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辽宁旅游产业的区域整合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辽西、辽中、辽南和辽东四大旅游区域的地理区位、旅游资源、旅游市场等特征和旅游产业发展状况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旅游价值角度的分析,可以见出辽宁旅游产业区域整合的关键在于处理好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竞争与合作、统一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辽宁旅游产业区域整合的对策在于建立区域协调机制,依据区域优势,制定产业整合战略和市场发展策略,以中心城市为节点扩大旅游交通网络,打破区域界限组建旅游企业集团。  相似文献   

2.
西安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初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旅游业是西安的重要支柱产业 ,西安旅游空间结构研究为区域旅游空间的合理布局与发展、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旅游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研究提供了基础性支持。从旅游节点、通道要素、域面要素、城市旅游客源地市场四个要素着手 ,划分西安旅游节点 ,并对西安旅游交通现状 ,区域发展实力及旅游客源地域空间结构进行分析 ,在此基础之上 ,给出西安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及规划布局模式  相似文献   

3.
自驾游导向的旅游景区规划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驾车旅游在中国的发展迅速,但目前对自驾车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市场开发领域,而以自驾车旅游为导向的旅游景区规划方面的研究较少。从景区规划角度看,在开发自驾车旅游产品的时候积极开展区域合作,合理配置城市周边尤其是区域结合部的休闲度假旅游区、乡村型旅游地和风景名胜区,对区域旅游合作和自驾游本身的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运用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与多层次回归模型,分析1996-2015年西南少数民族自治小城镇经济发展时空差异与变迁,研究发现:区域总体呈现较高全局空间自相关,区域经济差异逐渐放大;溢出效应与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稳定性较弱,区域中心片区具有更为稳定的空间结构和发展态势;处"冷点区"县域与邻域的良性互动较弱,容易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国家政策与财政支持、市场化程度及内生式发展是县域经济变迁主要推动力。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构建包容性增长区域、建立内外联动发展机制、实施城市协调帮扶战略、聚焦全域旅游态势、打造特色自治小镇五方面实现自治小城镇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红色旅游是典型政府主导型的旅游发展形式.江西红色旅游的空间形态和总体结构,在遵循"三色旅游"协调发展、区域旅游合作、交通区位依托、资源依托市场导向相结合、适度有序开发等原则的基础上,按照以井冈山为龙头,以南昌和赣州为集散中心,以井冈山、瑞金和南昌为支点的思路,建设井冈山、南昌、瑞金、萍乡、上饶、九江六大红色旅游区的构想展开布局构架,是基于政府主导战略的生产力布局和发展模式.按照这一总体布局,配套建设湘鄂赣、赣浙沪、"中央苏区"三大红色旅游协作区,井冈山、南昌、瑞金、安源、上饶集中营、弋阳、于都、三湾、秋收起义爆发地、小平小道等1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启动建设并开放25个红色旅游景区,组合红色旅游专题和多色旅游互动两条线路,是促进江西红色旅游全面发展的战略性举措.  相似文献   

6.
随着休闲时代的到来,休闲将成为区域旅游开发的新动源,形成新的区域经济增长点。将休闲旅游作为旅游城市发展的新定位,以城市为依托开发区域旅游,实现区域旅游与体闲旅游城市建设的互相促进,是今后区域旅游开发的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7.
论山东半岛区域旅游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山东半岛富有旅游资源,青岛、烟台、威海三城市组成的旅游线合作带可谓“中国黄金海岸旅游线”。但是,前期由于没能注重区域旅游经济的理论和实践,缺乏区域间的密切联系和有效合作,山东半岛区域旅游业的发展不尽如人意。本文提出了完善与发展山东半岛区域旅游体系、建设“中国黄金海岸旅游线”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温家宝总理在2007年3月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十届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我国今后要加快推进区域合作发展。环黄海旅游圈是亚洲旅游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世界旅游合作的重要区域。其中包括中国的天津和大连、日本的北九州、韩国的仁川等10个城市,其地缘临近、资源互补,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具有坚实基础、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环黄海区域旅游合作应进一步开辟新旅游产品体系,进行联合促销,树立环黄海旅游整体形象,积极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与城市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9.
苏锡常都市圈区域文化与旅游资源的整合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苏锡常区域文化与旅游资源整合的总原则与总目标是 :以苏锡常区域的旅游资源为基础 ,以日益发展的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旅游中心城市、旅游城市和特色旅游城镇为依托 ,以旅游接待服务设施为支撑 ,深入挖掘吴文化的内涵 ,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开发利用 ,促进苏锡常都市圈合理的旅游空间体系的形成和可持续发展 ,大力实施旅游倍增计划 ,促进苏锡常三市旅游业从三产支柱产业向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跨越 ,将苏锡常区域旅游业打造成我国旅游业的形象区、精品区和高效益区  相似文献   

