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隐喻文化学学科建设的意义及其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的跨文化研究是当代隐喻学最具有价值和前景意义的研究领域,因此有必要在隐喻学的学科地位业已确立的基础上,提出建立隐喻文化学的问题.隐喻文化学的建立不仅有当代隐喻学的雄厚的理论基础,而且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的和现实的可资利用、整合的研究资源.隐喻文化学的建立,不仅可以为考察研究人类的不同文化形态提供一种更具本源性的理论视角和一扇更为宽阔的理论窗口,而且有助于理解人类文化的整体性、系统性;同时,众多文化研究领域遇到的瓶颈问题,借助隐喻学的理论视角才有可能得以最终解释.  相似文献   

2.
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认知方式。语言哲学视阈的隐喻研究与文学领域的隐喻研究有着不同的侧重点。本文试图结合语言哲学领域及文学领域关于隐喻研究的共性,以张爱玲的作品为基础,对隐喻的多重功效进行具体分析。通感的融入、意象的提炼及跨领域映射是张爱玲作品中隐喻的重要特征。其文中出现的隐喻符合现代隐喻观对隐喻的界定,即:隐喻能创造新意义,表达新思想,从而提升表达的审美价值,使之具备一种诗性智慧。  相似文献   

3.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隐喻使我们正确的认识抽象概念,将旧知识扩展到新的领域去,对于思维扩展,语言习得,甚至人际交际能力的提高都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从认知的角度来看,通感隐喻不仅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而且是一种认识现象。在此,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味觉通感隐喻展开分析研究,以探寻这一现象背后的认知理据和奥妙。  相似文献   

4.
隐喻在语言中是广泛存在的,长期从事隐喻研究的语言工作者和心理学者已逐渐深知人类的认知活动和社会活动都无法脱离隐喻。语法隐喻理论是隐喻研究中十分重要的理论,是隐喻研究中的一个突破性进展,而且它从根本上扩展了隐喻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5.
隐喻在日常语言中到处存在,是构筑概念系统的必需手段.本文以修辞格隐喻为切入点,探讨并区分了从修辞学领域研究的"隐喻"以及从认知学领域研究的"概念隐喻"这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并对莱考夫和约翰逊提出的概念隐喻的特征、类别及映射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6.
隐喻历来被看作是语言中的一种修辞格。而莱考夫和约翰逊认为,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组织概念系统不可缺少的认知工具。他们创立了“映射理论”,并提出了“概念隐喻”。另外,韩礼德从语言元功能的视角研究隐喻,并提出了“语法隐喻”。语法隐喻主要存在于体现概念元功能的及物性系统中以及体现人际元功能的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中。从多个维度探讨隐喻有助于深化对隐喻功能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每一种新的语言理论的出现都会伴随对其理论的应用,概念隐喻理论也是如此。概念隐喻理论符合人的认知特性,以已知认识未知,寓抽象于具体。鉴于目前大学英语词汇教学费时、低效的局面,将概念隐喻理论运用到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不失为一种新的尝试。实证研究表明:将概念隐喻理论引入词汇教学能够在某些方面比传统的词汇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它能够弥补传统词汇教学的不足,从而从某种程度上改进大学英语词汇教学。  相似文献   

8.
孙南南 《理论界》2006,(11):187-188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现象,更是一种语用现象和认知现象。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为隐喻的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隐喻的认知机制和隐喻能力对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认知作用。隐喻能力应该和语言能力、交际能力处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有鉴于此,本文尝试提出了在教学实践中提高隐喻能力的几点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西隐喻文化及文学翻译的隐喻存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可 《江西社会科学》2006,(10):183-186
沉浸在问题与思考中,我们往往会发现许多问题在传统的研究领域内已找不到答案,而这即是隐喻由一个单纯的修辞手段蓬勃发展成为一门热门学科的前提和原因。本文概述了二千多年来中西方隐喻文化研究的历史、现状的进程;20世纪70年代后期西方隐喻研究日趋白热化的代表人物、作品和观点以及90年代首次亮出“隐喻学”旗号的中方代表人物、作品和观点。对西方语言哲学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的作品及观点亦进行了借鉴,将隐喻理论引入到文学翻译实践理论中,并提出了非传统的文学文本翻译实践的思维方式与观点。  相似文献   

