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因素,已成为紧缺性资源,缺水问题成为我国乃至世界性问题。山西是中国严重缺水的省份之一。从考察山西省的缺水现状出发,通过分析其原因,法律的层面提出了应贯彻执行节约用水、水价交易、水环境影响评价和实施兴水战略,以期缓解山西的缺水危机。  相似文献   

2.
佚名 《社区》2011,(8):35-35
人在德国,处处感受到节约用水的氛围。德国朋友常说的一句话是:“因为水是生命之源,所以一定要节约使用。”对此,我只觉得惊奇,并没太往心里去。但有件事,却让我彻底改变了先前的散漫想法,而对“抠门儿”的德国人肃然起敬。  相似文献   

3.
夏爱华 《社区》2010,(33):56-56
人在德国,处处感受到节约用水的氛围。德国朋友常说的一句话是:"在德国,水源确实很多,那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节省着用的缘故。所以,到了德国,你也一定要学会节约用水。"对此,我只觉得惊奇,并没太往心里去。但有件事,却彻底改变了我先前的想法,而对“抠门儿”的德国人肃然起敬。  相似文献   

4.
"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多次提及"自信"问题:一是德国人对德国现存专制制度的自信,二是黑格尔对自己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的自信,三是资产阶级对自己所从事的政治解放道路的自信。马克思正是通过对这三个"自信"的批判,以"高卢雄鸡的高鸣"这一借喻向世界昭示了对无产阶级所从事的人类解放道路、理论以及制度的自信。而在对无产阶级人类解放道路、理论以及制度自信中,又蕴含着人类解放的共同体伦理精神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5.
水不仅是人类社会重要的生活、生产资源,也是重要的审美资源。在文学领域,描写"水"的内容极为丰富。"水"成为具有感染力的文学形象,经过历代延续,已积淀为频繁出现于作家笔下的"传统形象"。中国文学典籍中对水的描写,可以分为实用意义的水形象、审美意义的水形象两大类,后一类又可进一步分为环境形象、本体形象、比喻形象。这些水形象的丰富内涵成为中华水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6.
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总部设在华盛顿的“世界资源研究所”警告:“地球上可供生活、农业和工业之用的水资源正在走向极限”。 早在1972年,联合国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和1972年召开的“水”大会指出“水不久将成为一项严重的社会危机,石油危机之后的下一个危机便是水危机。” 1991年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在爱尔兰组织召开的“世界环境与水资源保护会议“发表报告指出,“节约用水和净  相似文献   

7.
控制自然、改造自然致使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片面强调当代人的眼前利益是人类欲望无限膨胀的后果,人类发展因此陷入困境。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在长期的发展经验中的理性选择,人类选择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和模式是基于发展中面临的"不可持续发展的困境"所决定的。资源、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两个重要内容,只有珍惜资源、保护环境,才能真正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新少年》2013,(Z2):12-13
多多熊:水孕育着生命,滋润着世间万物,是地球生物最重要的生存资源。我国是缺水严重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世界排第110位。面对严峻的缺水形势,我国最严格的用水管理制度已经启动。本期的"多多熊‘十八大’热词解读"我们选择"用水总量管理"一词,讨论节约水的问题。李辰欣:地球虽然是个蓝色星球,但96.7%的水集中在海洋里,淡水资源储量只占3.3%。而这3.3%里的85%又集中在冰川中,难以利用。能被人类开发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河流径流和地下淡水。  相似文献   

9.
我国人口众多,需水量大,在淡水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节约用水、科学用水成为至关重要的理念。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根本出路,应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以法律经济学的视角分析和制定制度并构建节水机制,进而达到全社会形成节水理念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水是地球生命的起源之处,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与之有密切的联系。水是所有生物生存所依赖的重要资源,人类很早就对水产生了认识,中国古代的五行说,更是把水排在了五行之首。在《周易》中,水就是其中的重要意象之一;通过"坎"、"困"、"涣"三卦为代表阐释《周易》的水文化。  相似文献   

