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名称语义认知研究主要由语言学家和语言哲学家来完成,这些研究对密尔、弗雷格和克里普克等人开辟的研究方向深信不疑.本文给出逻辑之维研究名称语义认知的必要性,试图提炼经典名称指称理论的逻辑特征,消除其边界.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们提出一个关于个体如何确定名称指称的“推理解释”,并从认知的角度给出诉诸语用解决语义问题的一个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2.
我们必须意识到“符号学”这个词是个多义词。那末符号学的慨念是什么呢,这个词又有哪些意义呢?似乎可以从五个方面来说明它的不同含义,可以对它作五种解释,而这种区别我们一般是不大注意的。首先,符号学包括符号的语去、语义或语用的特征,或者指其中的一种或两种乃至三种特  相似文献   

3.
语言和音乐都具有音响时间呈现的线条性,是人类听觉文化最深层的积淀,并且二者互动,因此是观察认知相对性的一个重要窗口.在中西方比较的视野中,汉语人与印欧语人在语言文化和音乐文化上有着明显的差异性.汉语是宽式语形,以五度相生律建构的五声音阶是宽式音阶.印欧语是严式语形,以十二平均律建构的七声音阶是严式音阶.宽式与严式的区别体现出了认知的相对性.这种相对性是在自然语言和音乐语言的发展中被逐渐范畴化的.从语法层和语义层来解释宽式语形,从五音的定义、命名及音高来解释宽式音阶,并以汉语古典文学和汉族传统音乐来探讨汉语人的思维模式,得出的初步结论为:宽式语形和宽式音阶都不同程度地体现并建构了汉语人认知的整体领悟性.  相似文献   

4.
区分语言表达式的涵义和指称是弗雷格意义理论的著名观点,但由于弗雷格从未给“涵义”以精确的定义,因而涵义问题至今仍然是哲学,尤其是语言哲学争论的焦点问题。从认知价值和同一关系两方面,弗雷格认为必须区分涵义和指称。涵义在弗雷格系统中主要有三种功能,由于概念模糊而功能广泛,弗雷格的涵义概念产生了诸多困惑。  相似文献   

5.
“也、都、只”排序属于多项副词排序中的一个具体问题,一般认为与语义辖域和语义指向有关。用大规模语料来验证,语义辖域可以解释大部分的用例,但不能解释“都也”和“都……也、只……都、只……也”词序。语义指向可以解释大部分的“都只”用例,但不能解释“都、只”指向同一对象的用例,同时“也”的语义指向有较大分歧,难以作为排序依据。语义赋值是指词的具体化,是成句的基本要求,词语排序以保证赋值关系清晰明了、认知处理简单省力为原则,所有“也、都、只”用例都能满足这样的要求。此外,“也、都”词序还受到句法语用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语义悖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语义悖论包括所有悖论,而狭义的语义悖论与直观悖论和决策悖论相区别。直观悖论涉及语义分析与直观事实之间的背离,其中又有简单和复杂之分。简单的直观悖论包括芝诺悖论,复杂的直观悖论涉及对“直观事实”的解释或认识,就是所谓的“认知悖论”,如意外考试悖论。决策悖论是语义分析之结果的应用困境,它的产生常常不仅来自语义分析,而且来自价值分析,如囚徒困境。一些最简单的决策悖论只涉及操作而不直接涉及价值,故而称之为“操作悖论”,如理发师悖论。对这些不同类型的悖论分别给出解决方案,并以双信封悖论为例来说明有些悖论不只一种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7.
“弗雷格-吉奇难题”是当代元伦理学非认知主义理论面临的难题,它表明非认知主义不是行之有效的道德语义学理论。非认知主义者试图通过修补其语义学理论来解决这一难题,一些同情非认知主义的哲学家也希望通过“紧缩论”等办法来帮助解决问题,但研究表明这些方案均不成功。  相似文献   

