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文章以《南侨日报》为研究个案,分析《南侨日报》评论和介绍中国新文学所作的努力,力图在某种程度上“还原”该时期新加坡文学书写的“历史现场”和原貌,为海外华文文学史的撰写提供必要的历史细节和现场感。  相似文献   

2.
自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除创办有《新青年》、《响导》、《前锋》、《劳动周刊》、《工人周刊》、《先驱》、《中国青年》等刊物外,一九二五年“五卅运动”后,为适合革命形势的发展,中共中央还指派瞿秋白创办和主编《热血日报》。该报创刊于一九二五年六月四日,社址设在上海宝山路。报为十六开,每日四版。每日除有“社  相似文献   

3.
《新疆社科信息》2009,(5):11-11
乌鲁木齐“7·5”事件发生后,我院专家学者迅速行动起来,先后有40多名专家学者接受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国际广播电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新疆电视台、《新疆日报》以及《新加坡经济旱报》、香港《凤凰周刊》、土耳其国家电视台、土耳其阿纳多卢通讯社、《土耳其晨报》、德国广播协会驻上海记者站等多家国内外媒体的采访。  相似文献   

4.
实事求是的探索锐意创新的力作──评《珠江三角洲“经济奇迹”的理论思考》曾牧野,李新家我们仔细研读了林洪任主编、戈晓宇、顾作义任副主编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奇迹”的理论思考——开辟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新工业化道路》(以下简称《思考》)一书。这是作者完成国家“...  相似文献   

5.
杨樾小传     
《学术研究》2012,(3):1
杨樾,又名杨越,笔名方生、杨浩泉、于燕郊等,1918年4月15日出生于广东潮安。早年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在《反侵略》周刊发表短篇小说《太平洋之战》,抗战结束后,1945-1946年在汕头创办《建国日报》,任总编辑兼文艺副刊《国风》  相似文献   

6.
<正> 辛亥革命前夕,国内外反动势力对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舆论钳制十分专横。报纸因文字招祸,遭到查封禁售的,不胜枚举。上海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国内宣传革命的重要据点。作为中国同盟会在国内言论机关之一的《民呼日报》,自一九○九年五月创刊后,于同年八月为清政府强迫停刊。报馆主人于右任对此十分愤慨,认为清廷禁压“民呼”,乃剜去民之双目,“民不敢声,故仅吁耳”,是年九月复创《民吁日报》。时于氏被租界当局逐出,故由其友人朱葆康出面作发行人,范鸿仙光启为社长,谈善吾任主笔,继承《民呼日报》未竟事业。报馆仍设在上海望平街160号。戈公振之《中国报学史》曾记于氏“三民”报(即“民  相似文献   

7.
福建漳州著名书法家马光先生的《明清书联刻石》暨书法作品近日在上海市闸北公园首次公展,这批艺术品受到了上海书法界和书法爱好者的极大欢迎和高度评价.年届六旬的马光,名盖,号五峰山人.工诗文,擅书法,精英语.年轻时曾参加过抗美援朝,1956年任志愿军驻平壤代表组翻译.转入地方后,历任记者、编辑、曾主编《福建热作》杂志,其间曾教授过医学院《英语》全教程,编译《国外七十年代植物抗寒论文汇编》,1984年应聘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文艺出版社审订《英汉大辞典》.此后,即潜心研究历代书法楹联,著有《实用对联六本书法合璧》,在出版物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8.
编审:黄慕亚黄慕亚,江西南昌人。1930年10月出生,1952年参加工作,1956年毕业于中共江西省委党校。自后长期从事期刊编辑工作,相继主持《促进》杂志、《江西通讯》的编辑工作。1980年调入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先后任《江西社会科学》副主编、主编,《...  相似文献   

9.
<正> 《新莱茵报》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8年6月在德国西部的科伧创办的一份大型政治日报。它是对《莱茵报》(马克思曾于1842年10月至1843年3月任该报主编)的继承,这从马克思和恩格斯为报纸的命名就可看出。但它却比《莱茵报》有了重大的发展,并且起了质的变化。如果说《莱茵报》还属于进步的资产阶级民主报刊的话,那么《新  相似文献   

