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于自建的旅游英语源语语料库和汉语英译语料库,文章采用定量、定性的方法来比较两类旅游英语的文体特征。研究表明:与汉语英译语料库相比,源语语料库具有词汇密度高、常用实义动词词频率增加、人称代词尤其是第二人称代词显著多用等特点,同时信息功能和指示功能占主要篇幅。汉语旅游资料翻译应以英语源语语料库为标杆,不断接近其语言使用规范,最终实现旅游推介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照应性是语言语篇衔接与连贯的重要手段,英汉语言的不同特点,说明英汉语篇照应具有差异。本文将从人称照应、指示照应和比较照应三个方面对英汉的照应手段进行对比分析,以揭示其差异。  相似文献   

3.
分析英汉古典诗歌中人称指示词的差异,指出汉语诗歌中人称指示词常常被省略、隐匿或淡化,而在英语诗歌中则相对彰显;从英汉语言差异、英汉诗歌美学差异、中西文化中个体地位的差异三方面入手,探讨造成两者之间迥然不同的显隐模式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汉诗英译中的人称可译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诗歌中人称代词的可译性是可译性问题的一个方面。不可译论者认为汉诗英译时增补人称代词会导致人称判断问题 ,从而破坏源语诗歌“天人合一”的境界。但是 ,从人称代词所指、作者意图、含义判断等几个不同的方面来看 ,汉语诗歌人称代词的隐藏并不构成翻译上的“人称判断”难题 ,也不一定是“天人合一”体现。汉诗英译过程中人称代词在不同文化之间的转换不仅是可行的 ,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叠词是汉语的一种修辞格,能带来特殊的语言表达效果。叠词形式多样、功能不一,在传达情感、强调意义和创造意境等方面颇具功效,其使用可促进语言形式和内容达到艺术统一。在结构工整严谨、对字词精炼传神、美学效果要求较高的汉语古诗词中,叠词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聚焦汉语古诗词中叠词的常见类型、特殊功能,关注其英译的策略原则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诗中人称指示词很少出现,而在英诗中却比比皆是。英译古诗时,译者势必要在译入语中加译出人称指示词来。本文试从人称指示词的添加问题出发,对人称指示词在再现诗的主旨、情趣、重组译文的句式以及隐替专有名词等四个方面所起到的作用进行研究,阐明人称指示词在古诗英译中的妙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精髓。然而,因为中西方文化背景以及汉语与英语在发音、结构、用词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如何英译古诗一直是一个难题。在总结古诗英译的重要性及其难点的基础上,从鉴赏的角度出发,总结归纳了一些古诗词英译的基本方法,并进一步结合唐代诗歌及其名家译文加以分析说明。  相似文献   

8.
英汉语篇存在人称照应依赖性以及方式、方法上的差异。在英汉翻译过程可采用省略或补充,并根据英汉语在人称照应上的差异进行灵活转换。  相似文献   

9.
英汉语序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序是句子结构成分的线性排列规则。英汉语序的对比研究对两种语言的表达具有重要意义,比较英汉语序变化的差异,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双语的等值转换。文章比较了英汉语序的差异,并指出英汉语序的本质差异主要是规则模仿性与事理临摹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指示语是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反映了话语和语境之间的差异.由于汉、英两种语言在指示语运用上存在着差异,为使译入语读者易于理解,翻译中有时要进行指示语转换.本文结合汉、英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异对比讨论汉译英中指示语的翻译.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红豆词》的两个译本为研究对象,拟探讨在接受美学理论指导下的汉语古诗词英译问题。指出译者应该充分考虑到汉语古诗词意象当中的丰富文化内涵,因而在翻译时必须以译语读者为中心,采取有效的翻译策略,以满足读者的期待视野和审美需求。  相似文献   

