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通过2片碳纤维布加固砌体墙体在周期反复荷载作用下受力性能的试验,利用对比的方法,把加固试件的极限荷载和极限位移与未加固对比试件的极限荷载和极限位移进行比较,表明了用双面粘贴碳纤维布来增强砌体墙片抗震能力这种加固方法的有效性,发现了加固墙体的裂纹总出现在底部灰缝处的破坏特征,分析了碳纤维布不同粘贴方式对砌体墙片抗震加固效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得出了碳纤维布加固砌体墙体确实能大大提高墙体的延性、耗能能力和抗剪承载力的结论。提出了碳纤维加固是一种有效且可靠的方法,可供施工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采用芳玻韧布对蒸压粉煤灰砖砌体进行面层加固处理,通过记录各试件的开裂荷载、极限荷载及相应的位移、应变来研究芳玻韧布加固蒸压粉煤灰砖砌体的抗剪性能。并证明了利用芳玻韧布对蒸压粉煤灰砖砌体进行面层加固处理的方法可行。为今后砖砌体面层加固处理领域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碳纤维布改善混凝土梁抗弯性能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试验研究了碳纤维布加固混凝土梁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了粘贴碳纤维布后,梁的抗弯承载力、裂缝形态、挠度、延性等性能以及破坏形态的变化情况,并且总结了影响碳纤维布加固效果的各种因素,为碳纤维布加固补强建筑结构的施工与检验提供方法、依据和经验.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2根梁试件(一根免拆卸模板混凝土梁,一根普通混凝土梁)的试验,研究了免拆卸模板混凝土受弯梁在单调荷载作用下的基本力学性能,包括荷载挠度变化规律、跨中混凝土应变、受力钢筋应变、正截面承载力、破坏形态等,对免拆卸模板 结构混凝土梁与普通混凝土梁的受力性能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采用现行规范计算免拆卸模板 结构混凝土梁的抗弯承载力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能;免拆卸模板 结构混凝土梁能够满足挠度限值的要求;免拆卸模板 结构混凝土梁具有与常规混凝土梁相近的抗弯性能。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层内混杂纤维布(IHFRP)对混凝土圆柱体的加固效果,通过24个混凝土圆柱体的轴心抗压性能试验,分析了各种IHFRP约束混凝土柱的破坏形式、承载力、变形性能和应力-应变全曲线.试验结果表明:IHFRP可显著改善柱的承载力及变形性能;对于相同层数纤维布约束试件,随着IHFRP中碳纤维含量的增加,承载力增长显著;相对于单一碳纤维布(CFRP)约束试件的峰值竖向应变,3种IHFRP约束试件峰值竖向应变提高了60%~100%;将IHFRP应力-应变模型与试验曲线进行对比,拟合效果良好.试验结果为桥梁墩柱和框架柱等构件的加固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不同掺量下玄武岩纤维对AC-13和AC-20两种沥青混凝土的影响,选用掺量分别为0%、0.2%、0.3%、0.4%、0.5%的玄武岩纤维.在MTS试验机上对马歇尔试件进行间接拉伸试验,采用韧性指数指标来分析玄武岩纤维对沥青混凝土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掺入不同掺量的玄武岩纤维均可以提高AC-13、AC-20沥青混凝土的裂前裂后变形能力、韧性指数、破坏荷载以及最大荷载对应的水平变形量,且纤维掺量为0.4%时韧性指数达到最大,增韧效果明显,具有良好的低温抗裂性能.  相似文献   

7.
压型钢板 混凝土组合板的承载能力受压型钢板与混凝土界面的纵向抗剪能力控制,纵向抗剪能力与压型钢板板型、端部锚固构造及形式、剪跨等因素有关。收集了国内外近120个组合板足尺试验数据,通过对数据的筛选整理和分析,采用m k方法对试验数据进行了回归拟合,对影响压型钢板 混凝土组合板纵向抗剪承载力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8.
依据试验资料论述钢筋混凝土有边框剪力墙的工作机理和强度性能,综合分析剪跨比、配筋率、混凝土强度等因素对剪力墙抗剪强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钢筋混凝土梁桥在中小跨径中应用较为广泛,经过多年使用后往往处于带裂缝工作状态,尤其是涉水时往往耐久性退化速度较快,进而会引起结构承载能力降低。而玄武岩纤维复合材料(BFRP)具有较高的抗拉强度和良好的耐侵蚀性能,将其粘贴于在役梁的梁底受拉区,既可以起到隔绝空气提高混凝土耐久性的作用,也可以提升在役梁的抗弯能力,以适应不断增长的交通量。以一座经BFRP布粘贴加固的在役简支板桥为研究对象,开展理论分析与基于ABAQUS的精细化数值模拟,通过对比加固前后的受力性能,进而研究BFRP布对在役简支板梁的受力性能的改善效果,并通过试验对加固前后的受力性能提升规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BFRP布粘贴在梁底受拉区可以协助板底主筋参与结构受力,使钢筋和混凝土受力重分布,使得裂缝发展程度降低,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梁的整体抗弯刚度,加固后桥梁正常使用情况下的变形能力提升20.6%,钢筋应力水平下降23.9%,抗弯承载能力提高26.9%,增强了结构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碳纤维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CFRP对混凝土结构进行修复加固及补强,是近几年发展较快的一项新型高效的技术。该项技术在建筑物、桥梁特种结构物等各类土木工程中均有大量成功应用的实例。本文以钢筋混凝土梁为研究对象,列举了碳纤维对既有结构的钢筋混凝土梁分别进行抗弯加固及抗剪加固的实例,并通过试验探讨了碳纤维加固火灾后受损钢筋混凝土梁的加固效果,所得结论对类似工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探讨了一种将钢纤维分层撒布在素混凝土内进行增强的新型钢纤维混凝土 .试验研究了钢纤维在混凝土中的层布位置、层布数及层布厚度对这种层布式钢纤维混凝土抗折强度的影响 .结果显示 ,当钢纤维撒布在混凝土底层和表层形成一种上下层布式钢纤维混凝土时 ,其抗折强度比整体式钢纤维混凝土略低 ,比素混凝土提高 35 %以上 .  相似文献   

