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陆林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6)
本文揭示了中国古代小说先秦小说存在形式的几个共同特点,即驳杂性、衍化性和琐屑性,并进而以孔子、应予学派小说观念入手,比较他们的异同,探讨在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下,诸子的文学、哲学、政治观念和小说形式的有机联系及相互的渗透和影响。 相似文献
2.
梁金平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4,(6)
现代音乐艺术发展之势,主要体现在雅与俗相互对立、相互转化、相互融合三个层面,它们之间既相互独立、张扬个性,又相得益彰、和谐发展.高雅的音乐得到了多数人的推崇,而通俗音乐中包含了亲近于大众口味的“俗趣”,同样可以引人入胜.通俗音乐的“俗”仅存于表面,其中深层次的“雅趣”更值得探析. 相似文献
3.
魏媛莉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7,(2)
本文从和弦结构、调性观念、调式思维三个方面论述了二十世纪和声表现出来的观念与特征。20世纪的和声理论发展是对传统的继承与突破,形成了"量变"的积累到"质变"的飞跃,20世纪和声理论又在传统的基础之上进行了大胆的革新,是对传统的突破。 相似文献
4.
王锐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9(3):147-152
先秦儒家政治思想有着繁复的内容,革命观念既是其中之一,它受西周时期的革命观念的影响,并且与民本思想紧密结合,《周易》中的《革》卦对其有理论性的概括,而战国时期的著名儒者孟子、荀子,更是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发挥与阐述,使之在儒家的政治思想中具有更加合理化的位置,并且影响更加广泛。 相似文献
5.
6.
蔡堂根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2):111-117
先秦基本上没有随意变形的观念,其变形主要为客观变形和隐显变化两种:客观变形以自然物为主要对象,一般是客观的、被动的;隐显变化以神鬼为主要对象,一般具有自由性和主动性,但只存在隐和显两种状态。以后,两种变化逐渐融合,先后出现了鬼神随意变形和精怪随意变形等形式,至魏晋,变形观念完全成熟。在变形观念的发展中,神仙思想、外丹黄白术、佛教观念等先后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张乡里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82-85
先秦时期的庄子、荀子等人都有关于"小说"或"小家珍说"的论述,这些言论所针对的虽还不是文体意义上的小说,但却是后世小说观念的源头,故梳理它们的所指及其所暗含的态度是非常必要的。在相关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庄子所谓的小说是指与大道相同的小道,所指向的是道家之外的其他家学说,也就是认为包括儒家在内的其他各家学说均是小说;而子夏、荀子等儒家诸子则认为除儒家学说之外的其他派别都是"小道"、"小家珍说"、"邪说"或"异说"。可见,先秦诸子在论及小说时都指向的是自己所信奉的学说之外的其他各家学说。故先秦时期所谓的小说,是在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中所形成的,是各家互相批判和攻击时所用的、带有鄙夷色彩的一种说法。 相似文献
8.
吕锋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6)
高师和声教学一直照搬专业音乐院校的模式,没有形成自己的和声教学体系。表现在观念落后,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在和声教学中应融入曲式与作品分析、钢琴即兴演奏及创作实践等相关教学内容,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作能力。 相似文献
9.
任晔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5):98-104
先秦诸子百家在西周“敬”观念基础上,依各自思想主张,形成各具特色的“敬”观念。墨家侧重鬼神崇拜、法家强调“敬上奉法”、道家反对刻意矫饰。儒家将“敬”引入个体道德情感层面,作为外在规范“礼”的内在本源。但先秦时期的“敬”观念,是由诸子百家共同搭建,涉及原始崇拜、处事待人、道德情感等多重层面,具有丰富而多元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0.
苏燕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1):325-326
中国最古老的音乐艺术起源于人类劳动活动过程中有节奏的敲击动作。由于敲击乐器更有利于表现节奏,节奏艺术的成熟也就必然先于旋律。所以,先秦时期的音乐是以节奏为主要因素的音乐形式。音乐等级化的制定,产生了我国最早的乐队编制,并初步向专业化迈进。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诞生,标志着中国音乐进入了一个全新时期。 相似文献
11.
吴九龙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1(1):12-13
“仁义”和“诡道”概念不仅表达了先秦两种不同的战争观念 ,而且为商周与春秋战国时期这两个相衔接的历史时期的不同战争观念。之所以有这样的演进 ,是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原因的 相似文献
12.
