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隋郁久闾可婆头墓志为柔然民族与其王族之源出提供了一重要的线索,即柔然应出自鲜卑,郁久闾氏源于鲜卑慕容氏;称其祖为"莫容可汗","莫容"应即"慕容"或"慕郁",应是"木骨郁"的蹙读。慕容氏的两位祖先,莫护跋、木延,以及柔然王族始祖木骨闾,其实都是以"mo"或"mu"为姓,或者都是将"murong""muyu"简称为"mo"或"mu"为姓氏。而"莫""木""慕"都是在早期汉化过程中的不同汉译,后来才统一约定俗成为"慕容";志主为北齐与柔然反目及西魏迫于突厥的压力屠杀柔然人后的幸存者。这方墓志为研究柔然王族郁久闾氏的历史及在隋唐时的延续发展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线索。  相似文献   

2.
柔然与中原王朝的和亲在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迄今却无专文加以论述。本文对此作些考察,希望引起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重视。一、柔然在发展中的和亲柔然是中世纪在我国北方兴起的一个古老民族。公元四世纪初叶,其始祖木骨闾挣脱了拓跋鲜卑的束缚,到他儿子车鹿会继位时,“始有部落,自号柔然。”①五世纪初,社仑(?—410年)统领柔然,进入高车部落聚居的鄂尔浑、土拉河流域,“深入其地,遂并诸部”②,统一漠北,建立了一个由柔然、高车和匈奴等组成的柔然政权,其版图东起大兴安  相似文献   

3.
《蒙古秘史》和《史集》中关于蒙古族源的传说与《魏书》中关于柔然族源的相关记叙有很大的相关性,从历史语言学和文化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柔然(蠕蠕)木骨闾与尼鲁温蒙古勒之间可能存在有一定联系或历史的传承关系。渡腾汲思迁徙而来的成吉思汗22代祖先孛儿帖赤那和豁埃马阑勒,有可能就是被青突厥人所灭的柔然残余贵族后裔。  相似文献   

4.
高车是继匈奴、乌桓、鲜卑之后活动在我国古代北部边疆地区的兄弟民族。它在我国历史文献上最早出现于东晋哀帝隆和二年(拓跋代国昭成皇帝二十六年,公元363年)。自此至公元541年高车王国灭亡,近二百年间,它一直是北中国历史舞台上最活跃的少数民族之一;它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活动,是我国东晋南北朝时期历史的重要构成部分;尤其是在反对当时我国另一个少数民族柔然所建柔然汗国奴隶制统治方面,它不仅在漠北进行了长期的斗争,而且还通过西迁,在今日新疆东部建立了强盛的高车王国,并同柔然汗国展开了更加艰苦而卓绝的斗争,最后终于促使柔然汗国走向灭亡,从而推动了漠北和天山南北  相似文献   

5.
“尉犁”(包括天山北麓的“于娄”、“于赖”)地名源于(J)yrgir部落之名。“柔然”(虫柔蠕,蠕蠕,芮芮,茹茹)、“於尼讙”、“预龙”、“诸洛固”等部落联合体(政权)或部落名是(J)yrgir的不同音译形式。汉宣帝时该部曾移居焉耆及尉犁等地。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为该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汉地先进的铁制农具、兵器、相关的制度文化以及塔里木盆地土著印欧语居民文化的影响下,亦加快了其社会发展进程。这是该部在两汉以后能得以崛起的重要原因。柔然是突厥语族群中最早信仰佛教的部落,柔然汗国还使用汉语年号,表明该部虽远在西域,却受到了汉文化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6.
可汗是柔然汗国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关于汗位的继承制度,史学界一般认为是世袭制,但实际上与中原王朝皇位继承世袭制又有很多不同.在柔然汗位的继承上,国人会议的推举、继任者的实力、可贺敦的意向、用事大臣的倾向等是重要因素,尤其国人会议的推举是法定的必经程序.故柔然的汗住继承实行的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世袭制,而是向世袭制过渡的世选制.  相似文献   

7.
论突厥与北朝、隋的政治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突厥是六至八世纪活跃于我国北部、西部及中亚地区的一个大游牧民族。与匈奴、鲜卑、柔然等族一样,它从一开始就与中原封建王朝有着密切的关系。突厥与北朝的关系一、突厥的兴国与西魏的关系突厥在建立汗国以前,原居住在阿尔泰山一带,以游牧为主,兼营冶铁,是柔然锻奴,受柔然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六世纪初,中国北方的形势有了很大变化:北魏衰落了,  相似文献   

8.
两种国家起源模式的比较研究——国家起源道路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期国家形成过程中最有影响力的有两种模式论 :氏族模式论 (氏族→部落→部落联盟→国家 )和酋邦模式论 (群队→部落→酋邦→国家 )。一部分学者认为氏族模式过时了 ,主张用酋邦模式代替氏族模式。但仍有一些学者固守氏族模式论是惟一正确的国家起源模式。其实 ,这两种观点都存在片面性 ,本文提出一种新的国家起源模式 :氏族→部族→分化社会→原始国家。  相似文献   

9.
论羌族宗教的伦理道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是文从羌族历史、社会、环境、生活方式,阐述了羌族氏族部落社会的长足发展,因此,阖族祭祝神灵和祖先崇拜十分炽盛,导致氏族以及家庭意识很强,一切为了氏族(家族)的价值观念和崇上尊祖就成了羌族部落社会的主要伦理。这种伦理体现在羌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史传说中的人物的姓氏,如有熊氏、牛蟜氏、青云氏等,都是氏族的名称,由某一群人(氏族、家族)共用的名演化为个人独用的姓。上古时代氏族以自然物为氏族标志(“图腾”),如熊、牛、云等,这些标志以后就演化为姓。古代称呼人还往往冠以地名  相似文献   

