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和声教学民族化问题研究马晓歌十八、十九世纪欧洲大小调体系的和声基本理论──通称为“传统和声”,迄今在世界乐坛上仍富有生命力,一直被作为和声教学的主要内容。本文针对高师和声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即所学的“传统和声”难于应用于我国民族音乐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略论斯克里亚宾的晚期和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斯克里亚宾晚期和声手法是我们研究欧洲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音乐发展特点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一和声手法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以个性化的“主和弦”彻底打破了传统调性和声的功能,二是强调和发展了三全音音程在音乐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嵇康的和声观是《声无哀乐论》的核心。他从审美客体、主体及乐音本身来探讨和声问题,指出音乐的本质是“和”,它源自“自然之和”,人们在“自然之和”的基础上,运用“和比”的音乐手法创造了乐音和谐的组合规律,满足了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音乐的根本在于具有平和人心的功能,音声的和谐在于音乐和人之间的相互愉悦。和谐音乐的最高境界是美善合一的“至和”与“太和”境界。  相似文献   

4.
在普通高校音乐教学中,和声学是最为基础、最为重要的专业骨干课程,也是其他技法理论课程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和声学、技法理论课、作曲专业课与音乐创作之间相互渗透、相互支持,并且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其中,音乐创作贯穿于和声的教学之中,和声渗透在音乐创作教学的始终。分析、研究普通高校和声教学与音乐创作实践的模式,对音乐专业建设与发展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5.
法国著名音乐理论家、作曲家拉莫于1722年发表的《和声基本原理》,奠定了大、小调功能和声的基石。此前,以音程理论为基础的调式和声和以和弦理论为基础的具有复调意义的调式和声,可统称为“松散的中古调式和声”。 功能和声理论思维的产生,与艾奥尼亚和伊奥利亚两个新调式的引入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这两个新调式的引入最早见于瑞士籍音乐理论家罗列士1547年成书的《十二调式论》。这两个新调式,集中(代表)了中古调式色彩对比的两极,受到当时作曲家们的喜爱,逐渐取代了其它中古调式而居主导地位,并演化为后来的大、小调式。  相似文献   

6.
本文就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在和声教学方面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一系列思考,并阐述本人的一些观点.如和声学课程的地位、高师和声课教学中理论教学与实际运用的结合及和声课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等.  相似文献   

7.
和声语言的使用是克洛德·德彪西音乐艺术中最有独创意义的部分。他是在晚期浪漫派、民族乐派和声基础上 ,以革新的思维 ,经过长期艰苦的探索 ,终于突破了统治欧洲音乐达一百五十多年之久的大、小调和声体系。树立起以色彩表现为主的印象主义和声的新风格。这是和声学中的内部矛盾———即“功能”与“色彩”的对立统一关系中 ,色彩因素居于主导地位的表现 ,是大、小调功能和声经过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阶段而发展到另一极端的结果。在他的作品《牧神午后》中充分体了这一特征。就和声语言及运用手段相对古典和声学来说是一种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民乐五声调式在保持其自身所特有的民族风格的同时,广泛吸收外来作曲技法,突显出五声调式对其他调式和声具有很强的兼容性,这种兼容性也为五声调式音乐的色彩表现力增添了丰富的和声效果。以宫商角徵羽为五声性调式的“正音”,除这五个正音外的音都可以从广义上归为“偏音”。从对具体实例的分析可见,偏音引起的离调、调式交替与调式综合、多调性、转调,对和声力度与音乐情绪影响效果都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9.
功能理论产生于欧洲大小调音乐体系的金盛时期,它是“有调”音乐(针对“无调”音乐而言)的根本性理论。调式与“功能”相依相随。“功能,存在于调式之中;调式又被“功能”紧紧的制约着。有调就有“功能”,“功能”存在于一切调式之中。“五声性”调式也不例外,它也象其他调式一样存在着“功能”。“功能”是客观的,“功能”是普遍的。以功能理论分析、认识“五声性”音乐,这对我们的音乐创作,和理论研究工作,都是十分有意义的。“五声性”调式和声的理论基础,同样也应该是以“功能”理论作指导。这是笔者基本的观点,也是本文主要要论述的问题。有关调式的研究和论述,现在已经很多了。为了适应“五声性”调式和声理论,调式也必须作一定的修改和调整。所以首先我先谈谈调式的合并与简化,以及与此相关的和弦结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肖邦这位钢琴诗人在钢琴曲创作方面独树一帜,同时他的和声也具有自己的独特色彩,肖邦身处浪漫主义时期但仍采用古典主义时期的和声框架,在此基础上开拓了浪漫主义和声,本文通过肖邦前奏曲来研究肖邦和声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11.
钢琴传入中国100多年,已形成钢琴艺术领域内的中西音乐融合,中国钢琴音乐在结构、和声、音乐表现、意境、文化内涵诸方面,都表现出迥然不同于西方钢琴音乐的自身强烈的民族特征.采用以大小调式为基础的功能和声体系,传统和声材料的"有限"改造非传统和声功能的方法,将旋律中的特征音程纵向组合为和声的方法,复合功能的和声方法,十二音序列的运用及自由十二音和声等,形成了中国钢琴音乐风格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我国第一代作曲家"之一的黄自先生,以其具有较高艺术质量的创作,在我国现代音乐发展中,有着深远的影响。文章通过对黄自艺术歌曲创作中钢琴伴奏的和声运用手法及和弦选择进行剖析归纳,总结出黄自作品中调性功能和弦、变和弦的运用以及对民族化和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在音乐教育事业发展中,计算机音乐软件成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一种可行性的教学手段。其中,音乐教学软件Tonica能够化解传统和声教学中不易解决的问题,而其他丰富多彩的计算机音乐软件与Tonica并用,能够更好地辅助和声教学。这些软件从根本上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育教学效益。  相似文献   

