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高晓声的乡土小说切入民族的文化、人性的核心,对建国后党的农村政策、农民的生活道路重新审视,阐释了农民曲折命运的根源,具有强烈的辩证力量、哲理意蕴  相似文献   

2.
刘士林认为,北方话语哺育了中国民族的道德实践能力,而从江南话语中则开辟出这个以实用著称于世的古老民族的审美精神一脉。江南话语是中国诗性话语体系的一个专门执行审美功能的元叙事。要使江南按照它的本来面目在当代世界中澄明出来,一种关于江南话语的语言本体论意识是惟一的桥梁。徐雁平认为,以学术和文学为特色的江南世家图景的绘制工作,才刚刚开始,它的展开与深入,必须建立在对清人诗文集和家谱族谱等文献的梳理排比基础之上。只有在注意到每个诗学世家的不同性(如海宁查氏、德清俞氏)的同时,又能以多视角观照问题,才能绘制出细节丰富的江南世家图景。朱逸宁认为,在江南文化的发展史上,晚唐五代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阶段,因为正是在这一时期,江南出现了一些值得我们关注的文化现象和人物,江南的精神气质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并从此开始取代北方成为中国诗性文化的象征。耿波认为,在明清时代的江南城市文化语境中,士人之间的关系逐渐变成了互利互惠的组织化。士人之间互通声气,互相援系,为了能在城市文化生产的逻辑中生存而结成了一个"共同体"。江南士人在城市文化语境中所产生的那种在张扬个体和"士志于道"的事业之间寻求调和的深微刻苦精神心态是城市文化中最富诗意的因素。江南士人的情性状态  相似文献   

3.
民俗是地域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高晓声在家乡生活长达45年,常州民俗滋养了高晓声的精神世界,进而成为高晓声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高晓声在文学创作中或穿插或化用了大量鲜活的常州民俗事项,这些散落的常州生产、生活和信仰等风情习俗,体现了常州人独特的生存智慧和鲜活的地域文化色彩,使高晓声的作品散发出恒久的美与善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4.
以 90年代的散文文坛为参照 ,对世纪末女性散文的总体走势作出反思与评价 ,认为“小女子散文”的盛行一时与散文文体的急需规范有关 ,而女性散文的“不谈爱情”则体现了文学趋时媚俗的“世纪末”心态 ,进而得出结语 :市场诱导是世纪末女性文学创作的深刻危机所在 ,散文 (女性散文 )唯有直抵人性深处 ,重塑现代人格与精神 ,才能真正担当起拯救人类灵魂的使命 !  相似文献   

5.
6.
关于余秋雨及其散文,众说纷纭。文章从江南文化角度来解读余秋雨事件,指出敏感、狂放、亦雅亦俗的品质使得江南文化在散文的模式、人格论争、商业宣传上起到了发生和推动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刘士林认为,对以务实著称的中国民族来说,由于持续的文化压抑因而它的审美机能是严重匮乏的。在充满苦难、又在苦难中产生出巨大生命热情的江南轴心期,才使得中国民族的审美意识从沉重的政治伦理异化中解脱出来。以礼乐政治为中心的“北国诗性文化”,只能看作是一个自身特征尚不明晰的“初级阶段”或“早期状态”。朱逸宁认为,自 8世纪起,中国的文化中心南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以江南文化为代表的诗性精神获得了说话的机会,并由此成为中国民族二元精神中的一极。其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晚唐和五代时期的文艺活动。李正爱认为,由于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以及不同主体所采取的生活态度不同,江南民族和北方民族产生了本质的不同。北方黄河文明选择了政治 -伦理为其生活理念模式,建立在鱼稻文化基础之上的江南则选择了审美-诗性作为它的生活理念模式。这种有着江南特色的思维习惯和生活习惯,形成了具有独特江南文化气息的一种审美-诗性文化。刘铁军认为,在远离政治中心、疏离国家权力中心的乡村宗族组织中,乡绅成为中国乡村的知识占有者与权威阶层。他们既有公众话语遵循道德伦理的一面,又有私人话语追求精神自由审美的一面。这种有道德伦理与精神自由追求的乡绅话语直接表现在他们的治家文化中。  相似文献   

8.
余光中以一位语言艺术家的敏感、努力和才情,致力于深入发掘汉语词汇中蕴藏的美学旨趣、人文价值和可塑空间.他的散文文化词语丰富,运用别具一格,体现了其散文语言人文性、创造性的特点,也极好地印证了"词汇语言"、"诗语言"的汉语本质.  相似文献   

9.
江南文化的诗性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士林认为,北方话语哺育了中国民族的道德实践能力,而从江南话语中则开辟出这个以实用著称于世的古老民族的审美精神一脉.江南话语是中国诗性话语体系的一个专门执行审美功能的元叙事.要使江南按照它的本来面目在当代世界中澄明出来,一种关于江南话语的语言本体论意识是惟一的桥梁.徐雁平认为,以学术和文学为特色的江南世家图景的绘制工作,才刚刚开始,它的展开与深入,必须建立在对清人诗文集和家谱族谱等文献的梳理排比基础之上.只有在注意到每个诗学世家的不同性(如海宁查氏、德清俞氏)的同时,又能以多视角观照问题,才能绘制出细节丰富的江南世家图景.朱逸宁认为,在江南文化的发展史上,晚唐五代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阶段,因为正是在这一时期,江南出现了一些值得我们关注的文化现象和人物,江南的精神气质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并从此开始取代北方成为中国诗性文化的象征.耿波认为,在明清时代的江南城市文化语境中,士人之间的关系逐渐变成了互利互惠的组织化.士人之间互通声气,互相援系,为了能在城市文化生产的逻辑中生存而结成了一个"共同体".江南士人在城市文化语境中所产生的那种在张扬个体和"士志于道"的事业之间寻求调和的深微刻苦精神心态是城市文化中最富诗意的因素.江南士人的情性状态是热力的,但同时又是深微的.它不同于西方文艺复兴的浪漫主义,而是呈现出一种情感的深刻性.  相似文献   

