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唐代乐舞类诗序是唐代诗序的重要内容。从类属的角度看,唐代乐舞诗序的内涵大致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诗序保存了唐前乐舞资料,利用诗序,诗人们开展了对唐前乐舞或追本溯源,或拾缺补漏,或古今互证的"补亡"工作;二是诗序保留了相当数量的异域乐舞资料,唐代流行的异域乐舞都在诗序中有着明确的记载;三是诗人在诗序里特别强调了乐舞的声教作用,这既是传统礼乐文化在文学中的反映,也是诗人们对诗序可补诗之不足的文学功能的自觉运用。  相似文献   

2.
白居易为中唐时期重要诗人。唐代乐舞扩大了白居易诗的题材,开辟了其诗的新境界,大量乐舞诗成为他的诗作中一枝别具风姿的奇葩。白居易诗中所描绘的乐舞,根据其表演的场所和对象,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社会生活乐舞,宫廷乐舞,宗教祭祀乐舞。从其诗文着手,是了解唐代音乐舞蹈文化的一个良好途径。  相似文献   

3.
唐代乐舞文化与乐舞诗综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唐代文化气势恢宏昂扬,内容博大精深,而诗歌和乐舞尤为中国古代文化史上不可逾越的两座高峰,海纳百川的胸襟与兼收并蓄的文化促使唐代宫廷乐舞诗、西域乐舞诗、边塞乐舞诗及游宴乐舞诗盛极一时,上至王宫贵族,下至文人雅士,观舞赋诗蔚然成风。双峰合壁的乐舞诗拓展了唐代诗歌创作的视域,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艺术景观。  相似文献   

4.
艺术是一门较深的学问,然而舞蹈又是瞬息万变的动态艺术,倘若要用形象化的文字将其表述出来,则需要有较高的乐舞欣赏能力和语言驾驭能力,可以说是一项难度很大的语言艺术,因为要把以音乐和动作作为传达感情手段的乐舞形象用语言再现出来,而且要描摹传神,是很不容易的。但在白居易的笔下,却用语言艺术描绘出了一批乐舞的杰作,其比之历代诗...  相似文献   

5.
音乐与人心灵之间的沟通需借助情感体验。诗乐舞作为情感体验的三种主要方式,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无论从起源、性质、表达特点、各自作用,还是从情感的接受上来分析,诗乐舞三者都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诗乐舞三者同时作用,共同推动欣赏者的创造力去自觉填充音乐作品的召唤结构、体验情感,并塑造出最佳的音乐欣赏体验。  相似文献   

6.
唐乐在我国历史上极负盛名,是音乐史上的一朵奇葩。由于唐代进行对外交流,吸收外来艺术的结果,使唐乐舞,其中特別是舞蹈以迥然不同于前朝的崭新姿态出现在乐舞界。唐朝舞蹈这一丰富多彩、蔚为壮观的新姿新貌,在名闻遐迩的《全唐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唐代是我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也是音乐发展史上的极盛时代。文学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唐代乐舞艺术的盛况,也必然反映到诗歌创作中,因而唐诗中出现了大量以音乐、舞蹈为题材的诗篇。其中,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乐舞诗,无论从数景上或是描写的具体性、深刻性方面,都大大超越他的同时代人,而放出光辉的异彩。  相似文献   

8.
白居易的乐舞诗具有多方面的价值,不仅保存了大量关于音乐、舞蹈、乐器的生动形象的记载.成为后人了解和研究唐代乐舞的珍贵史料,而且从一个独特的、全新的角度反映了唐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代的社会现实、时代变迁、各阶层人物,尤其是乐伎和诗人的生活与心态等。本文由于篇幅所限,主要探讨其审美价值、史料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9.
依据相关史料探析了唐朝与印度的乐舞交流情况。唐朝与印度在乐舞方面互有交流和影响,主要表现在乐舞作品和乐器两个方面。在乐舞作品方面,唐朝的《秦王破阵乐》和“击瓯”等音乐节目都曾传入了印度,而印度的《霓裳羽衣曲》、《菩萨蛮》、《南天竺》、《望月婆罗门》、《苏合香》、印度七调等也曾传入唐朝,并对中国乐舞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乐器方面,印度的凤首箜篌、五弦琵琶、铜钹、答腊鼓、都昙鼓、毛员鼓等也都传入到了唐朝。  相似文献   

10.
杜甫的诗歌创作题材丰富、涉猎广泛,浸染于繁盛的唐代乐舞文化之中,他以其敏锐的诗人气质与醇厚的乐舞素养,通过乐舞诗创作感时抚事,哀乐悲舞,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唐代乐舞文化的深遂内涵。  相似文献   

11.
唐代音乐发达,音乐文化是唐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而音乐诗创作颇为兴盛.首先,内容题材丰富多样,有对乐器的描写,有对音乐之声的描写,有对歌舞样式的描写等;其次,表现手法多种多样,有以声拟声、以形写声、侧面烘托等.  相似文献   