11.
<正>在当今世界的竞争中,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日前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强调"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并提出了明确目标,作出了重要部署。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主要依靠自然界提供条件,自然界成为人类童年时期离不开的"拐杖"。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开发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这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另一方面也使得生态问题日益凸显。自然资源和自然空间是有限的,无节制地向自然界要红利,必然会被自然界所报复,也必然会带来发展的困境。为此,我们需要转变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12.
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研究西北四省、自治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1986-2012年的虚拟水资源丰度。研究发现,西北四省农业生产的水资源禀赋水平很高,相比较西北四省的经济发展水平,验证了西北四省农业虚拟水"资源诅咒"效应的存在,进而得出农业虚拟水资源丰度在我国现阶段确实存在"资源诅咒"效应,同时农业虚拟水"资源诅咒"效应也为国家及地区制定更好的政策,促进西北地区农业虚拟水贸易的发展、保障西北粮食安全、促进西北地区经济增长等提供了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水资源危机与水工业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日益加剧的淡水资源短缺与地下水的大肆开发,水资源的严重污染,正在成为全球经济发展与人类生存面临的严重威胁;同时也导致了以水的环境治理和开发新淡水资源的水工业得到了发展,并使水业正在成为"21世纪最好的投资领域".  相似文献   

14.
水观念是传统水文化的重要内容,在我国几千年的水文化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诸如水润万物、水清洁、水崇拜、水为财、水含德等传统的水观念,这些传统水观念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用水行为。建设节水型社会,除了开发节水技术、建立节水方面的法律法规之外,还需要教育引导广大群众改变水观念,养成自觉节约用水的习惯。  相似文献   

15.
人类在地球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地球的生态环境及其资源,国家的建立就是为了保护人类不同群体尽可能公正地享受这些资源。如今当地球上充满人类建立的国家且国与国之间以边疆为界的冲突普遍存在之时,那么边疆危机的本质就是越来越多的地球人口与越来越少的地球资源之间的矛盾。因此,人类必须反思自己的行为,从而使人类不因生态资源彻底耗尽导致不能在地球上生存与发展。改善路径包括三个方面: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规律;克服人类文化创造中的缺陷;公正、公平分配和节俭使用生态资源。  相似文献   

16.
对循环经济内涵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它是人类社会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作为生态系统子系统的人类社会,其发展必须建立在可持续的资源供给基础上,并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作为人类活动中心的社会经济系统,需要遵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循环型的物质代谢模式,而不是"资源—产品—废物"的单向代谢模式。这就是循环经济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人类发展奇迹比中国经济增长奇迹更为令人惊叹。1950年至2015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经历了"极贫时代""先富时代"和"共富时代"三个发展阶段,人类发展水平先后登上了三个大台阶,是这段时期世界人类发展指数HDI增长最快的国家,实现了从"极低人类发展水平"到"高人类发展水平"的质变,将在2021年左右步入世界极高人类发展组。中国人类发展奇迹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四大优势,即大国优势、后发优势、道路优势和制度优势。中国是世界人类发展的最大贡献者,中国经验值得发展中国家学习和借鉴,将引领实现几十亿人口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李元卿 《社区》2004,(4):30-30
德国是个水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但是富裕的德国人在对待水的态度上,却显得那么“抠门”。如果你是个初到德国的外国游客或者留学生,好像任何一个德国人都会给你上一堂珍惜水资源的课。许多外国人认识德国都是从认识水开始的。几年前,一位中国的博士到德国汉诺威留学,刚开始住在  相似文献   

19.
"灋",从"水",含有公平、正直之义的内涵。上古洪水的传说以及治理洪水的相关文献资料记载说明,洪水是直接导致古代中国国家、权力和法律的产生的原因。在治水害兴水利的斗争中,先民们衍生出对某种超自然神力的崇拜。"法"字中的"水"则折射出远古神判的色彩。在早期人类大河文明发祥地的法律文化中也具有水因素这一特性,说明法律的起源和人类文明的发轫方式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20.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无疑是一部人与自然交互作用的历史,人类采取如何的发展方式的前提是取决于对社会发展认识和形成发展观。人类发展无极限论者认为由于人口的增长将促进科技发明的产生,从而解决人类所面临的资源、环境、生态等各方面的问题;而人类发展有极限论者认为人口增长不必然导致科技进步,而且科技进步也不能解决人类所面临的一切问题。通过辩证分析,我们认为人类是存在发展的极限的,面对这种极限,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必须的选择。可持续发展是对传统发展方式的超越,具体来说它是对传统发展方式的"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经济增长主义"和"客体物本主义"的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