10.
本刊1988年第三期发表了韩永贤著《对河图洛书的探究》一文,对河图洛书的缘起和内容,提出了新的见解。新华社在今年1月24日,播发了题为《韩永贤初揭“河图”“洛书”千古谜》的国内新闻稿和题为《中国一学者初揭“河图”“洛书”千古谜》的对外新闻稿,介绍了这一成果。据初步了解,前者已为人民日报、羊城晚报(附有插图)、陕西日报、天津日报、吉林日报、长江日报全文刊登,同时在光明日报、文汇报、解放日报、南方日报、江西日报、河南日报、新强日报、内蒙古日报摘登。对外稿除在《人民日报·海外版》登载外,多家港报亦刊用(据《瞭望》周刊编辑告,在八家港报上刊出)。  相似文献   

11.
瞿秋白的新闻道路和新闻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瞿秋白,(1899-1935),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杰出的党报事业先驱,卓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宣传家,著名的文学家。又名雷,号雄魄,江苏常州人。1899年1月29日,瞿秋白诞生在常州东门外青果巷八桂堂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世家。1922年2月,溜秋白在莫斯科经张太雷介绍参加中国共产党。在其无产阶级革命的光辉生涯中,先后编辑、主编、领导过《新社会人《人道》、《向导》、《新青年》、《前锋》、《热血日报》、《布尔塞维克》、《红旗日报》、《实话》、《红色中华》等十余种革命报刊,是中共中央第一批机关报刊的创始人之一.…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一生与报刊结下了不解之缘。求学时期,以研读报刊为起点。步入社会后,他便由研读、评介、剪辑报刊到创办、主编报刊。早期先后担任了《湘江评论》、《新湖南》、《政治周报》、《湖南通俗报》等的主编或编辑工作。他把自己的编辑活动与革命活动紧密相联,把报刊当作宣传新思想、唤起民众觉悟的工具。建党以后,毛泽东更重视报刊的宣传舆论作用,认为报刊是宣传党的政策的“喉舌”,领导创办了《政治周报》、《新时代》月刊、《八路军军政杂志》、《共产党人》、《中国工人》、《解放日报》等报刊,并写下发刊词。这些报刊,在各自的…  相似文献   

13.
邹韬奋是我国著名新闻记者,报刊编辑、政论家、出版家、伟大的爱国者。他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寻求真理、寻求光明的杰出代表之一。他把毕生精力献给了新闻出版事业,在中国新闻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1926年开始,先后主编过《生活周刊》、《新生》、《大众生活》、《永生》、《生活日报》、《生活日报周刊》和《生活星期刊》、《抗战》、《抵抗》、《全民抗战》等十余种报刊。《韬奋新闻工作文集》收录了他在黑暗年代,在白色恐怖的笼罩下,撰写的有关新闻工作的文章,透过这些文章,我们会清晰地看出他的新闻思想发展的轨迹。服务与创新,…  相似文献   

14.
一本36万字的《上海年鉴提要》今年1月由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编印,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发行,大32开,定价30元。《上海年鉴提要》由沙似鹏任该书编辑委员会主任,姚金祥任主编。 《上海年鉴提要》全书分五个部分:第一部  相似文献   

15.
翟秋白是我党早期的著名活动家和领导人之一,也是我党重要的理论家和宣传家。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就参加创办或主编过《新社会》、《人道》、《新青年》、《前锋》、《向导》、《热血日报》、《布尔塞维克》、《共产》、《红色中华》等重要报刊。1920年秋至1922年底,他受聘为北京《晨报》驻俄特派记者,回国以后,又长期负责中央宣传工作。在领导报刊工作和具体的编辑业务中,霍秋白积累了丰富的报刊活动经验,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报刊思想体系。鉴于学界对溜秋白的报刊理论疏于整理,故本文在梳理霍秋白有关论述的基础上,对其报刊编辑思想作…  相似文献   

