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战国策·齐策四》中赵威后接见齐国使者的一次谈话,历来为古文选家所推重,屡被题作《赵威后问齐使》或《问齐使》而选入古文集或教科书。例如清康熙年间吴楚材、吴调侯编选的《古文观止》、乾隆年间余自明编选的《古文释义新编》都选录了它;当代著名学者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也都选录了它;至于其它古文选本、高等院校和中等学校有关教科书选有这篇文章的,那就不胜枚举了。总之,《赵威后问齐使》(亦作《问齐使》)一文,其流传之广、影响之大,实在不亚于《触龙说赵太后》、《冯谖客孟尝君》或《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些《战国策》中的脍炙人口的名篇。然而,就是这篇不足三百字的短文,古今许多著名的学者注家给它作文字注解时,却出  相似文献   

2.
汤可敬《古代汉语》之例属于此类的如下。 (20)《战国策·赵策四》“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被译为:趁着我没有死(把他)托给您。我们仍然说这是以今语规划古文。“之”绝无“您”的敬称意义。触龙对赵太后之称先直接敬称为“太后”,后便亲切而又尊为“媪”,并未用人称代词,这正是古人习惯。从译述言作“托他(给太后)”才是妥贴的。  相似文献   

3.
今所见宋姚宏本《战国策·赵四》中的《触龙说赵太后章》是历来传诵的名篇,被选入各种流行的古文读本。对于此篇,昔贤及今人虽已作过若干疏释,但我仍觉题有剩义,今不揣固陋,续貂于后,或于读此章者,不无小补。惟方闻君子正之为幸。  相似文献   

4.
遵照毛主席关于“教育要革命”和“文科要以整个社会作为自己的工厂”的教导,我们中文系7202班八个工农兵学员和一个教师组成小分队,赴云梦县云台高中进行中学教育革命实践,为时一个半月。在教育革命实践过程中,我们认真读马列的书和毛主席的著作,积极参加批林批孔运动,并且把批林批孔同语文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用批林批孔去带动语文教学,使语文教学为批林批孔服务。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在我们担负的八篇课文的教学任务中,有四篇是古代作品(《捕蛇者说》、《国殤》、《劝学篇》、《触詟说赵太后》)。由于我们认真学习了毛主席关于“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取其民主性的精华”和“古为今用”的伟大教导,结合当前批林批孔的斗争实际,采取批判地继承的态度进行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析《触龙说赵太后》之"徐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国策·赵策》触龙说赵太后 :“左师触龙愿见太后 ,太后盛气而揖之 ,入而徐趋 ,至而自谢。”对其中的“徐趋”的注释 ,在目前的一些文献中都是注释为 :“徐 ,慢慢地 ;趋 ,快步走”。如杨金鼎主编的《古文观止全译》注 :“趋 ,快步走。古代臣见君应快步走 ,表示恭敬 ,触龙托言有足疾 ,不能急行 ,只能作出‘徐趋’的姿势表示礼节 ,以取得太后的好感”。又如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注 :“徐 ,慢慢地 ;趋 :快步走。当时臣见君 ,按礼节当快步走 ,只因触龙脚上有毛病 ,所以只能徐趋 ,其实只不过作出‘趋’的姿势罢了。”我们认为 :上述对“趋”…  相似文献   

6.
新编高中一年级语文教材第四单元有三篇脍炙人口的文言文 :《烛之武退秦师》、《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千百年来它们以其主人公的高超的说话艺术让人赞不绝口、啧啧称奇。上课的时候 ,笔者就想 ,为什么烛之武能够把要亡郑的秦伯说得转而跟郑人结成联盟呢 ?为什么触龙能把赵太后说得转怒为喜呢 ?为什么邹忌能把齐王说得连连称善呢 ?再看看我们做学生思想工作时 ,经常会碰到一些学生 ,任你苦口婆心 ,说得唇焦口燥也是枉然 ,他要么爱理不理 ,要么貌恭而心不服。同样是说服人 ,为什么他们能做到而我们就做不到呢 ?细细琢磨 ,笔者…  相似文献   

