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杨玉玲 《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12-17
精神损害赔偿是自然人人身权益或特定财产权利遭受不法侵害,产生肉体痛苦、精神痛苦或精神障碍时,通过金钱补偿方式对其进行抚慰、救济,对侵害人进行惩罚的一项民事法律制度。从当前立法现状看,精神损害赔偿的对象范围主要包括人格权、身份权、违约、国家赔偿、刑事案件中的精神损害赔偿。在这些方面我国的立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有进一步完善的必要。 相似文献
3.
对人身伤害中的精神损害应否赔偿,我国立法一直没有明确的规定,但民法理论经历了从否定到肯定的发展过程。反映了法学对人权关注程度的改变及对生命、健康、身体内在价值的认同。我们就人身伤害中精神损害赔偿问题予以探讨,对实践中大量涉及人身伤害精神损害赔偿的案件处理具有指导作用。另外,鉴于我国与精神损害赔偿有关的法律法规内容不多且不全面,建议立法部门应尽快制定侵权行为法,规范精神损害赔偿标准,规制法官的自由裁量权。 相似文献
4.
舒胜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4):54-56
从总体上来说,目前我国法律以及司法解释对精神损害赔偿数额没有规定赔偿标准,这种状况存在诸多弊端。实际上,精神损害赔偿数额标准化具有可行性。制定精神损害赔偿标准可以参考以下几条思路:1.根据不同的侵害典型分别制定不同的赔偿标准。2.根据精神损害程度细化赔偿标准。3.对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最高限额作出规定。 相似文献
5.
练虹怡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
中国自2012年起着手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修改。修改草案中首次对著作权侵权赔偿规则进行了补充。针对草案中尚未完全明确的著作权侵权的精神损害赔偿规定,结合中国现行侵权法律规定,通过法律解释方法,分析梳理了著作权人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基础与精神损害判断标准,指出中国修改中的《著作权法》应当将著作权人的精神损害纳入保护范围之中,且精神损害赔偿金应具有惩罚性赔偿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张高彬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2(3):23-28
精神损害赔偿是民法中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也是近几年的热点问题,本文在分析国外有关立法的基础上,着重对我国精神损害赔偿的侵权客体的范围、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精神损害赔偿请求主体的范围、精神损害赔偿侵权责任方式及精神损害赔偿归责原则等方面的立法缺陷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较具体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7.
附带民事诉讼中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单纯的民事诉讼中,公民或法人的精神受到损害可以要求赔偿损失,这已不成为问题,但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将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范围仅仅局限于物质损失,而没有提及精神损失。本文作者指出,在附带民事诉讼中确立精神损害赔偿不仅是司法实践的需要,而且是协调不同部门法冲突的需要;不仅符合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本意,而且有利于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当然附带民事诉讼中的精神损害赔偿必须具备相应的条件,还要受到一定范围的限制,同时要遵循精神损害赔偿的原则。 相似文献
8.
刑事被害人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巧蓉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刑事被害人在刑事诉讼过程中 ,有独立的诉讼地位 ,并以民事主体资格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本文从犯罪行为的损害后果和民事主体的合法权利等方面论证 ,刑事被害人受到精神损害时 ,应该享有精神损害赔偿的权利 相似文献
9.
陈健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4,(3):14-17
交强险对精神损害予以赔偿,是对受害人更加全面的保障,也符合交强险设立的目的.在目前交强险赔付限额较低的情况下,如何调整精神损害赔偿与其他赔偿项目的关系以及确定赔偿次序,更好地发挥精神损害赔偿在交强险中的功能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交强险更好的施行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刑事被害人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巧蓉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3):15-17
刑事被害人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独立的诉讼地位,并以民事主体资格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本文从犯罪行为的损害后果和民事主体的合法权利等方面论证,刑事被 害人受到精神损害时,应该享有精神损害赔偿的权利。 相似文献
11.
王明雯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6(3):61-64
精神损害赔偿是对人身侵害进行精神抚慰的手段,如何掌握损害赔偿的标准和数额,是法学界和司法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在对精神损害赔偿的数额进行确定时,首先要明确精神损害的赔偿范围,然后在遵循其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综合考虑与该精神损害有关的各种因素进行认定。 相似文献
12.