12.
利用Griffith准则和断裂力学原理,讨论了带缺口的素混凝土和纤维薄板增强混凝土三点弯曲梁试件的断裂扩展问题.初步的分析结果表明, 纤维增强混凝土缺口试件的开裂荷载比素混凝土缺口试件提高25.6%,而失稳荷载比素混凝土缺口试件提高112.56%.  相似文献   

13.
探讨了一种将钢纤维分层撒布在素混凝土内进行增强的新型钢纤维混凝土,试验研究了钢纤维在混凝土中的层布位置、层布数及层布厚度对这种层布式钢纤维混凝土抗折强度的影响。结果显示,当钢纤维撒布在混凝土底层和表层形成一种上下层布式钢纤维混凝土时,其抗折强度比整体式钢纤维混凝土略低,比素混凝土提高35%以上。  相似文献   

14.
基于平截面假定的抗弯承载力计算理论,提出了一种考虑二次受力时碳纤维布加固钢筋混凝土梁抗弯极限承载力的实用设计计算方法,理论计算和试验结果比较吻合,可供工程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5.
销(栓)接钢结构由于结点连接处的销(栓)与孔存在间隙,使结构体系产生初始几何位移,对结构的刚度、强度和稳定产生不可忽略的影响。对均布荷载作用下的悬臂梁,用平衡法在基本假定的前提下,推导出悬臂梁稳定承载力的计算公式;以及考虑初始几何位移的影响,由边缘纤维屈服准则推导出悬臂梁的强度承载力计算公式,并用算例验证了初始几何位移对梁承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预留净空不足给既有铁路的改造带来了困难,以中梁山站跨铁路线煤泥水槽工程为例,采用MIDAS Cvil软件,分析了新建渡槽承重支架的受力工况。结果表明,根据系统设计,中跨贝雷梁支架和边跨型钢支架在自重、混凝土荷载作用下最大竖向变形分别为24.15 mm和5.72 mm,小于规范值,满足规范要求,构件及面板应力值均满足设计要求;支架基础采用C30混凝土即可满足受压要求;墩柱预埋铁板在预埋时,预埋锚筋间距10 cm布置,每处安装一个直径Φ50 mm,材质30CrMnTi抗剪销,即可满足预埋要求。  相似文献   

17.
采用分层法对预应力混凝土梁进行了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利用计算机数值计算方法,模拟预应力混凝土多跨连续梁的加载试验全过程,分析预应力混凝土梁的非线性特性,通过各层单元引入对应材料的非线性模型,并采用离散裂缝模型,能较正确地模拟预应力混凝土梁从弹性状态到极限状态的受力特性,算例表明该方法既能使混凝土非线性分析的结构模型得到简化,又能较好地预测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开裂荷载、极限荷载、正截面裂缝开展、荷载挠度曲线关系和钢筋及混凝土的应力变化过程,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掺加异型塑钢纤维、铜纤维以及这两种纤维混杂的混凝土梁的抗弯冲击性能。测定了在不同纤维掺量下混凝土梁的初裂冲击次数、破坏冲击次数以及冲击能。试验结果表明:混掺纤维比单掺纤维显著提高了混凝土的冲击能和延性,但对初裂性能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9.
通过两根简支梁的试验,研究了碳纤维布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受弯性能.试验结果表明,经碳纤维布加固后的钢筋混凝土梁的开裂载荷、极限载荷和刚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裂缝宽度明显减小.另外,针对试验中加固梁破坏时碳纤维强度并未完全发挥这一现象,提出在实际加固应用中应考虑适当的碳纤维强度利用系数.  相似文献   

20.
提出了一种新型钢结构梁柱连接节点——方钢管榫卯节点。对由该节点连接的钢框架结构进行了静力载荷试验,得到梁跨中和端部节点荷载 位移曲线,以及框架不同部位荷载和应变图,分析了试验的结果;并根据试验模型进行了计算机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分析了节点处构件不同截面尺寸对节点承载力的影响。提出了方钢管榫卯节点承载力的计算公式,并将它与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比较接近。试验表明 :这种新型榫卯节点承载力高,从设计原则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