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具有丰富深厚的内涵,显示了作者精神结构中“启蒙自我”和“反思自我”相互纠缠互诘的特征,作者通过小说的叙事对人物形象内涵进行整合,将两种因素有机的融合,从而使小说的人物形象又呈现出非常明晰的启蒙指向。  相似文献   

2.
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具有丰富深厚的内涵,显示了作者精神结构中"启蒙自我"和"反思自我"相互纠缠互诘的特征,作者通过小说的叙事对人物形象内涵进行整合,将两种因素有机的融合,从而使小说的人物形象又呈现出非常明晰的启蒙指向.  相似文献   

3.
钱伟 《江淮论坛》2007,1(5):183-187
鲁迅在小说中展示了社会变迁中各种话语之间的复杂关系:除了揭示传统社会话语结构中统治者话语对民间日常话语的控制与剥夺,启蒙话语与原统治者话语的斗争以及启蒙话语与民间日常话语间的裂痕.还显示了对启蒙话语本身的警惕。鲁迅对启蒙话语的反思与勘测,也揭示了被遮蔽多时的中国文学自近世以来所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4.
鲁迅晚年的回忆散文创作,作为鲁迅生命最后的辉煌,社会压迫、精神孤独及重病缠身给予其强大创作动力。同时,准确全面的知人论世、缱绻的师友深情、孤绝的复仇姿态又构成了这些作品深邃的人文内涵。而炉火纯青的表达方式,深沉悲怆的美学风格,精粹生动的语言魅力构成了这些散文醇美精湛的艺术特色。对于这些散文的系统研究,为我们深入鲁迅晚年的艺术世界打开探索之门,具有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鲁迅晚年的回忆散文创作,是鲁迅生命最后的辉煌,社会压迫、精神孤独及重病缠身给予鲁迅强大的创作动力,准确全面的知人论世、缱绻的师友深情、孤绝的复仇姿态又构成了这些作品深邃的人文内涵,而炉火纯青的表达方式,深沉悲怆的美学风格,精粹生动的语言魅力构成了这些散文醇美精湛的艺术特色。对于这些散文的系统研究,为我们深入鲁迅晚年的艺术世界打开探索之门,具有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三部小说集表现荒诞的形式有着本质的不同:《呐喊》描画的是悬置了健全理性的外在世界的荒诞;《彷徨》展示了主体理性参与制造的更加完满的荒诞;《故事新编》在以油滑嘲弄荒诞的同时显示了理性的回归.这些对荒诞的不同表现是由低于常人的聚焦、等同于常人的聚焦、高于常人的聚焦等相应的聚焦方式来完成的.鲁迅小说聚焦荒诞的历程中所显示的文体方面的变化,展示了隐合作者和假想读者地位的变化:隐合作者由期待假想读者运用理性超越荒诞转变为希望假想读者不加思考地追随自己.进一步的推论则是,该过程显示了启蒙者对真正的启蒙的放弃.  相似文献   

7.
鲁迅:启蒙路上的艰难持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新宇 《齐鲁学刊》2001,3(3):47-55
作为五四新文化的主将之一,鲁迅在五四高潮过后一直处于各种矛盾和冲突之中。他有过彷徨,也曾经游移,但鲁迅的思想无论怎样发展变化,都始终守护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蒙立场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现代知识分子话语。考察鲁迅在五四之后面对的矛盾和介入的论争,每一次都与五四新文化和现代知识分子的启蒙立场面临的危机有关。从鲁迅走过的路,可以看到中国现代文化建设的艰难,同时也可以看到现代启蒙主义知识分子的顽强持守。正因为这样,鲁迅才在20世纪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心目中树起了坚不可摧的雕像。他的光辉不属于跻身于庙堂之侧的文人,也不属于走向民间的鼓动家或隐居者,而是属于获得了独立人格并意识到自己的先驱者使命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8.
易卜生对鲁迅的影响,围绕"先觉者的爱","遗传与救救孩子","女性解放与人的解放"这些主题,两位作家在"爱的启蒙"方面皆以思想性著称,他们并非只热衷揭露问题,在寻找真理的道路上都怀有盼望并引领方向,爱的主题都贯穿了整个创作生涯。易卜生剧中的爱多是伦理之爱,男女之爱,要拯救的是个体的人。鲁迅呼唤的则是人道主义的爱,无我的爱,要拯救的是民族的灵魂。  相似文献   

9.
“五四”前后,胡适和鲁迅因个人主义理解上的差异而选择了不同的启蒙路向。鲁迅从独异个人与庸众的对立中发现了新形式的专制,在对科学的崇拜中发现了新的迷信,由此为避免独异个人的无谓牺牲而引申出国民性改造的内涵,透露出强烈的精英意味。胡适则号召每个人都能一面努力把自己铸造成个人,另一面特立独行,敢说老实话,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希望在制度的逐步完善中实现中国人的真正启蒙,显示出鲜明的平民色彩。但在对启蒙者个人历史地位、作用的设定方面,胡适和鲁迅却又在当时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在相同的文化传统背景支配下,对个人主义做着相似的填充。  相似文献   

