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民俗风情,是创造于民间、流行于民间的具有世代相袭的传承性事象(包括思想与行为)。在西部乡土小说中,西部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与西部乡土小说的独特文体特征之间存在紧密的关联。本文从“花儿”与“民歌体”式、民俗事象与日常生活叙述流,民俗杂色与文化心理冲突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论析。  相似文献   

2.
19世纪美国西部开发成功的原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美国的西部开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美国自然地理条件得天独厚 ;西部开发中市场机制是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 ;西部民主共和政体适合其自由经济制度 ;西部开发中政府角色定位准确 ,政府政策起到积极作用 ;交通运输业超前发展等。总之 ,美国西部开发能够取得巨大成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南都学坛》2013,(5):52-54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西部乡土小说创作中,作家更多关注乡村社会中邻里关系的书写:和睦互助和友爱谦让的传统邻里情怀;当代社会发展中邻里风情日趋淡化现象;乡邻间矛盾的激化,相互欺侮、因思想狭隘而产生嫉妒,导致人异化的仇富心理。作家从乡村社会生活的积淀中发掘人的伦理道德美,体现出西部作家文学创作的道德使命感,努力建构互尊相助、互敬互让的现代邻里伦理观。  相似文献   

4.
美国西部小说以19世纪美国西部开发为背景,从一个侧面记录了这段人类征服自然的历史,成为美国民族文学中的一朵奇葩。该文从西部小说的起源与发展、美国西部小说创作模式与题材、美国西部小说的影响及意义延伸三个方面,对国内近十年来西部小说研究情况进行了概括性的综述。  相似文献   

5.
不论在东部,还是在西部,印第安人在美国史话中都是富于传奇色彩的重要角色。对于早期的历史学家来说,土著人在西进运动中的角色要么是恶棍,要么是帮凶。但在弗雷德里克.杰克逊.特纳1893年的“边疆论文”中,印第安人的身份有了改观,他们甚至被说成在打造这个国家的民族性格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特纳的这种观点对今天公众的想像力仍然适用。从超市的小说到好莱坞的影片,印第安人看来与西部连到了一起。如何从文学中的形象来探讨美国西部印第安人小说中的人物身份,以还土著人的本来面目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20世纪美国社会面貌与人的精神面貌发生了重大改变,尤其是具有代表性的中产阶级白人的生存状态发生了质的变化。这种变化随即以文字的形式体现在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中,读者在小说中身临其境地体会到了从城市转移到郊区的中产阶级白人的生活现状和心路历程。郊区作为中产阶级白人的首选居住地,以无可争议的主导框架将一群迷茫恐慌、纠结抗争的人物形象圈进了20世纪的美国小说。这类小说的显著特征体现在标志性的住所、纠结抗争的心态和模糊的种族和阶级问题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地域文化是作家们的精神母乳。地域文化精神直接影响到小说叙述焦点的定位与运动、小说话语与叙事视角的选择、言语风格的确定以及语言结构的形成;方言土语不仅丰富了小说的语言资源,而且为小说语言增色许多;作为地理风貌的自然风光进入小说,必然影响着描写这些风光的语言风格的选择;民间语言体现一种民间立场的叙事,与官方文化拉开一定距离,并显示出民间幽默的智慧与解构的才能;有作为的作家不仅善于到地域文化中去淘金,而且能跳出其拘囿,去经受各种异地文化的洗礼。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部乡土小说关注现代社会变迁进程中乡村人伦关系的嬗变。作家探讨乡村亲子伦理从传统转向现代:颂扬传统的父慈子孝,批判“父为予纲”的守旧;赞扬现代亲子间平等互敬意识,审视代际伦理差异中的父子冲突。作家尤为质疑并否定现代经济发展中,人极度追求金钱与物质欲望导致孝亲伦理的极端异化现象:父子倒孝、金钱物化与亲子相弑。作家面对传统伦理美德在乡村现代化进程中的悄然流失,深切地呼唤其实质精神的回归。  相似文献   

9.
研究美国西部开发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学术界对美国西部开发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对我国学术界关于美国西部开发的模式、西部开发的影响以及西部开发的经验启示等几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加以综述 ,以便进一步深入的研究美国西部开发。  相似文献   