柯昊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7(5):58-66
“君子“在先秦时期有个动态演变过程:最初,“君子“并无明确的道德含义,只是对贵族男性的普遍称谓;其后,“君子“被早期儒家赋予道德内核,扩展为“君子之道“,并逐渐内化为个体的情感结构和原发本性。“君子“道德践履方式的确立,及实用体系的全面建构标志着君子道德价值系统的定型。这一价值系统的形成,及之后在实践中的运用,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政治层面上,突破了中国历史上森严的等级制,限制了王权的无限膨胀,为平民话语权的伸张提供了一种途径;在文化层面上,则用伦理道德构建了整个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核心,塑造了道德重于理性的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13.
毛建明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
本文对我国先秦时期的音乐心理学思想进行了研究和总结,涉及的问题有音乐产生的心理机制、音乐欣赏的心理境界、音乐与人格、音乐与情绪、音乐与意志、音乐与心理健康等八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论先秦时期的儒家音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宏宇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2):234-235,246
先秦儒家音乐思想以“先王之乐”为“正”,民间音乐(郑卫之声)为“淫”,主张教民以“正乐”,使民为顺民,从而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儒家思想申有许多闪光点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5.
于晓宁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8(5):147-153
"中和"是中国哲学、美学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本文试图从先秦儒家孔子、孟子以及《礼记.乐记》所论及的音乐美学的角度,通过对他们的"中和"观念在哲学与美学、道德与艺术之间关系上的交互阐释与辨析,将孔孟为代表的儒家音乐美学传统下的"中和"基本含义归结为"生命中定常之体的即体即用,道德与艺术的融通为一"。 相似文献
16.
先秦国家观念与屈原的宗国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杰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4)
在屈原研究中,存在着两个难以回避的基本问题:先秦时代楚具有怎样的性质?屈原宁死不肯去楚的原因何在?长期以来,对这两个连带性的问题,学术界逐渐形成了近乎定论的解答:1.楚是具有独立性质的国家;2.屈原矢志不肯去楚,终于以身殉国,体现了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并由此得出“屈原是伟大爱国主义诗人”的结论。我认为,这种观点产生于三、四十年代的国难时期,是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的。但在今天,当更广泛的材料和更科学的方法,促使人们对历史现象进行客观考察和深入思考之后,它便显露出许多值得商榷之处了。因此,对屈原研究中的上述基本问题,站在我们时代的高度重加研讨,以求得合乎实际的结论,乃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张睿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73-274
在音乐教育事业发展中,计算机音乐软件成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一种可行性的教学手段。其中,音乐教学软件Tonica能够化解传统和声教学中不易解决的问题,而其他丰富多彩的计算机音乐软件与Tonica并用,能够更好地辅助和声教学。这些软件从根本上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育教学效益。 相似文献
18.
周燕燕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72-173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黑暗,战争频繁,促使先秦诸子开始探索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各家的圣人观念由此产生,儒道两家的圣人观念有诸多不同,儒家的圣人追求仁人志士的精神境界,重视社会伦理道理,重义轻利,主张通过修已安人等方法成就圣人人格;道家的圣人追求隐士仙客的精神境界,反对仁义道德,主张通过坐忘、心斋、等方法成就圣人人格. 相似文献
19.
刘淑强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1999,(1)
义利关系问题是思想界的古老问题,它涉及到社会生活中的诸多关系。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的义利观深深影响着现代社会,孔子集前人义利学说之大成,把义利关系提高到伦理道德学的高度,树起了“先义后利”的思想旗帜。孔子强调义,将“义”与“利”对立起来,但并不排斥和否定利,只是十分注重求利的手段和途径。孔子的这一思想为孟子、荀子等儒学大师所继承和发挥,并深入到人们的意识深层,极大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儒家的义利思想造就了无数的志士仁人,但由于后儒的偏颇理解,也起到了一定的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寇养厚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2)
先秦道家的“自然任情”观念寇养厚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儒家创始人孔子所提出并被后世儒者所继承发展了的用礼乐制度和仁义道德限制作者个人情感的观念,一直占统治地位,我把这种观念称之为“以理囿情”观念。与“以理囿情”观念同时并存且针锋相对的,是道家创始人老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