12.
人称代词的普遍使用,成为现代汉语诗歌区别于中国古代诗歌一个突出的标志。目前,学界从现代诗歌的主体研究、表达策略研究、比较诗学研究等角度对人称代词的探讨日渐深入,但对现代汉语人称代词发生的历史语境及演变机制、人称带给新诗异于旧诗的审美体验及形式功能差异、人称在现代诗人创作中的个性特征、汉诗英译的人称转换等问题的探索有待拓宽与深化。  相似文献   

13.
对文学语料中指示照应进性定量对比研究,发现:英汉语都使用指示照应;然而,差别也很明显:1)英汉语各自指示照应使用频率的差异很大;2)源语与目标语的指示照应的数量不一致;3)this/that与“这/那”不完全对应。两种语言都使用照应,是由于它们具有近乎相同的表达力;存在差异则主要是由英汉语各自的功能负荷不同,英语重形合而汉语重意合,翻译中目的语规则的限制、英汉语言心理和社会等因素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14.
双关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在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中都被广泛使用,是汉语习语中常用的修辞格之一。由于双关深深地植根于语言文化中,且英汉语言文化存在巨大的差异,所以通常认为双关的翻译是不可能的或很难的。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双关的可译性进行了探讨,并最终总结了汉语习语中双关的几种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5.
帕尔默文化语言学是一种以意象为核心的文化语言理论。意象根植于文化,语言是意象的载体,因此,意象的解读与语言和文化有关。在意象英译的过程中,译者需要对其进行正确的解读,并尽可能地在译入语中寻找和原文对应或者相近的意象进行传达。文章以帕尔默文化语言学为视角,从语言和文化两个维度对《红高粱家族》意象英译进行分析,探讨意象缺失与误译的原因,试图为汉语文学意象英译提供相应启示。  相似文献   

16.
鉴于图式在译者翻译过程中对原文解码和对译文编码起到的重要作用,并结合诗歌翻译的原则和方法,本文通过对中国古诗词进行内容图式、语言图式和形式图式三方面的分析,从而研究图式理论在中国古诗词英译上的应用。并认为,这三方面图式的传译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译诗的质量。  相似文献   

17.
汉语古诗词中的时空隐喻折射出其"时间空间化"的内在实质,对诗意之"出"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从认知的视角考察时空隐喻在汉诗英译过程的转换及其对诗文意境的影响,不仅有效帮助我们理解和欣赏原诗意境,更为优秀汉诗英译提供新的思考角度。  相似文献   

18.
英语和汉语产生于不同文化环境,所承载的文化背景也不相同,所以两种语言存在着差异。减译是翻译的一种正常现象,为了把原文信息译成译文信息,语言形式上的删减必不可少。减译不是减“义”,是翻译的一种变通手段。以英汉语言的规律性差异为切入点,以翻译理论为依据,阐释了减译的定义、本质。  相似文献   

19.
中西诗歌翻译的改写与诗体移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演论》的译者严复提出"信达雅"历经百余年,文学翻译评论家成仿吾提出了诗歌翻译的两种方法,以庞德为代表的中国古诗词英译实践,以卞之琳为代表的英诗汉译,都在不同层面上追求忠实于原文。优秀的创造性翻译(改写)的汉诗英译,从一种全新的角度巧妙地传达了原诗的神采,并影响了美国诗歌创作;以似致信的英诗汉译法,忠实地再现原诗格律形式与意义,发挥汉字在诗歌表达上所具有的意象和音律上的优势。中西译诗的成功案例均展现了原诗精髓:以诗译诗,气韵神采,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20.
我国相当部分科研人员的英文论文撰写习惯往往是先写汉语, 然后再基于汉语进行机械对等英译。事实上许多汉语原文的语言和结构在一般汉语读者的认可范围之内,但如果直接对译成英文则不能被英文读者接受。文章通过医学领域实例,从英汉思维语言差异和国际通行的科研论文篇章结构惯例两个层面,阐述了对部分中国科研人员医学论文进行译前改写的必要性;介绍了译前改写的基本策略要点,为国内医学乃至其他领域的科研论文译前改写实践活动提供操作依据;为科研论文翻译与写作课提供新的教学内容和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