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现代各国刑事立法的现状来看,持有型行为的犯罪化已成为一种新的立法趋势。持有型犯罪的规定是对公民自由权利的剥夺,因此探寻持有型行为犯罪化的正当依据并对其犯罪化予以限制就成为必要。损害原则是自由主义刑法观下犯罪化的正当性原则,虽然其含义由造成实际损害发展至预防损害发生,有一定的扩张,但这并不妨碍其对持有型行为的犯罪化从客观行为和主观罪过两方面予以限制。  相似文献   

2.
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刑法作为法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市场经济的保护尤为重要。评判经济活动是否触犯刑法,应行为是否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解放发展生产力为标准。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主要体现在对反映市场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的市场经济法律的漠视和不遵守上。为此必须建立以法律秩序为主要保障的新经济刑法体系。用刑法约束政府违法行为,约束破坏市场经济运行的行为。在对破坏市场经济行为的刑事处罚上,应重视罚金、没收财产及资格列的运用,还应重视法人犯罪的认定和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3.
刑法保护知识产权的正当性,从外在现实需要而言,既是全球化的视野下知识产权刑法保护的法律趋同化的要求,也是国际法视野下条约必须信守原则的国际义务的要求.从内在理论基础而言,财产法视野下知识产权的权利脆弱性和易受侵犯性,以及经济学视野下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低风险性和高收益性决定了知识产权对刑法保护的强烈需求;同时,刑事政策视野下道德和"第一次法"保护知识产权的无效性,决定了"第二次法"--作为保障法的刑法的合理介入.  相似文献   

4.
人权是公民最基本的权利,我国在不断完善现代司法制度,建立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同时不断地健全刑法对人权的法制保障.本文就人权具体体现在我国刑法中的刑法的创制过程与人权保障、刑法的基本原则与人权、刑法中刑事责任年龄与人权三个方面作一探析.  相似文献   

5.
从知识产权制度产生之初的朴素且模糊的权利认识,到近代劳动价值理论关于知识产权的正当性,以及法律经济学等理论关于用知识产权制度保护财产权的必要性和正当性的历史轨迹,我们可以发现知识产权的私权属性。知识产权犯罪所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即权利人的知识产权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根据现行刑法中知识产权犯罪在分则中位置,其主要客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但是一种属于私权的财产权的侵犯,又怎能将市场经济秩序当作其犯罪的主要客体?所以,笔者建议采取目前大多数国家所采用的散在型立法模式,在相应的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中设置具有独立罪名和法定刑的刑法规范,在知识产权犯罪立法上予以改进:细化定罪标准;完善罪名体系;多样化刑罚种类。  相似文献   

6.
作为私力救济的一种方式,自助行为是拓宽权利救济途径、有效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在我国目前的社会条件下,建立民事自助行为制度具有现实合理性,对节约司法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在《民法典》总则中对自助行为作出一般性规定,并在“侵权责任”的抗辩事由中对实施自助行为的条件、方式及限度作出具体规定,将有助于合理构建我国的民事自助行为制度。  相似文献   

7.
民事自助行为是私力救济的重要手段,对其性质有进攻说、权利保全说和公力救济例外说三种不同观点,其中公力救济例外说赋予私力救济相对独立的正当性基础。民事自助行为的构成有三要件、四要件和五要件等不同学说。四要件说更能实现保护当事人权益和维护社会稳定的目的,但其具体实施中的问题亟待解决。对民事自助行为之目的要件、对象要件、情势要件、限度要件进行具体分析,以使其在司法实践中得到更妥当的运用。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盗窃、贬损骨灰行为呈现多发趋势。对逝者身后利益进行保护,符合世界多数国家的做法。鉴于其他部门法保护的乏力,有必要动用刑法对盗窃、贬损骨灰行为进行惩处。为严厉打击和有效遏制盗窃和贬损骨灰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02条将盗窃、侮辱、故意毁坏骨灰的行为规定为犯罪,并规定对犯罪主体处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的刑罚后果。这符合我国现实需要和法律公平原则,具备刑法正当性基础。从盗窃、贬损骨灰行为入罪的原因、对现有刑法罪名的影响、罪状的认定等方面展开论述,盗窃、贬损骨灰入罪要服务于刑法的目的,实现刑法保障人权与处罚犯罪的统一,以更好地贯彻罪刑法定原则与罪刑相适应的原则。  相似文献   

