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李育民教授的著作《近代中外条约关系刍论》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运用详实的史料,对近代中外条约关系的演变做了深入的分析与论述,对近代中外条约关系的内涵、外延、性质;条约关系与国际关系、外交关系的联系;条约关系在国际交往中的地位、作用等做了深入细致的考察分析,并提出了作者在研究过程中的思考和研究趋向,是一部很有思想和价值的学术著作。《中美商约》是一个非常具有争议的条约,签订之后即引起了不同的反应。 相似文献
2.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
近代中国的准条约指作为国际法主体的中国国家与作为私主体的外国法人等签订的,以关乎国计民生的借款、铁路、电信、矿物等为主要内容的合同或章程。准条约不是条约却类似条约,形成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准条约属于国内法上的协议,不是中国国际私法的渊源。其规范的法律关系主要限于经济范畴,是涉外民商事关系的一部分,因而关涉国际私法。准条约在国际私法中具有特殊性:兼具公法与私法性;国家在准条约中的民商事主体地位具有特殊的不平等性;适用的法律主要为国内法。国际私法是近代废约运动中的重要理论依据,把准条约归入国际私法范畴,折射出近代中国的政治及外交生态。 相似文献
3.
由广西师范大学唐凌教授所写的<自开商埠与中国近代经济变迁>一书,在学术上填补了中国自开商埠的空白.垓书视角新颖、思路开阔、体系完整、内容翔实、方法创新、观点独创,是全面了解中国近代经济变迁不可或缺的力作. 相似文献
4.
徐方平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5):579-580
《中国近代的联邦主义研究》一书,是张继才教授潜心学问、笔耕不辍、长期致力于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研究的重要成果,通过历史与文献研究、比较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科学的研究方法,在占有丰富史料的基础上,坚持论从史出和推陈出新的治学准则,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有助于推动近代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不愧为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研究的一部力作。 相似文献
5.
郭浩帆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93-F0003
近代是中国诗学很发达的时期,但目前对于近代诗学理论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已经出现的一些相关著作也大都缺乏系统的梳理和建构,尤其缺乏一个明确的诗史线索。当然,近代诗学资料相对来说繁杂庞大,体式丰富,不仅有数量巨大的 相似文献
6.
周毅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46-51
上海通事作为近代中外交往的一个重要介体,在当年上海的对外商贸、文化等交流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上海开埠后商贸的蓬勃发展和租界的形成给这些通事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把上海通事置于近代中外交往的历史背景下,探讨这些通事的演变过程和社会地位,以揭示近代中外交往的独特性和历史关联性。 相似文献
7.
《近代松花江流域经济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在占有大量中日文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学、生态环境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系统梳理了近代松花江流域经济开发状况,考察了生态环境的变迁及其原因,分析了生态环境变迁下的社会应对措施及其成效。该书学术视野广阔,内容全面,史料详实,是一部松花江流域史研究中具有前沿性的力作。 相似文献
8.
李育民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5(2):119-133
中外条约关系是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为主导建立起来的,酝酿于鸦片战争之前.英国工业革命兴起后产生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与国际法理论相互交融,对此产生了重要影响.随着东印度公司专利权的取消,更明确地提出了这一要求.其内容,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化,从各个方面完善了这一要求.其方案不仅为第一批中外不平等条约,而且为其后的发展确定了基本方向.其手段,经历了从和平协商到诉诸暴力的过程,律劳卑事件推动英国朝野趋向于用武力建立条约关系.战争叫嚣为其付诸实施作了舆论准备,其中所涉国际法方面的辨白,又为这一行径作了理论准备和所谓道义上的支撑.酝酿过程中,英国的作为显示了一种理性与强权相混合的复杂趋向. 相似文献
9.
鲍开恺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5)
苏州剧坛自近代以来戏曲的创作和演出逐渐衰落,但在继承传统、顺应时代变化中演变.苏州剧坛一方面传承昆剧,包括整理曲谱、成立民间曲社,坚持职业演出等,另一方面接纳京剧及其它戏剧形式,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局面. 相似文献
10.
靳方前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9(4)
朱恩田新著《重读老子》(以下简称《重读》)一书 ,已由辽宁大学出版社于世纪之交出版。捧卷重读之后 ,受益匪浅。全书资料丰富 ,融会古今研究成果 ,考辨精当 ,论述透辟 ,言之成理 ,持之有故 ,自成一家之言 ,堪称为研究老子及其学说的一部全新力作。全书以老子其人、再说老子其人、《老子》其书、老子哲学、“老学”的传授与演变、老子与道家道教、老子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道文化的精髓、道文化与养生、道家与企业文化等 10个专题 ,以及《老子》注译、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释文、简本《老子》及译文等三项内容 ,互相比勘参证 ,对老子的姓名… 相似文献
11.