16.
《循环日报》之编辑与发行考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有各类新闻史著对有关《循环日报》编辑与发行情况的记述多有疏漏。经笔者考证,《循环日报》编辑人员主要由"主笔"(分"正主笔"和一般主笔)、"总司理"和"译员"等三部分人员组成。《循环日报》自创刊日起,除在香港及附近地区出版日刊版的"日报"外,还一度在海外华人聚居地区发行日报的周刊缩编本。《循环日报》发行地区主要分布于香港及周边地区,同时中国内陆各主要通商口岸及日本、澳大利亚、东南亚、南北美洲等华人聚居地区也有数量不等的发售。创刊初期的《循环日报》发行量不超过800份。1879年后,发行量增加到1100份左右,最多时达到2500份。为了扩大发行,《循环日报》在创办初期还采取免费赠送、广告招徕、刊登广告优惠、面向社会积极征稿等诸多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循环日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蓝星诗社成立于1954年,发起人为覃子豪、钟鼎文、余光中、夏菁、邓禹平等。开始在《公论报》上辟“蓝星”诗周刊,主编覃子豪;后又创办《蓝星》诗刊、《蓝星》诗页,相继由覃子豪、余光中、罗门等任主编;目前出版的《蓝星》季刊,为1984年创办,向明主编。总之自50年代至80年代,《蓝星》虽变动甚多,但一直以其稳健的民族抒情风格,在台湾诗坛发生重要的影响。余光中说:“我们要组织的,本质上便是一个不讲组织的诗社。基于这个认识,我们也  相似文献   

18.
吴永平 《江汉论坛》2007,7(11):132-134
胡风主编的《七月》周刊与茅盾主编的《呐喊》周刊都创刊于1937年淞沪抗战爆发后的上海,同为当年较有影响的救亡文艺刊物.胡风对《七月》周刊的评价甚高,认为它"抵制了所谓标语口号的教条公式主义的浮嚣文风",作为参照系的当然是早于其面世的《呐喊》周刊.本文从几个角度对这两个姊妹刊物进行比较,并试图对她们的异同处作出初步的评价.  相似文献   

19.
周钢鸣同志于1909年出生在我国南方边远山区广西罗城县.青少年时生活在一个封闭落后的山村里,很少呼吸到新的文化气息.年青的周钢鸣于闭塞的山区生活,渴望了解山外的世界,在时代风云召唤下,15岁便投身革命,参加北伐战争.后来到了上海,于1933年2月加入左翼作家联盟,两年后便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从此,他在党的领导下,积极从事革命文艺运动.抗日战争爆发后,他随《救亡日报》社于1938年10月,迁来桂林.曾先后任《救亡日报》记者兼采访主任、广西地方建设干部学校指导员以及我地下党外省支部书记、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桂林分会理事、《人间世》杂志主编.他无论担任什么职务,都始终紧握手中的笔,以笔作刀枪,参加抗日救亡运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他都是在桂林度过的,期间只在皖南事变后短期离开过.他除撰写新闻报道、文艺作品之外,还结合当时的文艺运动写下大量的文艺理论(含文艺评论),当时曾结集出版过《论文艺创作》一书.他的这些文艺论著大多数写在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前,与《讲话》的  相似文献   

20.
本人大学毕业后在学术上接触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筹备和参加1962年纪念王船山逝世270周年学术讨论会:会前写论文、赴济南接专家、开会时任小组讨论学术秘书、会后整理专家学者讲学稿。文化革命后,我参与了船山学社的重建并且一直担任副社长、社长,参与了1982年以来一系列王船山学术研讨会的筹备和组织工作;1984年至1989年担任《船山学报》主编,学报停刊后我曾力促其恢复,在《船山学刊》创刊后,又先后担任副主编、执行编委、编委会副主任等,长期为刊物进行编辑、审稿工作;在《船山全书》编辑过程中,我曾参与收集船山手稿、马宗霍校勘记,与中华书局联系船山著作校勘稿的转让,对全书的编辑工作起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