10.
隐喻与计算机英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宁 《云梦学刊》2003,24(6):117-118
隐喻对计算机英语有多方面的影响。隐喻作为一种思维方式、认知方式,已经广泛地被应用于计算机领域中,并且创造了许多新的词汇,大大丰富了计算机语言。  相似文献   

11.
立法助理制度是一项协助立法机关进行立法工作的一项立法制度,通过国外的立法实践看,它作为一种体现现代法治国家在民主基础之上追求公正的新立法制度,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我国地方立法中,“要提高立法的质量”,就必须尽快建立此制度,使立法助理能够为人大代表和地方立法机关充分行使立法权提供服务,以保证地方立法既能克服非立法机关起草法案中的本位主义倾向,解决法案起草中的专业性、技术性问题,也能为法学家提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舞台,使新时期立法观念在地方立法中得到体现。同时,为了保证立法助理作用的充分发挥,还应根据地方立法的实际,以立法的形式明确规定立法助理人员的职责、配备管理方式、待遇等等。  相似文献   

12.
李太莲 《晋阳学刊》2008,(2):118-121
从实际出发是研究立法学的基本方法之一。从实际出发是建立社会良性秩序的内在需要,是立法的基本出发点和着力点,也是立法的归属。实施立法的必要条件和现实条件取决于人们共同理念和利益的需要。立法可发挥作用的程度,在于立法者发现和满足这种共同理念和利益程度以及其要求法律变化的程度。立法者只有从实际出发,不断提升立法水平,才能完成立法的使命。  相似文献   

13.
立法是建设法治社会的逻辑起点,法律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法治建设的水平和成效。立法辩论制度作为立法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符合"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立法原则。律师参与立法辩论,有其职业特殊优势。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地方立法辩论制度,对于进一步完善我国地方立法程序,探索地方立法途径,特别是对于提高地方立法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我国立法成本的界定与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受传统法律观念以及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立法活动中存在“宜粗不宜细”、“成就一个,制定一个”、“按身份立法”等误区。立法成本是立法权的国家权关中经授权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的职权范围,通过法定程序,制定、补充,和废止法律所支出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全部费用。应以立法预测成本为基础,对立法成本投入过程中的一切受控系统进行严格的审查,调控,以保证立法成本最小化,立法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5.
回顾了《民办教育促进法》颁布以来民办教育的发展形势,分析了民办教育地方立法的重要性,就民办教育地方立法的若干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淡化是一种严重侵害驰名商标权利人利益的侵权行为,我国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制度在商标淡化行为的概念界定、商标淡化行为的表现形式、认定标准、法律后果的承担等方面还存在立法上的空白。基于对商标权人利益的保护,应当从以下两方面完善驰名商标反淡化立法:将驰名商标淡化理论纳入《商标法》,明确驰名商标淡化的法律性质;明确驰名商标淡化行为人的民事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7.
民族立法听证制度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我国民族立法领域中尚未建立听证制度,建立民族立法听证制度可以提高民族立法的质量,促进民族立法工作的规范化、民主化和科学化,同时可以增强各族群众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充分保障各族群众的合法权益和政治上的平等地位。  相似文献   

18.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我国政府为农民设计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其社会保障属性内在地要求通过立法来强制实施。其立法必须解决三个基本问题,即立法依据、部门法归属、立法体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已经运行了七年,形成了新型的社会医疗保险关系,具有了立法的道义和社会实践依据,应纳入到社会保险立法范畴中去,并形成一个粗细结合、不同效力层次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组合的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9.
英国、美国、日本等国作为最早的工业化国家,大气环境经历了"污染—治理"全过程。这些国家制定行之有效的法律与相关制度,同时注重立法理念的更新和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发挥市场的作用,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我国目前治理大气污染可以借鉴这些国家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20.
听证是公众参与立法的形式之一,对于提高立法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许多地方建立了立法听证制度,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立法听证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延边州立法时只是采用公开法律草案征求意见、举行座谈会和专家论证会的公众参与形式。通过对延边州立法听证制度的建立和程序设计进行探索,提出一些制度上的设想,希望能够为延边州立法公众参与制度的发展提供一点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