精神损害是指侵害人不法侵害了民事主体的人身利益 ,造成受害人精神痛苦和精神利益上的损失 ,依法应承担的民事责任。精神损害赔偿责任构成包括 :违法行为、精神损害事实、因果关系和主观上有过错四个要素。用金钱财产对精神损失进行救济是将精神损失物化为金钱财富的过程。要想做到这种物化的公平、合理 ,就要考虑侵权人的过错、损害事实、侵权行为发生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及当事人的经济状况。 相似文献
13.
浅论医疗纠纷精神损害赔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孟俊红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4(1):95-98
我国的医疗纠纷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经过缓慢发展 ,已经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 ,但是在立法与实践中仍然存在若干问题 ,需要澄清认识 ,加以合理解决 相似文献
14.
邹克寒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3(4):59-62
从本质上看精神损害赔偿是主张采取对受害人进行赔偿的方式来达到减轻其精神痛苦并对其予以精神抚慰的目的。新《国家赔偿法》将精神损害赔偿纳入到国家赔偿制度之中,并对"精神损害抚慰金"作了明确规定,是尊重人权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需要、法制统一的需要、顺应世界人权保护发展趋势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宋才发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45-51
精神损害是对民事主体精神活动的损害,它造成民事主体精神痛若和精神利益的丧失或减损.必须依法认定侵权者的不法行为,确认精神损害的赔偿主体、索赔主体和赔偿的适用范围,同时依精神损害赔偿原则,给受害者予以适度赔偿. 相似文献
16.
黄娅琴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0(5)
死亡赔偿金的赔偿标准是死亡赔偿问题的焦点。我国现行的死亡赔偿标准存在不公平、可操作性差等缺陷。要完善死亡赔偿金的赔偿标准必须在平等、合理、公平和便于操作的原则下,以死者生前住所地平均生活水平为基准,不考虑年龄差异,适当考虑对精神损害有影响的其他因素和赔偿人的经济能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高人民法院或者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高级人民法院可出台最高和最低赔偿死亡赔偿限制金额。 相似文献
17.
杜伦芳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6(2):148-151
医疗美容既不同于救治医疗 ,又不同于生活美容 ,它兼具医疗性和美容性。医疗者与美容者之间形成一种消费服务关系。由医疗美容所致损害赔偿的法律适用问题有必要进行一些探讨。通过对《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民法通则》和《合同法》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作适用性比较研究 ,提出了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解决医疗美容损害赔偿问题的主张 相似文献
18.
王银梅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3,(2):81-84
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对产品责任损害赔偿制度的规定尚不完善 ,还没有形成统一的《产品责任损害赔偿法》。完善这一制度 ,首先应对人身损害赔偿、财产损害赔偿及惩罚性损害赔偿等重大问题予以重视和解决 ,使消费者的权利得到有效保护 ,同时使企业不断强化质量管理意识 ,积极预防可能出现的损害赔偿事件 ,化解由此引发的各种危机 相似文献
19.
刘文丽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41-44
作为《侵权责任法》中一种重要的救济途径,死亡赔偿金制度在生命权救济和人权保障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目前,我国的死亡赔偿金制度面临死亡赔偿金计算方法缺失、统一死亡赔偿金标准难以适用、死亡赔偿金请求权主体和精神损害赔偿规则粗糙等问题。因此,应明确死亡赔偿金的性质,合理制定死亡赔偿金的计算标准,完善死亡赔偿金的请求权主体。 相似文献
20.
郭玉萍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2,(4):57-60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人们对精神利益的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 ,越来越看重自身安全、人格尊严和生命质量 ,由此而产生的精神损害赔偿纠纷常使人陷入苦恼。我国近二十年来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从无到有、从简单到趋向成熟的发展过程 ,反映了法律对人的关怀已从物质世界扩展到精神世界。2 0 0 1年 3月最高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公布以后 ,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法学界再度掀起对精神损害赔偿研究的热潮。本文试图阐明该项制度在我国的发展及其重要意义 ,探讨精神损害赔偿的定义、权利主体和客体等问题 ,并提出进一步完善该项制度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