7.
应用逻辑二题──赵太后、五朵金花[香港]黄展骥一、评《触龙说赵太后》1所谓“独立”,并不是要独立于识、资料、逻辑、体验等。相反地,我们要依靠这些来思考和作出判断。那么,所谓“独立”,就是要独立于“情感、情绪、传统、风尚,习惯、利害、权威、成见、多数人...  相似文献   

8.
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第一册,把《触龙说赵太后》中的“恣君之所使之”解释为“任凭你怎样支使他”。在《古汉语通论》(十二)中,又把“所”称为“特别的指示代词”,认为这“所”字指代“使之”的方式方法。其后,郭锡良等编的《古代汉语》承此说,认为:“所使之:指支使他的方式。‘所’:指示代词,指代‘使之’的方式。之:  相似文献   

9.
近几十年来有不少人撰文说《史记》是以写人为中心 ,这个观点并不符合《史记》实际内容。《史记》是以揭示“王迹所兴”历史轨迹为中心 ,从学术上总结历代王业兴衰的历史经验 ,实现司马氏父子作史上继孔子《春秋》的人生宏愿。以人为中心 ,与以王业为中心 ,虽然是三字之差 ,但却反映了解读《史记》的根本分歧。  相似文献   

10.
一、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初五册《触龙说赵太后》)其中“哀”字,课本未注释,一般讲作“哀怜”、“悲哀”、“哀痛”。如阴法鲁主编《古文观止译注》译为:“实在使人感到哀痛。”阙勋吾等合编《古文观止译注》译为:“也确实够悲哀的了。”郭锡良等编《古代汉语》(上册)注云:“哀之,哀怜她。”  相似文献   

11.
<正> 先秦文学中尚待解决的疑案甚多。本文仅就《孔壁古文尚书》的下落、《老子》的作者两个问题谈一谈自己的看法。一、孔壁古文尚书的下落梅赜的《古文尚书》系王肃伪造这一结论今天已没有人提出异议了。而《孔壁古文尚书》问题,自汉至今,今文学家说“伪”;古文学家说“真,但已失传”。纷纷纭纭,真象难明。两汉时代遗留下来的有关《孔壁古文》的记载有以下一些:《史记·儒林传、伏生传》:“孔氏有古文尚书,孔安国以今文读之,因以起其家,  相似文献   

12.
史记作为伟大的历史名著同时又是优秀的文学作品,早有定评,正如鲁迅所称誉的,它是:“史家的独唱,无韵的《离骚》”。但是,它在经济思想方面的卓越见解,历来却不见评述,或者认为《史记·货殖列传》也是厌薄货殖的。明朝人陈仁锡就说:“一篇总是厌薄货殖以讥讽当世。”(见桐城先生点勘《史记·货殖列传》附后评语)我们知道,历代统治者大都厌薄货殖。孔子批评其学生子贡“赐不受命而货殖焉”。秦汉之际,把经商贬为“末”业,与农之为“本”相对称。汉高祖更用法律规定“市井之子不得仕”,“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史记·平准书》)。司马迁撰写《史记·货殖列传》却能超出时代偏见,给货殖以赞誉,这是难能可贵的。  相似文献   

13.
西周利簋铭文笺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陕西临潼新发现的利簋,是有关周武王伐商的一件重要铜器。武王以甲子朝灭商诛纣,见于《尚书·武成篇》及《史记·周本纪》。《武成篇》是孔安国所献的壁中书,是真古文,其可信实与二十八篇的今文《尚书》相等。其书虽亡于建武之际(公元25—57年),但《汉书·律历志》三引其文,其中尚有“甲子,咸刘(杀)商王纣”之说。司马迁作《史记·周本纪》也说:“甲子昧爽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这些记载虽属可信,但是它还是几千年来輾转传述的记录,其可信程度究竟如何,尚是问题。现在我们从新出土的利簋看到当时第一手的直接史料,为之再度证明,这样,就可以使我们相信《武成》和《周本纪》所载有关武王征商之事,都应属于信史范畴。利簋之可贵,就在于此。  相似文献   