10.
论鲁迅小说的叙述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的小说由怀疑的叙述者、社会中的罪恶和丑陋等否定性的生活现象、悲愤伤感的情调、表现性叙述方法和迫切的启蒙诉求构成了悲愤启蒙的叙述形态。这种叙述形态中包含着在希望与绝望的矛盾痛苦中反叛现实的不懈精神,包含着在毁弃现实中寻求新生之路和通过对现实的绝望来拯救对未来的希望的思想,包含着人类思想情感中最可宝贵的尊重人、同情人、关怀人的无比宽广和深厚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11.
一直以来,学界过于着重鲁迅的人文启蒙思想,而忽略其人文启蒙无效体验,事实上,不是外在的社会变革,而是内在的对庸众的精神病态、孩子难救、启蒙精英的性格悲剧以及统治者的暴力的认识直接间接地导致了鲁迅的人文启蒙无效体验,以及其后的暴力启蒙思想转型,鲁迅的"战士"身份,与暴力存在着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12.
启蒙与革命:鲁迅创作的现代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歌东 《齐鲁学刊》2001,47(3):56-61
以欧洲现代化进程及其相关的思想启蒙运动为参照,鲁迅创作选择了彻底的启蒙而反对循环式的为革命而革命。鲁迅创作的现代化选择表明:在现代化思想启蒙未完成状态下,中国社会自身内部的革命无助于推动中国现代化变革进程。鲁迅站在世纪的转折点上选择了现代化启蒙,20世纪中国革命并没有因此而选择鲁迅。  相似文献   

13.
14.
鲁迅所代表的中国现代启蒙文论是在救亡的逼迫下产生的,它既承担着立人的目标,又肩负起救亡的政治任务,由此形成启蒙文论的政治纠结,表现为:文学功能的纠结、创作主体的纠结、革命文学评价上的纠结,难免启蒙路线与政治担当的两难抉择,不能完整保持文学的独立性、审美性与超越性.  相似文献   

15.
"任个人而排众数"和"掊物质而张灵明"是鲁迅关于国民性改造的两个基本命题。前者以现代意识为价值取向,确立了思想启蒙的主题;后者以回归人性原点为取向,确立了道德教赎的主题。在两大主题之上,相应地形成鲁迅文化选择的"精英意识"与"平民意识"。而思想的前沿和道德的原点正构成了鲁迅"立人"的完整思路和理想境界,从而为中国文化现代化转型中的精神变革确立了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16.
鲁迅与中国近代启蒙思潮的嬗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洪峻峰 《文史哲》2006,5(5):103-110
鲁迅早年的立人思想从属于20世纪初的改造国民性思潮。他在五四时期结束沉默,加入新文化人的启蒙呐喊,不是对早年立人思想的回复,而是对新的启蒙课题的重新认同,是他早期思想发展的一个飞跃。鲁迅从早年的立人思想到五四时期对思想启蒙的重新认同,鲜明地体现了中国近代启蒙思潮从20世纪初的改造国民性思潮到五四思想启蒙的嬗变。这种嬗变主要表现在:启蒙的根本目标由民族自救转变为民主追求,启蒙的中心任务由改造国民性转变为道德革新,启蒙的基本手段由引进西学转变为反传统。  相似文献   

17.
18.
<伤逝>是鲁迅小说创作当中题材独特、寓意深刻的作品文本.作者通过主人公涓生与子君的爱情悲剧,对于五四思想启蒙运动作了形象生动的深刻反省.<伤逝>具有明确的自我批判意识和社会批判意识,它对以"恋爱自由"为中心话语的五四精神,提出了与众不同的强烈质疑;并借助涓生灵魂忏悔的痛苦追忆,由衷地表达了自己"希望"与"绝望"、"寂寞"与"虚无"的真实心境.  相似文献   

19.
"回到鲁迅那里去"的呼吁开启了新时期文学研究"重写现代性"的进程,是有着启蒙运动的先声意义的,其科学性内涵在于表现出了一种"回到起点"的思想自觉。鲁迅的"起点"思想意味着"回到鲁迅"的本质问题在于"回到自己",其价值不在于创造一种"目标"或"范本"的偶像意义,而在于具备一种"做梯子"或"踏脚"的启示意义。以鲁迅为起点,就是鲁迅研究的起点。  相似文献   

20.
论鲁迅与报刊关系及其启发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黎保荣 《晋阳学刊》2009,(6):109-112
对于鲁迅与报刊的关系,学界较少进行深入的研究,因此有必要从鲁迅一生主编参编的多种报刊、鲁迅在报刊发表作品的稿酬入手,深入探讨其对鲁迅思想文化启蒙与创作的影响,及其对文化传播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