值链提升战略,为政府部门和相关企业的战略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摘要]合理的产业布局是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兰西格经济区是西部地区新的经济增长带,可以打造为继成渝、关中-天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之后西部地区的第四增长极。兰西格经济区产业布局面临着以点状布局为主、园区产业承载能力不强、产业发展与资源禀赋的空间分离突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有限、城镇体系不健全和区域产业发展配套能力弱等问题,需要遵循产业布局原则,着力搞好农业、工业及现代服务业领域的重点产业布局,并通过构建省际层面的协调机制、出台差异化的区域政策、加强中心城市建设、创新园区发展机制、加强人力资本开发和引进以及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等途径,实现产业发展布局调整优化。  相似文献   

5.
在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建设两大背景下,处于低产业梯度的河南省由于基础设施良好,从而以较强的优势成为承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首选之地,以产业集聚为基础的产业转移对河南省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目前,河南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能力明显不足,承接国内产业转移竞争激烈,来源地过于集中且承接地多为省内发达地区,承接新兴产业项目较少。河南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产业基础雄厚,市场体系较为完善,地理位置优势明显,但产业发展软环境尚待改善,产业配套能力不足,高等人才供不应求,在产业转移过程中轻自主创新和技术学习。因此河南省在促进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应改善和创造产业集聚条件,走集群创新之路,并注意利用产业集聚的规律促进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6.
面向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港口物流人才需求及培养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港口物流业发展的现状、面临的机遇以及发展前景的分析,对北部湾经济区港口物流人才需求规模、层次特征进行了研究,从学校培养、企业培养、社会培养、动态培养等四个维度构建了基于北部湾经济区产业发展的港口物流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7.
第三方物流产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它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经济发展具有巨大地推动作用。从分析第三方物流产业发展的现状入手,可以找出现存的主要问题,再广泛借鉴国内外发展第三方物流产业的经验,能提出加快北部湾经济区第三方物流产业发展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8.
浅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政策的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政策是政府为了提高整体经济收入水平,干预产业部门之间的资源分配以及个别企业内部产业组织的政策。当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集聚渐显端倪。但如果什么样的产业都往北部湾经济区挤,显然是一种短期行为,对该地区的长远发展不利。因此,政府通过产业政策引导,选择最适合区域发展的主导产业,对促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快速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首先,分析了安徽承接产业转移在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基础设施和产业基础等方面具有的优势,在经济发展水平、自主创新能力、产业结构、软环境和物流体系等方面呈现出的劣势。其次,分析了安徽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指出合同外资额和实际利用外资额均显著上升、各市承接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数的差距大、承接产业转移项目仍侧重于制造业和房地产业。再次,分析安徽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主要问题,即规划不系统、规模和结构不合理、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工业园区建设不完善等。最后提出安徽应改善产业承接的软环境、完善产业承接的载体功能、促进产业转移的产业集群效应、推进自主创新、加快发展承接产业转移的生产性服务业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皖北地区产业转移综合承接能力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转移综合承接能力通过约束机制影响产业转移的实施与效果,认清各个地区的产业转移综合承接能力大小能够为制定产业政策、促进产业转移提供重要参考。文章从产业转移接受方角度出发,构建了皖北地区产业转移综合承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变异系数法确立各指标权重,并运用灰色关联评价方法计算了皖北地区产业转移综合承接能力,然后从多个角度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最后,给出改善和提升皖北地区产业转移综合承接能力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由于当前北部湾经济区所辖的南宁等四市行政组织和管理体制仍然沿用原来的管理体制,给北部湾经济区建设带来了诸如产业趋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这些消极竞争行为的存在,给北部湾经济区的建设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迫切需要加强政府治理,构建地方政府协作机制来解决存在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2.
沿海地区产业大转移背景下,内地掀起承接产业转移的热潮。表面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企业转移的一条清晰路径,但能否实现由企业转移到产业转移,借势发展,考量着是企业发展与承接地区的全方面对接,需要承接地区的综合承接力不断增强。本文以“台达”落户郴州为倒进行分析,对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3.
在对北部湾经济区海洋运输业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三次平滑指数方法对北部湾港口海洋运输业的发展潜力和市场需求进行了预测,提出北部湾经济区海洋运输业的未来发展方的对策建议: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型;由区域竞争向区域合作转变;由分散、小型向集中、大型的业态过渡;向大型、深水、集约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北部湾经济区产业结构演进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结构是衡量一个国家或者区域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正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规划,区位条件十分优越。北部湾经济区产业结构高度化的程度与全国平均水平仍有较大的差距,还没有形成高端产业占主导地位的态势。因此,北部湾经济区的增长需要牢牢把握好时机,通过对产业结构内部进行有效合理的升级,使其高度化、合理化和协调化,对经济区当前的经济发展将产生巨大的收效。  相似文献   

15.
守住净海 “在广西北部湾布局石化产业,是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北部湾将成为中国西部的能源基地。”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管委会主任陈武说。  相似文献   

16.
服务外包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绿色引擎”,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越来越受到各国、各地区的高度重视。南宁市作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核心城市,定位于建设成为面向东盟的“区域性国际城市”,发展服务外包业转变南宁市外贸增长方式、提升产业结构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经之路。为此南宁市服务外包业的发展应首先从认清其发展优劣势出发,充分抓住国际服务外包业向中国转移的机遇,从战略高度上认识到承接服务外包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快制定、落实承接服务外包的优惠政策,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  相似文献   

17.
通过区域产业发展梯度系数测算方法,分析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11省市的产业发展比较优势,确定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各省市可以重点开放转移的优势产业;通过产业承接能力指数测算,定量分析长江经济带各省市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产业梯度的实证分析揭示了长三角地区存在向长江中上游地区开放转移优势产业的动力,产业承接能力指数分析则表明不同省市对不同产业承接的比较优势条件.基于实证分析,提出长江经济带未来产业转移承接合作与协同发展、实现整体经济带产业布局优化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合肥经济圈承接产业转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效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是合肥经济圈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助推器。合肥经济圈承接产业转移应从自身优势出发,遵从国内外产业转移的趋势,提高产业配套能力,找准承接重点,坚持承接产业转移和自主创新并重。  相似文献   

19.
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中部地区承接国外产业转移和中国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现状,分析了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国务院批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标志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已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但要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成中国经济发展的新一板离不开财税政策的支持。通过对北部湾经济区现状及现行财税政策实施效果进行分析,认为北部湾经济区发展面临财税政策支持不足的困境,需要用足用好现行财税优惠政策,并全力争取国家更多更好的财税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