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产力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同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学,两者共同构成各门经济学科的理论基础。各门经济学科都以生产力经济学为理论基础,是生产力经济学原理的具体运用。那末生产力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关系究竟怎样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看法。有的同志认为,生产力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不是并列关系,政治经济学是生产力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我不同意这种看法。从科学史来看,一门科学要成为其它科学的理论基础,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  相似文献   

2.
生产力经济学的节约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产力经济学的节约论,是生产力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之一。生产力经济学自一九八○年创立至今已十余年了,理应对此进行系统的探讨,以丰富生产力经济理论和加强生产力经济理论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面对当今生产力革命及其深刻而宏远的影响,沉闷的理论经济学至今仍然把生产力排除在研究视野之外,尽管也提到“联系”生产力来研究生产关系,但只不过把生产力当作研究对象外在的东西加以标签式的粘贴.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是:生产力是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它表明生产的自然属性.按照这种传统观念,理论经济学当然不会去研究工艺学或其他自然科学、技术经济学等学科的对象.但问题在于,生产力果真只是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只反映生产的自然属性吗?马克思说:“为了进行生产,人们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关系,才会有生产.”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机械地割裂开来,绝对地对立起来,不仅在理论上是错误的,而且也不符合历史与现实.  相似文献   

4.
一 国土经济学,是以一国的国土资源为研究对象的应用经济科学。应用经济学包括许多门类,如生产力经济学、技术经济学、计划经济学以及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和劳务部门的专业经济学等。国土经济学是属于生产力经济学这一门类的一个分支。我们知道,生产力由劳动力、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三要素组成。国土资源是劳动对象的原始提供者。社会生产中的一切原料、材料、燃料动力以及劳动过程中所必需的其它物质条件,如建筑物、道路、桥梁、运河等,无一不是来源于国土资源的。在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劳动力,劳动工具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代表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但只有当这两个因素和劳动对象相结合并使之转变为人们所需的物质资料的时候,人们的劳动才是具体的和有用的,由此形成的生产力才成  相似文献   

5.
经济学研究成果较之其他社会科学成果,更易渗透到生产力系统的诸要素中去,从而转化成为现实生产力,然而经济学研究成果应用到实践中去的这一优势在我省并未明显凸出,因此,从宏观上研究经济学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机理和运行机制同样是我省经济学的重大课题。   一、经济学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途径   经济学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途径和方式主要有:基础理论研究为经济改革和经济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实践预警、应用导航。超前性经济理论可以指导经济改革;论证、实证分析性经济理论为经济运用提供偏差预警;批评性经济理论为经…  相似文献   

6.
“新质生产力”思维概念,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发展观的理论范式,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理论范式,运用于对新时代新现象的观察和研究。在新质生产力的经济学理论范式中,对于“人”的概化具有特别重要的认识论和逻辑自洽性意义。“人”的概化,不仅包含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包含人与人的关系,即马克思所说的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新质生产力经济学思维所概化的“人”,从“经济人”“组织人”演化产生了“智能机器人”。当新质生产力研究接受数字化人工智能的经济学思维时,主流经济学将发生颠覆性的范式变革。对生产力的“质态”关切,超越对生产力的“量态”关切,是新质生产力重要的经济学属性。经济学的范式变革,须将长期性、未来性、存量性、多元性等因素也纳入观察研究体系,这是域观经济学与新质生产力相契合的逻辑基础,可以引导现代经济学的“微观-宏观”范式体系,更科学地研究新时代、新世界所产生的新现象。  相似文献   

7.
争鸣与信息     
生产力研究——经济学之皇冠王忠民以《生产力——经济学之皇冠》为题,在《读书》杂志今年第四期发表评述熊映梧《生产力经济概论》、《理论经济学若干问题》两部近著的文章指出,应当有勇气承认,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能只靠理论思辨的证明,归根结蒂还要靠在实际上创造出大大高于资本主义的高生产率,靠创造出超越于资本主义的发达生产力水平,因此,生产力的研究必须置于经济学的首要地位。长期以来,生产力理论处于被批判的地位,以至于无人敢于问津。今天中国历史的车轮已经跨入了商品经济阶段,生产力经济学不坐经济学家族的第一把交椅,还能有谁呢!经济学之皇冠不戴在生产力经济学头上,又有谁能当之无愧呢!熊映梧把生产力经济学看作是生产关系  相似文献   

8.
张闻天在著名的论文《关于生产关系的两重性问题》中,首次提出生产关系有两重性:生产关系一般和生产关系特殊。根据张闻天的生产关系两重性理论,文章认为经济学范畴的分类不再停留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大类上,而分为生产力、生产关系一般和生产关系特殊三大类。生产力范畴可以不作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以生产关系一般范畴为研究对象的政治经济学可以称为分工经济学,以生产关系特殊范畴为研究对象的政治经济学可以称为所有制经济学。作为独特的生产方式的经济学都是分工经济学和所有制经济学的有机组合。  相似文献   

9.
一般系统论的创始人[奥]路德维希·冯·贝塔兰菲(Ludwig Von Bertalanffy)对开放系统理论作了详尽的探索。研究开放系统理论对生产力经济运动的作用,其重要性在于:迄今为止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十分强调经济系统的平衡性,这实质上是在以封闭系统为条件下的进行平衡过程,而社会经济系统尤其在生产力经济系统中,它所表现的特征是一个开放系统,其生产的各种要素组成部分处在不断更换即分解和合成之中。因此,对生产力经济学的研究就必须将生产力经济运动扩展到开放系统理论中,并建立  相似文献   