8.
从柏拉图到蒯因,哲学家们提出各种方案证明"a=a"和"a=b"没有区分。这些证明尽管没有逻辑错误,但是违反经验,还是有瑕疵。弗雷格通过赋予语词意义和指称,试图证明"a=a"和"a=b"在认知意义上有区分;但是,由于弗雷格允许意义不同的语词可以有相同的指称,他的努力还是功亏一篑,"a=a"和"a=b"依然没有区分。有关同一性问题的讨论,尽管弗雷格的回答符合经验,但是不如柏拉图等人的回答在逻辑上完备,没有矛盾。这是一个很无奈的结局。  相似文献   

9.
建立模型是对认知表达式进行逻辑语义分析的前提,可能世界语义学为此提供了有效工具。但是逻辑全能悖论说明认知世界不同于逻辑可能世界,为描述其逻辑特征我们需要“瓮”模型。此外对认知命题来说,名称—对象关系总是相对于认知主体而定,因此在对其逻辑分析中涉及到量词的信息独立等问题。这些都说明,我们对认知逻辑进行语义学和语形学方面的研究时,不能完全运用形式化和公理化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是字存在句的足句有其潜在的语义制约因素,外化体现为语形上的必备足句成分。从语言事实出发分析得出该句式基本结构的足句条件为:必须具备表达存在数量信息的语形语义成分,该数量信息能说明存在物与所在空间在分布上的对等关系。据此推导出该句式足句成分中两类基本的语义及语形表达式。最后将足句条件转化为对外汉语教学的简要语义认知规则,验证足句条件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1.
论“符号学”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符号学”的五种不同概念 “符号学”一词是多义的,看来我们可以辨别五种意义,因此我们可以有五种符号概念,而我们通常没有意识到这一事实。 第一,符号学可以等同于符号的语形、语义或语用性质,或者等同于以上一种、两种或三种性质或特征。而且,我们可以考虑其中一些性质,也可以考虑全部。例如,我们可以不问一个给定语句的符号学性质,而问那个句子的符号学。同样,我们可以问它的语形学(句法学)是什么,它的语义学或语用学是什么。由于在这些情况下我们探询的都是性质,所以我们引入以下用语:“符号学p”,“语形学p”、“语义学p”、“语用学p”。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逻辑史研究中较有代表性的见解是:中国古代逻辑是传统逻辑,中国逻辑史也就是传统逻辑的历史。本文认为,“古代逻辑”是历史的分期,“传统逻辑”是指一种逻辑类型,两者不能混同。传统逻辑和古代逻辑虽然都用自然语言表达,但也不能根据表述语言的同异将中国古代逻辑归属于传统逻辑。另一见解则将逻辑问题归结为语形问题。本文认为语形虽然是逻辑研究的重要内容,但不是唯一的内容。研究中国古代逻辑应从语形、语义和语用三方面研究。中国古代逻辑的诞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不应用西方逻辑框架来套中国古代逻辑。  相似文献   

13.
语用论辩术--一种批判性思维视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理性是人类交往追求的理想境界,批判性思维是人们通往理性的桥梁,论证则是实现批判性思维的重要途径。与论证分析和评价紧密相关的是“符号三维度”,即:语形维度、语义维度和语用维度。在《工具论》和《修辞学》中,亚里士多德便是从这三个维度来讨论论证分析与评价的。遗憾的是,随着以亚氏三段论为基础的演绎逻辑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特别是继弗雷格之后数理逻辑的发展,基于语形和语义的论证评价模型成为经典逻辑发展方向,相应地,论证评价的语用维度似乎被人们忽略了,论证往往被看作是无目的性、静态性、零主体性(至多是一种独白式的)和缺乏背景敏感性的。而日常生活中的论证却具有目的性、动态性、主体性(特别是多主体性的)、背景敏感性等特征。换句话说,论证有一个语用维度,且离开这个维度所进行的论证评价显然是不充分的。北美的非形式逻辑、荷兰的语用论辩术以及法国的激进论辩主义均从语用维度出发试图给出相应的论证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14.
大家公认,语言逻辑要重点研究语义问题。研究语义问题,不可避免会涉及到歧义、模糊、含混等语言现象。这些现象总的特征都是语义不定,但彼此之间又有重大区别,下面就它们之间的区别、处置方法作些粗浅的讨论。 (一) 歧义一般是句义问题。一个句子,如果对它有不止一种解释,我们就说这个句子有歧义。我们知道,句子的语义是组成句子的词汇意义和组成句子的句法结构的意义的统一。因此,引起歧义或者是由于句子的词的多义性,或者是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对“借”各语义项的分析,总结出其语义项之间是一条意义关系递加的语义链的特点,概括了满足“借”基本认知模式的四个条件,并在这个基本认知模式的基础上,对“借”的解释义项提出了批评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句法和语义是语法的两个重要方面,研究者对它们之间的关系已经达成了一个共识,即:语义结构决定句法结构.但是似乎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东西:语义结构又是从哪里来的?本文以几个个案为例,试图通过认知图景来解释语义与句法的一些问题.文章认为,语义结构实际上是由认知图景决定的;但是,认知图景对丰富复杂的句子的变化形式的解释是不充分的,解释相关现象需要借助其他理论.  相似文献   