14.
西方20世纪音乐是西方古典音乐大树上的一个特殊的枝干,它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产生的,也是人们不断地追求"新音响"的产物.对20世纪和声技法的产生和发展,很多作曲家们的看法都是不同的,并形成了两个"派别",即,鼓励派与反对派,只有很少一部分的人认为无关紧要.但不论怎样,它无法阻挡地影响着我国音乐的发展.而对于中国,在音乐文化方面如何选择其发展的方向是我们必须冷静思考的问题.笔者在此文中从哲学、美学以及文化角度出发论述西方20世纪和声及其对我国音乐创作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调平仄是中国旧体诗的老规矩了.我国古代诗歌之所以具有“声转于吻,玲玲如振玉;辞靡于耳,累累如贯珠”(《文心雕龙·声律》)的音乐美,这与“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宋书·谢灵运传论》)的平仄规律是大有关系的.难道说这种平仄规律在今天的新诗创作中还会有什么用处吗?  相似文献   

16.
“士”是我国古代对知识阶层的称呼,在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魏晋时期起,音乐已逐步成为士人所必备的个人修养,成为评击社会、培养意志和精神自慰的重要手段,嵇康的《声无哀乐论》、《琴赋》,阮籍的《乐论》为我国古代音乐美学的杰出作品。然而,没有政治、经济上的实力,“士人”是不会获得音乐的真正自由的。嵇康、阮籍的结局便是例证。  相似文献   

17.
和声与作品分析课程,是高校音乐专业的必修课程,传统的脱离音响效果的教学形式使得理论课与音乐本质脱节,不能适应现代音乐教学的需求。如果把MIDI这种现代技术运用于和声、作品分析等音乐理论教学中,会对传统教学产生巨大的改变——学生不仅可以随时聆听音响效果,而且还可以通过复制、粘贴等编辑手段,随时感受音乐的对比和变化。  相似文献   

18.
印象主义音乐兴起于欧洲19世纪末是一种新的艺术文化。德彪西作为印象主义音乐的创造者,他的音乐作品偏爱复调性和多声部线条,运用新颖的和声,将浪漫音乐的伤感融入到法国独特的“情感反应”当中。它的技巧在于改变了传统的和声体系的韵律化,营造出独特、微妙的氛围。本文主要介绍了德彪西的音乐作品和德彪西印象主义音乐的曲式思维以及德彪西印象主义音乐的印象。  相似文献   

19.
我们在民族院校从事和声学共同课的教学中,常常为下面一些问题感到困惑即:一、在高等民族院校的器乐、声乐等开设和声共同课的专业,是照搬一般高等音乐院校的呢,还是应该有自己的一些特点?二、我们这门课的现状对于培养学生实际急需的和声分析能力必及毕业后面临的一些和声方面的工作任务的实际能力起多少作用?三、近年来,各种有现代特点的作曲技法(包括和声方面的)已越来越多地反映到音乐创作中,民族学生也和其它学生一样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这类作品,作为各表演专业的和声共同课怎样帮助学生解决他们对  相似文献   

20.
本文是和声的共同逻辑规律(特别是在和声学教学方面) 的研究系列之一。人类音乐实践活动在音材料的使用上,是向着复杂的、多元化的方向演进。本文认为:和声的基本材料可以从音阶材料和音程材料两个方面来认识(和声外音除外) ,并从这两个方面论述了和声材料使用的复杂化过程和表现作用,在亨德米特理论的控制下达到内在的高度统一,体现出共同的逻辑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