10.
农村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科学,欲创建科学的理论体系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要正确地规定农村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我认为农村经济学应以农村地区的社会生产力为研究对象。因为农村经济学同政治经济学、生产力经济学及部门经济学一样,不能同时把经济关系和生产力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再者,农村经济学作为地区经  相似文献   

11.
生产力的要素问题是生产力经济学的重要内容。它在理论上的正确解决对生产力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整体布局及具体生产活动的指导均有重要意义。我认为,要正确解决生产力要素问题,首先要澄清几个基本概念的含义,明确其定义域。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经济学在现代仍然在政治经济学一面大旗下发展,不仅不合时宜,也违背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我们已经从马克思的生产关系所有制理论发展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进一步还可以从他的要素生产及其生产力理论和生产关系依赖理论,分别发展出马克思主义的纯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这种发展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理论需要,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变革的实践需要。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三大提出的生产力标准,正指导着我国当前的改革和各行各业的工作。然而,在贯彻执行这一标准的具体过程中,又有许多人在理解上出现偏差。本文试图从实生产力结构理论出发,对生产力涵义作进一步论述,对发展生产力的基础条件和关键因素作点初步探索。 (一)传统理论的局限性 经典经济学著作普遍定义:“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它的三要素是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这样定义的生产力概念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第一,这个定义没有指明是潜在生产力还是实际生产力。潜在生产力与实际生产力  相似文献   

14.
创建生产力经济学的问题,我国的经济学家在六十年代就提出来了。直到1980年,生产力经济学的研究才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10年多来,这门学科的建设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生产力经济学已被公认为一门理论经济学。但是,生产力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仍然不够完善。许多论著都侧重于说明“是什么”的问题,还没有充分显示出自己独特的个性,许多范畴、概念、术语从政治经济学、部门经济学、技术经济学等方面移植的痕迹很浓,对解决“怎么办”的应用性问题还几乎是一个空白。因此,不断接近生产力发展和经  相似文献   

15.
生产力经济学是八十年代初诞生在我国的理论经济学,在马克思主义经济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近五年来,在中国生产力经济学研究会的推动下,在经济理论界的共同努力下,生产力经济学硕果累累,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为了适应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向读者介绍这一学科的基本知识,我们特约请中国生产力经济学研究会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薛永应同志编写了这套《生产力经济学基本知识系列讲座》。《讲座》包括下列十个题目:一、生产力经济学是治国兴邦的科学;二、一个古老的论题——生产力到底有哪些因素;三、一个新颖的观点——生产力是一个系统;四、填补空白——建立“生产力规律论”;五、结构经济——生产力系统工程的第一根支柱;六、规模经济——生产力系统工程的第二根支柱;七、时序经济——生产力系统工程的第三根支柱;八、布局经济——生产力系统工程的第四根支柱;九、必须有一个生产力发展战略,十、数学工具使生产力经济学日益精确。十题约八万字,分十期登完。 这个讲座一部分是新撰写的,一部分取材于作者主编、并即将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生产力经济学教材》,可说是该教材的精华或缩影。作者特别申明,由于系列讲座是教材性的,固此文中汲取了理论界  相似文献   

16.
最早使用“生产力”一词的要数亚当·斯密等古典经济学派,他们以当时经济学的发展水平与角度出发、定义“生产力”’为经济能力的一种量度。马克思由此出发,但并没有囿于此,而赋予“生产力”以哲学的意义,从而使之在质上得到一个规定。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与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形成和发展相一致,它大概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巴黎笔记》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是生产力理论的萌芽阶段,其含义在不同的场合不尽相同,但基本上延用了古典经济学派的“生产力”概念。第二阶段约从1845年2月的《神圣…  相似文献   

17.
生产力经济学的任务是在认识生产力系统内部构成和外部环境的基础上揭示其发展运动规律,为人们合理地组织社会生产提供一种理论指导。人们遵循生产力发展运动规律去影响和改造原有的生产力系统,设计和创造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产力系统,这一活动就是生产力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8.
同任何其他事物一样,生产力系统也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中运动的。因此,贯彻生产力系统空间运动规律要求的布局经济,就成为生产力系统工程的又一支柱。 一、古老学科焕发青春 人类注目生产力空间布局的规律性现象,比较他们注目结构、规模、时序等方面,似乎都要古老些。反映在理论上,可称为布局经济学的种种理论,也大都早在结构经济学、规模经济学和时序经济学之前就陆续出现了。一百多年前,西方就开始出现研究农业、工业等产业布局的“区位论”;六十  相似文献   

19.
中国生产力经济学研究会首届年会于1982年2月25日至3月4日在武汉市举行。来自全国除西藏、台湾以外的28个省、市、自治区的143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并提交了85篇学术论文。年会围绕着贯彻执行中央提出的今后我国经济建设的十条方针,对生产力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一、关于生产力经济学的一般原理主要探讨下述三个问题。(1)生产力运动和变化的特点代表们认为,生产力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力运动和变化规律的学科,而研究的这些规律,应到生产力自身的矛盾过程中去剖析,而不能简单地把政治  相似文献   

20.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5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古典增长理论,把凯恩斯以前经济学的边际生产力理论、生产函数理论引进经济增长的研究中来,代表人物有索洛、丹尼森、斯旺等人。由此,50年代中到60年代末是经济增长理论的黄金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