17.
理性是人类交往追求的理想境界,批判性思维是人们通往理性的桥梁,论证则是实现批判性思维的重要途径。与论证分析和评价紧密相关的是“符号三维度”,即:语形维度、语义维度和语用维度。在《工具论》和《修辞学》中,亚里士多德便是从这三个维度来讨论论证分析与评价的。遗憾的是,随着以亚氏三段论为基础的演绎逻辑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特别是继弗雷格之后数理逻辑的发展,基于语形和语义的论证评价模型成为经典逻辑发展方向,相应地,论证评价的语用维度似乎被人们忽略了,论证往往被看作是无目的性、静态性、零主体性(至多是一种独白武的)和缺乏背景敏感性的。而日常生活中的论证却具有目的性、动态性、主体性(特别是多主体性的)、背景敏感性等特征。换句话说,论证有一个语用维度,且离开这个维度所进行的论证评价显然是不充分的。北美的非形式逻辑、荷兰的语用论辩术以及法国的激进论辩主义均从语用维度出发试图给出相应的论证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18.
关于弗雷格的语境分析的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雷格意义理论的一个著名论点是:一个句子的指称是其真值,并且句子的指称依赖于语境。弗雷格区分了直接语境和间接语境。在直接语境中,一个句子表达它的直接指称即它的真值,在间接语境中,一个句子表达它的间接指称即它的涵义亦即它的思想。有了直接语境和间接语境的概念,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一个问题,即:为什么在许多情况下具有相同真值的句子并不能进行保值替换。笔者认为,弗雷格的语境理论虽然很有价值,但对这一问题的解决仍有明显的不足。为此笔者提出一个与弗雷格相反的观点,即:句子的指称不是真值,而是它所对应的事件。并以此解决弗雷格所面临的一些疑难  相似文献   

19.
弗雷格开创了逻辑语言分析方向 ,他成功地把数学语言转换成逻辑形式语言 ,建立起语言逻辑的框架。在语形学上他最先构建了命题和谓词演算系统 ;在语义学上建立指号和指号语义系统 ;在词用学上他提出语言表达式满足语法语义同构化原则 ,语言指称 (语用 )与语境和语言使用者对语言表达式的影响有联系。  相似文献   

20.
无论是从哲学还是从逻辑上,弗雷格(1848—1925)都可以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英美哲学的滥觞。尽管西方近几十年来对弗雷格的研究已有所深入,但达米特或者沃尔科他们部似乎过多地关注于“意义与指称”这些文章,而没有足够地涉及《概念与对象》一文。在我看来,这种不应有的忽视是出自于现代分析哲学家们普遍地缺乏历史感。《概念和对象》一文尽管篇幅不长,但其中包含的对理想语言的追求,对命题结构的揭示,以及对意义原则的表述等等,都使我们能真实地感到弗雷格作为开拓者所具有的意义。正是从这个角度而言,我希望本文在此所作的导论式的介绍,能够激发大家的研究兴趣,以进一步发掘弗雷格思想的历史的和现实的价值。弗雷格的这篇文章背次发表在德国《科学哲学季刊》1892年第16期。它一方面是为了反驳比诺·凯利先生的诘难,另一方面也更详尽地阐述了弗雷格在《算术基础》一文中所提出的主要观点。这篇文章既是一篇语言哲学论著,又可以说是关于从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