10.
江南影像的出现与成熟激活了华莱坞电影繁盛的百年图景,在华莱坞电影纵横交错的历史脉络中不仅独立为一个鲜明的时代印记,同时也与其他地域影像经纬联结共同勾勒出华莱坞电影南文北武、南柔北刚、南北融合的地理画卷。基于此,本文将运用媒介地理学理论,结合江南文化研究以及华莱坞电影研究成果,在江南影像与华莱坞电影间建立关联,并探究江南主导地位与江南核心性如何得以凸显;不同地理区域影像与江南影像的多元性如何整合为一个完整的华莱坞电影图景。  相似文献   

11.
时代精神与个性心理--高晓声农村小说艺术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晓声作品的突出特征是结合作者自身的命运遭际,将时代精神、社会变迁、民族文化与农民个性心理完美结合,形成一种高度浓缩的具有历史文献价值的真实和美学上的浑然大气,再现出中国农民在时代变革中的艰难历程和心态轨迹.同时他的小说在"系列化写作"、用白描手法塑造人物以及对幽默语言风格的追求等方面,都开了八十年代文学创作的先河,达到了新的高度,对后来的小说创作形成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朝花夕拾》、《野草》"开创了现代散文的两个创作潮流与传统,即‘闲话风’的散文与‘独语体’的散文"的说法在学术界具有深远影响。根据相关资料可以知道,不管人们如何评价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语体"散文或象征主义散文诗的源头,尽管称高长虹为"散文诗集的开先河者"与事实不符,却完全可以称他为开创者之一。通过比较《朝花夕拾》和《土仪》的写作、发表、结集出版情况可以知道,如果《朝花夕拾》开创了现代散文"闲话风"的创作潮流的说法属实,那么开创现代散文"闲话风"创作潮流的系列文章应该是高长虹的《土仪》而不是鲁迅的《朝花夕拾》。  相似文献   

13.
后燕在慕容熙的统治下,赋役繁重、经济凋敝、吏治混乱,使得民不聊生。深受慕容熙迫害的后燕中卫将军冯跋联合冯万泥等人借慕容熙葬苻氏之机,诱使后燕的夕阳公高云一同起事,并拜其为首领。起事成功后,冯跋拥立高云为天王。冯跋之所以甘为臣下,一是因为当时自身的实力尚弱,需借助高云之力;二是从当时国内外的形势出发,认为自己称王的时机尚不成熟。  相似文献   

14.
陈澧是清代词史上的一位重要词人。参加越台词社对陈澧的创作有重要影响。有学者以为陈澧词突破了浙西词派和阳羡词派,此说不确,事实上陈词正属浙西格调。陈澧词向有“学人之词”之誉,无论是从岭南词史还是整个清词史来看都值得重视,且这种特质还有功于清词词境之开拓。另外,考察陈澧词有助于对浙西词派后期的发展有更为准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为了贯通古今散文的研究 ,促进现代散文的发展和繁荣 ,探讨了古今通用的散文标准和散文文体分类的方法问题  相似文献   

16.
作为戏剧理论家的余秋雨,充分调动多种戏剧元素为散文所用,形成了自己散文创作的独特戏剧化风格。纵观余秋雨散文,从情感基调到句式修辞,从谋篇布局到表现手法,都渗透着丰富的戏剧化元素——悲剧蕴含、戏剧冲突、戏剧悬念、戏剧结构、戏剧情境、鲜明的情感、富于韵律和节奏的语言,等等。戏剧元素的植入,大大拓展了余秋雨散文的文化容量和表现手段,也为当代散文的文体发展开拓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7.
随着网络媒体的高速发展,散文发展到今天。已经出现了一种新的文体形式——网络散文.并且呈现出旺盛的发展势头。文章以传统纸介散文作为参照,着重于网络散文的形态、意识、语言特征、交流与接受等方面的研究,并探讨新媒体写作状态下网络散文的特征、走向,发掘其人文意识及特有的社会影响和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18.
香港殖民地的历史经历和中西文化交流的地理位置,影响了香港文学的写作。殖民地的历史记忆与烙印、跨文化的经验形成了董桥散文的风格———对传统文化的怀旧和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他用散文感悟香港的历史与文化,显示了一种融合中重建的香港风情。  相似文献   

19.
散文作家只有创造出既反映生活又体现性灵的"新"来,才符合人们正常的欣赏习惯和艺术心理的客观要求,才符合时代的演进和文学发展的需要。新是散文的生命,在散文创作时,必须在"意"、"材"、"象"、"感"等方面努力求新。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汉语语法论的研究"、"语法理论的研究"和"语言理论的研究"等三个方面介绍和评论高名凯的语言学学术思想。作为中国理论语言学和汉语语法研究的先驱者之一,高名凯为摆脱印欧语眼光,建立反映汉语特点的语法体系提供了一个独立研究的典范。在高名凯的汉语语法体系中,实词的分类不是语法的重心所在,但虚词的研究却是重要的、成系统的,这是高名凯语法体系的一个鲜明特色。高名凯关于汉语实词无词类的著名观点对今天以及未来的汉语语言学研究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