11.
《魏书》中关于柔然的记载,以负面居多,柔然首领曾为北魏奴隶以及与柔然战争中不败的魏军神话则是其中代表.从《魏书》中所记载的柔然族源问题和魏军不败两个方面入手,比较对照同时期南朝史书及后世的《资治通鉴》,通过详细分析,指出了《魏书》中有关柔然形象记载的不准确性,这对正确解读《魏书》,恢复柔然的真实形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从北朝与北方少数族强敌柔然的战和关系与双方的势力消长看,从北魏平城时期与洛阳时期对柔然军事斗争的情况看,再从明堂制度的变迁以及北朝只有北魏平城末期在平城南郊建成明堂的实际看,《木兰诗》都只能是始作于北魏平城末期迁都洛阳之前的作品。有关《木兰诗》若干零星问题的解读,亦有助于理解《木兰诗》的时代背景和创作年代。  相似文献   

13.
安阳地区出土的间伯异墓志,以珍贵的民族历史文物透露出北朝晚期拓跋王朝与柔然民族结缘通好、相互孽乳的历史动态。墓志涉及了拓跋朝廷接与柔然贵族时高官厚禄、互通姻好的政治策略。  相似文献   

14.
从三国东吴徐整所记盘古神话起,探索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历代学者所记,及全国南方、北方、东方、西南、中原以及台湾流传的盘古神话,批判了盘古即盘瓠论,盘古源于烛阴论,中国盘古源于印度论,批评了盘古发源于河南论,论述了徐整所记盘古,北传,传于中国各地,中国各地有了新创造,形成多姿多彩的盘古神话,值得中国人自豪。  相似文献   

15.
论夏末早商的商夷联盟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夏王朝晚期 ,夏与商族、东夷等东方诸部族关系恶化 ,导致商族与东夷诸部族被迫联合反夏。为了促成和加强商族与东夷的联合 ,商汤采取一系列措施 ,其中包括与东夷联姻、施与恩惠等。从文献材料推知 ,夏代末年商夷联盟已经形成。商族与东夷诸部族曾多次举行会盟活动 ,其中以“景毫之会”和“泰卷之会”最为重要。参加商夷联盟的东夷“诸侯”当较多 ,主要有有施、有仍、有缗、有莘、薛、卞等 ,其中来自有莘、薛的伊尹、仲虺在联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商夷联盟的主要活动包括离间夏王朝、消灭与商夷联盟为敌的夏方国、伐桀灭夏等。商代早期 ,商、夷关系仍然融洽 ,商夷联盟得以延续。仲丁之后 ,商、夷之间军事冲突不断 ,商夷联盟终结。考古材料为夏末早商存在商夷联盟的立论提供了佐证。豫东、郑州、偃师等地发掘表明 ,属于商族的下七垣文化与属于东夷的岳石文化 ,在夏末商初有共存和文化混合现象 ,说明此阶段商、夷关系融洽。商代早期 ,在商人国势强大的前提下 ,商文化范围存在着北、西、南扩展而惟独东方收缩或滞展的现象 ,这正是商、夷之间延续同盟关系的具体反映。但至白家庄期 ,商文化却东向大扩展 ,整个鲁西地区皆纳入商文化之分布范围 ,这种文化上的取代应与商、夷关系恶化及商夷联盟终结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国古代亲情诗的源头,《诗经》在主题意境、典故语汇、表现方式等方面对后世亲情诗产生了深远影响。汉魏时期的亲情诗,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先秦已具雏形的思妇诗、闺怨诗、悼亡诗,在这一时期也确立了各自的类型特点以及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在表现手法和技巧方面,汉魏亲情诗学习了《诗经》复沓迭章、比兴等手法和《楚辞》的寄托方式,写景托情,情景交融,很好地表现了主题和感情。可以说,经过汉魏时期,亲情诗在表现人伦亲情方面已经具备了自己的特点,形成了较为多样的风格和题材(主题),成为独立的诗歌类型,从而迎来了是中国亲情诗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期。  相似文献   

17.
发生在春秋初期的曲沃篡晋是晋国两大继承系统之间针对晋国统治权的争夺,历时六十七年,最终曲沃代嫡而立,沉重地打击了西周王朝尊奉的宗法制度,对晋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同时它使中国古典宗法制度所具有的强大政治功能走上了消亡的道路。  相似文献   

18.
傣族是最早的稻作民族之一。金沙江河谷傣族多数为南诏以后由景东等地南迁而来,稻作是其最主要的生产活动,有很强的季节性和节令要求,并且每一生产环节都与节日及祭祀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以稻作生产为中心,以祈水为主题的农业祭祀和农事仪礼。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论证了西汉前期的南海王国是古越人一支建立的,南海王的封邑及其疆域位于闽、粤、赣交界地区,宋元时期这一毗邻地带成为客家人的大本营.文章指出客家人的来源除以中原陆续南迁的汉族为主体外,也融合了当地土著古越人,这从考古学、语言学、民族学、民俗学等方面都可得到印证.畲族先民迁入闽、粤、赣的时间较晚,与汉族(含客家人)是两个民族,各有独特文化;元明清时期,畲族与客家人也曾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