12.
唐代宫廷中的仪式性乐舞和娱乐性乐舞都有诗歌传唱行为的参与。在仪式性乐舞活动中,所唱诗歌通常是诏命朝廷重臣创作,所用曲调大多由乐工制定,辞乐相配的方式有先辞后乐、先乐后辞、依调改辞,演唱由太乐署和鼓吹署中的乐工承担,采用齐唱形式。在娱乐性乐舞中,所唱诗歌多采自文人之作,辞乐相配的方式主要是“选诗入乐”,演唱由教坊乐人承担,演唱方式多为独唱。唐代宫廷中的乐舞活动对诗歌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刺激了文人的创作热情,促进了唐诗的繁荣与发展;对全国的歌诗风气、歌诗创作起着导向作用;加强了上、下层两个诗歌创作空间的交流。  相似文献   

13.
傅炜莉 《东方论坛》2011,(4):69-72,101
西晋乐府诗的功用性增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政治功用性增强,一方面娱乐功用性增强。其中,郊庙燕射歌辞和舞曲歌辞创作数量增多,并成为当时主要的音乐类型,这类诗歌的创作者主要有傅玄、张华等几位朝廷重臣。西晋乐府诗的主要部分是配合雅乐和舞曲的政治赞美歌诗,这类诗歌的主要用于祭祀礼仪和日常娱乐观赏。  相似文献   

14.
唐代教坊机构的设立,是乐分雅俗观念的产物,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汉魏以来俗乐管理职能,其与太乐系统并存,在隋代以"设坊教乐"而得名,入唐后逐渐以中官为使,归禁中管理,为皇家私属。  相似文献   

15.
艳体乐府诗是指内容香软、风格艳丽的乐府诗。它的首次兴盛是在梁、陈至初唐时期。到了中晚唐,李贺、张祜、温庭筠、李商隐等人又大力写作艳体乐府诗,使艳体乐府诗复兴。其复兴的原因:一是补写六朝宫廷乐歌,一是模仿六朝乐府诗。中晚唐的艳体乐府诗基本上已不入乐,多是借南朝兴衰之史针贬现实。尽管他们四人都写艳体乐府诗,但在新旧题的运用和表现风格上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6.
初唐时,一群以“吴中四士”为代表的吴越诗人名扬上京,所作大多为山水诗,在选材、基本表现技巧、艺术风格和审美理想等方面都取法于小谢为代表的齐梁体。吴越山水诗以特有的境界W阔、生机蓬勃的清新诗风影响着诗坛,为盛唐山水诗奠定了优美清新的基调,显示了齐梁山水诗向盛唐山水田园诗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7.
唐代的乐舞之娱,遍及宫廷和民间。唐代帝王之中,不少艺术修养极高,他们不只是乐舞的欣赏者,也是乐舞的实践者和创新者,在这种氛围中,宫廷内外,一批优异的乐舞脱颖而出。除宫廷乐舞艺人外,唐代的官府、军队亦有乐籍歌舞艺人,王公贵族、豪门官宦,蓄养能歌善舞、年轻貌美的私伎成风。在唐人的生活中,凡是官宦富室、文人士子等欢会酒酣之际,必有乐舞,寻常乡闾也濡染歌舞风习。在开放的政治文化政策下,唐代乐舞亦积极吸收外来元素,缀染上浓重的域外文化的色彩。歌舞的美好和欢娱,带给唐人相当大的精神享受和生活满足,也使他们的生命浸润着艺术的芬芳。  相似文献   

18.
唐代咏胡旋舞与胡腾舞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旋舞与胡腾舞都是风靡唐代的西域乐舞。胡旋舞与胡腾舞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审美情趣和艺术魅力,获得了唐人的喜爱,并在唐代艺坛产生了震撼和影响。唐代诗人用他们细腻精致的笔触,展示了两种舞蹈的动作、形态与情调,语言生动传神,内蕴价值深邃,具有独特的艺术、审美与文化质素。  相似文献   

19.
近二十年唐代法曲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曲作为一种独特的歌舞音乐体裁,盛行于公元八世纪上半叶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它代表着当时唐代歌舞音乐的最高成就,为我国唐以后民族音乐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法曲作为唐代燕乐歌舞一种重要音乐体裁而载入史册,为世人所瞩目。本文对近20年唐代法曲的研究从法曲的由来、法曲与法乐的关系及法曲与大曲的关系等方面进行综合阐述。  相似文献   

20.
由词之为乐的时间性特点,反观唐宋词中大量的咏物词,则更易看出词人拥有的充满音乐节奏的审美心灵。在这种心态下,离形写音,化空间为时间,在管弦声中聆听物的节奏,成为词人谋合词体体性的艺术精神,亦展现出与徒诗不同的审美特征。由此,那种仅关注于"物",而求形神兼备,进而关注于"情",而求言外之意,距离歌场下的"物"感,终是隔了一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