10.
针对辽宁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区域差异问题,依据2006年的城市旅游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建立了辽宁省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结果显示,辽宁省14个地市城市旅游竞争力可分为3个层次,提出要从塑造城市旅游形象,保持城市旅游产业发展的适度规模和速度,实现辽宁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可持续发展。研究结果对提升城市旅游竞争力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洛阳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洛阳旅游的形象不鲜明、产业规模小等差距 ,把洛阳建成国际性旅游城市 ,需要发挥古都优势 ,实施精品战略 ,完善基础设施 ,进一步开拓市场。  相似文献   

12.
对成都都市旅游产品整合开发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适应现代都市旅游产品发展趋势,为提高成都都市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必须走旅游要素整合和开发创新相结合的道路。本文在对成都都市旅游产品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整合观的旅游产品创新开发思路,并就成都都市专题旅游产品整合开发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张家界是依托旅游发展起来的旅游城市。建立张家界旅游城市评价模型,用统计方法观测变量之间的关系,对张家界旅游城市建设、社会发展、旅游业及经济发展拟合分析,各个指标均在适用范围内,且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更好地客观评价旅游城市,指导旅游城市未来发展和建设,实现旅游城市建设以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实现由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经济强市跨越的奋斗目标,是自贡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个现实课题。文章基于自贡旅游产业发展的目前状况,提出了将自贡旅游产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强化对自贡旅游产业的金融支撑,以及有机整合川南旅游资源等政策建议,以促进自贡旅游产业优化、配套发展。  相似文献   

15.
国际化旅游城市理论和实证研究仍处于一个相对滞后的状态,并不能适应国际化旅游城市建设的快速增长,很有必要把此作为一个专门方向进行系统的研究。归纳总结出了国际化旅游城市的内涵,认为国际化旅游城市应具备“三大条件、五大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洛阳城市建设经验提出国际化旅游城市的建设是有规律可循的,其建设的一般路径为:“3W+2BC+2KC”。  相似文献   

16.
大同市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资源型城市的大同市,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在旅游业大发展的背景下,资源型城市转变为旅游型城市无疑是城市转型的最佳模式之一。SWOT分析法是一种战略分析法,该方法能够客观分析现实情况,因此在编制规划过程中逐渐被广泛的使用。运用这一方法分析大同市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为大同市的旅游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提高游客让渡价值是提升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有效路径。本文利用泰安市576份旅游者的调查数据,从旅游交通、旅游餐饮、旅游住宿、旅游购物、旅游娱乐、旅游景点、旅游宣传、旅行社服务、城市形象9个层面对游客的让渡价值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总体看,泰安市旅游业的竞争优势并未显现,提高游客让渡价值的空间较大。  相似文献   

18.
肇庆市一直是我国著名的山水观光旅游城市,在广东省内有相当高的知名度,但近几年休闲度假旅游发展不足,如何从原来的观光旅游城市向观光旅游与休闲度假相结合转变,这是当前发展旅游的关键所在。以此为出发点,肇庆市休闲度假旅游地发展布局,应丰富产品类型,合理布局;高中低档适当搭配,重视特色住宿、餐饮和娱乐设施建设;精心组织休闲娱乐项目;提高旅游目的地的地位和形象,以全面地、可持续地发展旅游业。  相似文献   

19.
在“城市营销”时代,旅游城市要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占据制高点,必须走品牌化之路。宜昌作为一个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旅游城市,如何通过品牌化来提升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加快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三峡旅游最佳目的地城市,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由此从SWOT分析入手探讨了宜昌旅游城市品牌建设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自从产生之日起,就领导人民为争取人权而努力。中国共产党最早在井冈山根据地进行了人权建设实践:高度重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权,重视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政治权,使广大人民群众的发展权、社会权、文化权得到了保障。对井冈山时期人权建设实践进行探析,可以为当前我国人权建设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