曹中屏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3(3):356-357
近代中、日、朝关系的研究,长期以来,一直是国际学术界特别是中国、日本与朝鲜半岛学者共同关心的课题,并已经出版过一些有关的论著。或许出于研究者侧重点的不同,以及对这段历史把握的角度不一,这些论著多是选取了这一历史过程的某一阶段或某一方面进行研究,全面系统的研究尚不多见。王如绘先生的新著《近代中日关系与朝鲜问题》(人民出版社1999年2月出版)一书恰好弥补了这一缺憾。该著以朝鲜问题为主线研究近代中日关系的演变,系统全面、观点新颖,值得向读者推荐。概略说来,它有以下特点:1.框架合理,观点自成体系。本书把研究的上限定为18… 相似文献
12.
王继平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2)
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的新拓展──评《近代中国的条约制度》王继平近代中外关系史的研究,在建国以来是受到充分重视的一个研究领域,特别是关于帝国主义侵华历史的研究,著述可谓汗牛充栋。然而,正因为如此,这一领域的研究也较多地受到现实政策和功利目的的影响,这不仅... 相似文献
13.
张其凡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141-142
近读方健先生的《范仲淹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 ,2 0 0 1年 12月 ,为《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之一 ) ,深感著者用力之勤、思索之精 ,写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范文正公。联想到作者本非科班出身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 ,能写出这样一本大部头的评传 ,实令人钦佩。一、作者不回避矛盾 ,不绕开争论 ,切入关键之点 ,得出独到见解。如本书开篇即指出 :“一代名臣的出生时间和地点 ,海内外范学论者多未得其实。”指明 :“究其始作俑者 ,乃楼钥撰《范文正公年谱》” ,并详辨其误 ,“但愿今后勿以讹传讹”。又如范仲淹撰《岳阳楼记》 ,成千古名唱 ,而范氏是… 相似文献
14.
萧斌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6(5):660-662
政治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政治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理性的产物。自1844年马克思在一篇读书笔记中使用“政治文明”一词到2001年初江泽民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中使用“政治文明”的概念,时隔150余年。在此期间,既没有专门研究政治文明的著作问世,也没有深入探讨政治文明概念及其内涵的论文发表。然而,新世纪中国政治的发展和政治学理论的创新,又急切地需要对政治文明理论做出清晰的说明和对政治文明建设的道路做出理智的选择。于是,虞崇胜教授近著《政治文明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了这样一… 相似文献
15.
崔萍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0(5):795-796
根据研究对象的性质,新闻传播史研究可分为事业史、制度史、思想史三个层次。多维、立体的新闻传播史应是事业史、制度史、思想史的统一。但是,长期以来,学界对事业史、制度史的关注大大超越了对思想史的关注,导致整个研究领域内的成果分布极为不均,事业史、制度史的研究成果丰硕,而思想史的研究成果却寥寥无几。近期,张昆先生的新著《中外新闻传播思想史导论》由复旦大学出版社推出,堪称是填补新闻传播史研究空白的力作。 相似文献
16.
17.
陈德君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9(3)
多年来 ,罗元文同志致力于国际社会保障制度的比较研究 ,运用模式比较和系统分析的方法 ,研究世界不同国家之间、不同类型社会保障制度之间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共性和个性 ,从中找出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规律性 ,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提出可供借鉴的对策。现在 ,凝结她多年心血的《国际社会保障制度比较》一书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了。这部著作立意新颖、体系结构科学合理、思路清晰、论证缜密、新意叠出、行文流畅 ,读之令人深受启迪。作者紧紧抓住社会保障资金供给与社会保障资金需求这一基本矛盾 ,围绕公平与效率、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中外新报》是美国传教士玛高温(DenielJe-romeMacGowan,1814-1893)所创办的宁波第一份中文报刊,其媒介记忆见证并参与了报刊业近代化的进程,为宁波近代报刊"开风气之先".《中外新报》是宁波近代中文报刊的鼻祖,有着开端早与外来化的特点.其创刊时间比《遐迩贯珍》晚九个月,同时,比《六合丛谈》早两年... 相似文献
19.
吴琦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3(3):184-184
段超同志的博士论文《陶澍与嘉道经世思潮研究》最近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该著分析了陶澍经世思想的内容、来源,大政改革及其效果,陶氏思想对于当时和后世的影响。论文在答辩时,得到陈祖武、刘泽华等著名学者的好评。诚如专家所说,“这是一部全面研究陶澍思想与实践以及清嘉庆道光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状貌的力作。”纵观本著,有下列特点。 第一,立意深远,选题很有意义。作者认为,清嘉庆、道光时期是中国近代前夜,与此前的康雍乾时期和此后的咸同时期相比,学术界对这一阶段的研究较为薄弱,而认真考察这一时期中 相似文献
20.
周爱萍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4)
《学制》是日本近代第一部教育立法,其内容完备,目标远大,且具有突出的强制性及实用主义等特点。《学制》的推行使日本走出了近代教育改革的第一步。但因其激进的规划超出了国民的经济承受能力,故日本政府不得不中途停止。尽管如此,根据《学制》建立起的国民初等教育体制对后世仍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