9.
论自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自助行为的定义、适用条件、适用形式、限制条件、法律后果的分析及与自助相似行为的对比,力图揭示自助行为的社会意义和特征;认为,确立自助制度是完善我国民事法律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1999年,美国《统一计算机信息交易法》确立了计算机信息交易中的电子自助法律制度,并对其实施要件及限制作了详细规定。电子自助法律制度对平衡计算机软件许可中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有重大意义。作为一种新型的自助行为,就救济成本和救济效率而言,电子自助具有公力救济所没有的优势。我国应从权利内容、实施限制、实施程序等方面来构建我国的电子自助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1.
正当性具有多维视角,以人的尊严为标准的正当性才是绝对的正当性。我国农民宪法权利在制度和实践层面都没受到平等保护,其根源于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国家行为的指引和评价采取的是相对正当性观念。新的历史时期,平等保护农民宪法权利应在人的尊严视域下,以诠释学的方式解读宪法文本,通过宪法实施消除具体制度设计中的不平等因素,保证制度正当性;在实践中则以确保农民的主体地位,实施以权利为基础的发展范式和加强国家对农民权利的保障等方式实现实践正当性。  相似文献   

12.
少数民族权利法律保护的正当性是少数民族权利法律保护的理论问题之一,从平等与特殊保护、发展权及文化多样性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为少数民族权利法律保护的正当性作出解释,以期更好地保护少数民族权利.  相似文献   

13.
地下钱庄并非规范的法律概念,我国对地下钱庄法律价值的判断是基于其组织的非正规性而非其行为的违法性,对地下钱庄行为更多地是借助刑法规制和执法严惩而非制度规范和监管指引。以刑法与经济法互动为视角,对地下钱庄所从事的三类主要业务进行具体分析,对相关法律法规予以细致梳理和客观评价,并结合我国金融生态环境和地下钱庄行为特点提出相应的立法建议和防控对策。提出在治理地下钱庄的过程中应当做到经济法规制在前、刑法惩治在后,监管在前、执法在后,宽严相济、疏堵结合。  相似文献   

14.
权力与权利需要法律规范来授予。法律规范虽然也要规定义务与责任,但法律规范的基本功能并不在此,法律规范的基本功能在于授予权力与权利。无论是授予权力还是授予权利,都存在着多种方式。法律规范之外的权利具有正当性,但难以得到法律规范的保障;法律规范之外的权力一般不具有正当性,有待于法律规范加以规制。  相似文献   

15.
民事权利的保护方法一是公力救济,二是私力救济。对于私力救济,我国现行《民法通则》只规定了自卫行为,而缺少关于实际生活当中已经存在的自助行为的法律规定,与发达国家民法典相比,出现了权利保护的真空。为此,有必要探析自助行为的制度渊源及其必要性、要件及其法律效果、相关法律冲突等,以兹为《中国民法典》的立法借鉴。  相似文献   

16.
电话营销的内涵及其法律规制的正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介绍电话营销的起源入手,探讨电话营销的内涵,进而分析电话营销法律规制的正当性基础。为了防止营销者随意拨打消费者的电话,保障电话用户选择接听电话的自由权利,国家应当从法律上加强对电话营销行为的管制。保护公共利益和电话用户的隐私权以及防止电话营销者转嫁经营成本等,构成了电话营销法律规制的正当性基础。  相似文献   

17.
正当业务行为形式上符合犯罪构成的特征,其正当性的根据在于它是一种具有机能作用的社会相当行为,且保护和促进的法益要大于所侵害的法益。正当业务行为具有人权、正义和自由的价值,我国刑法有必要予以法规化。  相似文献   

18.
论自救行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了自救行为的法律本质,概括了自救行为的构成要件.自救行为是一种从行为人既有的权利中派生出来的维权行为,属于权利的私力救济,是对公力救济的必要补充,能够实现刑法的公正与效益的统一.目前,韩国等一些国家已在立法上认可了自救行为的适法性.在有不法侵害存在而又无法得到司法机关及时救助的紧急情况下,为了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可以采取具有社会相当性的方法,实施自救行为.在前提条件、限度条件、保护的权利和法律属性等方面,自救行为与正当防卫具有严格界限.  相似文献   

19.
法律解释是对法律规则的应有含义进行解读,其目的是为了正确地理解和适用法律。实质解释作为一种刑法解释方法,是一种追寻立法原意的、具有正当性的解释方法。实质解释以法益保护的正当性为依据,其不仅仅从刑法条文的文字进行解释,而且以条文背后的法律精神为依据进行解释,从而确定刑法规制的合理范围。通过对实质解释概念、存在的必要性等问题的研究,可知实质解释是进行刑法解释必不可少的一种方法,它是一种能动的、合理的刑法解释方法。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法制国家——这首先是指法律在社会生活所有领域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这是法制国家的必然标志。但哪种法律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呢?须知,从法律内容看有进步的和落后的,合乎逻辑的和矛盾的,公正的和不公正的之分。法律至上是重要的,但毕竟是法制国家外在的、表面上的东西。法制国家内在的、内容丰富的特性是这个法律的性质,本质。在真正的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法律应当符合权利。权利和法律的相互关系在法学界对权利和法律相互关系以及对权利本质的理解有两种态度。一部分学者将权利和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