10.
当代西部小说创作主要在两个维度展开:一是西部小说创作的基点和触角都是伸向这块贫瘠而又神奇的大地,西部小说创作基本都没有脱离西部大地的轨道,它的整体的格局和框架都是围绕西部本土的“这一个”来建构.在另一个维度上,西部小说的气象则是有开有合,体现出文化上的辐射性和聚焦性共存的独特性.从具体的创作实绩和小说文本来看,西部小说从17年与主潮的呼应到80年代中期自身审美的探索到世纪初的沉寂,在政治与审美的纠缠中,西部小说从理论到实践不断在探索着属于“这一个”独特的审美质素.伴随这种理论和实践上的探求,西部小说创作在当代文学的场域中不断寻找自身的位置,发出了自身独特的声音,形成了创作上的三大主潮:历史视野中的国家民族叙事,热烈想象中的西部大地之美,如歌行板中的现实西部.  相似文献   

11.
《美国文学》为国内各高校英语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然而在讲授此课程时,重心往往放在了作家背景、作品的解释上,而对于文学理论,尤其是20世纪西方文论,却鲜有提及。鉴于文学与文学理论之间的密不可分的互生关系,同时也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入系统的了解文学,我们有必要在讲授相关文学作品时导入形式主义、新批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现象学、后现代主义等相关的西方文学理论。这无疑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文学批评素养。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中国通俗小说发展的本质特征是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但传统是它的内核。所以,在百年发展中,它经过了一个由文体变革逐步到内容变革、由亦步亦趋地追随西方小说到以现代眼光发掘传统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13.
运用勒菲弗尔“改写”理论对威廉·萨洛扬在我国20世纪中期译介情况的分析表明,作为文学系统外部因素的社会环境、赞助机构和作为内部因素的批评家、评论家、翻译家共同作用,影响了萨洛扬作品在我国特定历史时期的译介,而以上专业人士提供的评论、序言等,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创作,在对作品进行解读的同时,也体现了“创作者”当时所处的时代环境。  相似文献   

14.
美国西部文学中蕴涵的“生物区域主义”(bioregionalism)作为新兴的环境运动理论,积极倡导带有区域特点的生活模式和生产范式。“生物区域”视角是皮特·伯格(Peter Berg)等生态学者的主要创作范畴和创作机制,他们综合运用文化生态与自然生态,引导人们选择更传统、更天然的生活方式。斯奈德则号召人们回归荒野,倡导一种具有包容性和普世性的价值伦理。重新解读美国西部文学经典作品,可以推动美国“生物区域主义”作家和作品的研究进程,建构更为有效的生态批评范式。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美国生态诗歌是生态危机时代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型诗歌体裁,与传统自然诗歌有着本质的区别。生态诗歌从生态整体主义而不是人类中心主义出发,全面关注自然生态和人类的精神生态,其主题特征表现为强调生态整体观、批评人类中心主义、文明批判和生态预警,以及对人类家园意识或位置感等精神状况的深层关注。为此,梳理20世纪美国生态诗歌的主题特征,以期把握当代生态诗歌的思想脉络和基本走向。  相似文献   

16.
美国间谍小说发端于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已经基本成熟,而到了70、80年代,则形成了高潮。在此期间,诞生了一大批有影响的作家。他们的作品多半是模仿英国间谍小说大师,但也不乏自己的创新。  相似文献   

17.
美国小说本土化中的"黑人性"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小说从开始对英国小说的亦步亦趋到最终取得独立并登上20世纪小说美学的高峰,起作用的因素自然很多,而作为美国最大的少数民族———黑人,及其带有鲜明民族特点的黑人文化对美国本土小说的形成无疑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中国小说叙事之流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中国小说有"国家叙事"与"日常叙事"两大叙事法则。"国家叙事"为主流,表现"人生飞扬",其共性强。30-40年代,国家叙事原创性强,有茅盾社会分析模式、丁玲意识形态模式、路翎现代心理模式;50-70年代,原创性弱,基本上是茅盾与丁玲二式整合为"史诗"模式;80-90年代,出现超越史诗,悲剧、象征、隐喻多样模式。"日常叙事",从苏曼殊、张爱玲到池莉、余华,表现"人生安稳",个性化强。两种叙事法则共同成就中国百年小说的辉煌。  相似文献   

19.
清末小说译者为中国社会及文学的现代化作出了不朽的贡献,这一点已经越来越得到文学界和翻译界的共识.然而,在传统翻译理论的价值体系中,这些译者及其译作素来受到贬抑.这种实绩与评价之间的巨大差异使得研究者有必要调整研究的视角.本文对译者的阐释功能及清末小说译者的自身特点进行了分析,提出清末小说译者的重要性在于他们"阐释者"的身份定位,并认为这对于当代译者也同样具有启示.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常见的西方翻译理论出现了一些跨文化概念不强、基本常识错谬、学科综合性不强等问题,其原因是由于历史文化的差别所造成,加之人的认识思考角度不同,对语言的思维也就存在差异.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强化对跨文化概念的理解,提高翻译水平,提升学科发展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