14.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虽历三十春秋,但至今仍是最受信赖的一部教科书,然本书虽几经修订,而于传统训诂学所遗留下来的一些问题,仍有去取可议之处。今仅就教学偶识,略记于此,以求正于专家达者。1、“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里,少益嗜食,和于身也。”(《触龙说赵太后》)注:“自己却勉强散散步,乃这里当‘却’讲。”按:根据文意考察,“乃自强步”应为顺接因果复句,正因“不欲食”才“强步”,也因强步才“嗜食”。故“乃”当为“于是”义也。而“自”有“即”之义,可解为副词“就”(此义参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这一段是触龙为劝说太后而用自身情况设喻,以求太后保重身体,是不当以自身之勉强而去劝说别人也去勉强的。因此,这里的“强”字不应是勉为其难,即在没有能力或能力不  相似文献   

15.
说“蚩尤”     
说“蚩尤”田晓岫一、蚩尤是农部落的名称蚩尤见之正史,载于《史记·五帝本纪》黄帝纪。因其有与黄帝争战失败的经历而闻名。历代史家为之作注。首先想说清楚的问题是:蚩尤何许人也?裴马因撰《史记集解》引应劭曰:“蚩尤,古天子”;又转引《汉书音义》臣瓒引《孔子三...  相似文献   

16.
自《史记》问世以来,历代研究者都注意到这部巨著的一大特点,那就是它虽然是一部写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约三千年历史的通史,然而写汉高祖到汉武帝一百余年的历史,却用了全书一半以上的篇幅.班固在给司马迁作传时就指出:“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讫于天汉,其(指《史记》)言秦汉,详矣”;著名史评家刘知几也说:“然迁虽叙三千年事,其间详备者,唯汉兴七十余载而已.”近些年,不少学者对《史记》这一特点作了种种分析.有的认为这是司马迁“贯注了详近略远的原则”,“继承了详今略古的传统”;有的认为这是司马迁“继承其父遗志,遵照其父的教诲而立意必行的”;还有的据此认为“司马迁是一个‘厚今薄古’的历史学家”,具有“‘厚今薄古’的思想”甚至有的把司马迁作为“厚今薄古”的榜样来指责我国史学界.其文如下:  相似文献   

17.
少益稍益《战国策·赵策四》:“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嗜食,和於身也。”(触说赵太后)“少益”,少者稍也,无异议;于“益”字注家却颇有纷争,约有二说:①王力先生主编《古代汉语》上册第一分册注:“少,副词,稍稍;益,副词,更加。”(中华书局1962年版117页)《古代散文选》释作:“稍微更加喜欢吃点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上册48页)或译为:“渐渐地越来越想吃一点。”(上海教育出版社《文言散文的普通话翻译续编》)②释“益”为动词“增加,增进”。冯其庸等编《历代文选》注:“少增食  相似文献   

18.
命题烛之武凭三寸不烂之舌智退秦师,捍卫国家主权;触龙说赵太后,有胆有识,令人钦佩;孟子的“民本”思想、荀子的唯物主义……这些灿烂的古代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永不枯竭的精神泉源。你接触过的文言文(凡用文言或半白话写成的作品均属此范畴)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一篇?它给你哪一方面的启示与点化?试就此立意、拟题作文,选取自己擅长的文体,不少于800字。写作点拨1.可选用记叙手法,改写某一首古诗(词),如《静女的故事》、《孔雀东南飞》(片断)。要写具体、显生动。2.可采用记叙笔调,完成一篇故事新编。如《庄周做手术》、《范进买码》,让古人讲…  相似文献   

19.
《史记》《春秋》撰作异同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马迁曾多次说,《史记》是效孔子《春秋》而作,当壶遂把《史记》和《春秋》比论时,他却说:“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那么,《史记》和《春秋》的关系如何?二者有何异同?探究这些问题,对于弄清司马迁的史学思想和中国古代史学的演变,不会是毫无意义的。限于篇幅,本文仅对《史记》、《春秋》撰作的目的和方法略加比较。  相似文献   

20.
我们知道,现存的《史记》绝非司马迁《史记》的原貌。这个问题最先提出的人是东汉的卫宏。因为他在《汉书旧仪注》中说过,“太史公作《景纪》,极言其短及武帝过,武帝怒而削之。”《太史公自序》云:“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而现存的《史记》却比原书要多将近三万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