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的支撑。改革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不仅彰显中华民族的宽容精神,而且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宽容精神。在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挖掘整理改革开放中的宽容精神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立法建设正在经历一个从"有法可依"到"立法科学"的转型,在理论界,立法理念的更新和宽容理念的植入对"立法科学"的实现至关重要。在法律领域,宽容是对权力的自我抑制,是对权利的自我尊重。本文试从以上两个维度厘清立法宽容的本质属性,并探析立法宽容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3.
宽容释义     
流行的"宽容"概念,总体上属于自由主义的宽容,既广泛又模糊,需要进一步精确化。自由主义宽容是有边界的宽容,如果模糊了这种边界,就成为"过度宽容",会造成对社会的危害。道德宽容维护人的尊严和权利,尤其维护异己者作为人的尊严和权利,它具有普世价值,是一切领域宽容的道德基础。宽容包括全域宽容和局域宽容,全域宽容是没有边界的宽容,局域宽容是存在边界的宽容。具体领域的宽容是全域宽容和局域宽容的统一,是宽容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宽容伴随着宗教而来,也带来了宪法和宪政的诞生。宽容是宪政的前提,无宽容即无宪政。因而宽容应当是宪政的理念。当今世界已成为价值多元的社会,而多元社会更需要宽容。在完善宪政体制的过程中,应当彰显宽容理念。  相似文献   

5.
论司法宽容     
现代宽容的司法进入,使司法宽容成为现实,并在司法实践中呈现出包容性、尊重性、非纵容性等宽容品质.宽容已成为现代司法的一项基本价值并凸显在法律、道德、政治三个领域.司法宽容的难度、限度和向度分别关涉司法宽容的依据、边界以及层级,是司法宽容建设中需着力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我国刑事诉讼法开始倡导和容许个体的意志自由选择,使个人意志得到尊重。旨在揭示宽容理念在我国刑事司法中的形成和发展,阐明宽容司法与传统刑事诉讼秩序的关系,希望有关宽容理念在刑事诉讼中的价值观能得到重视,以探究当代中国刑事诉讼秩序中的宽容度。  相似文献   

7.
《社区》2009,(30):11-11
你要相信一点,你的邻居绝大多数都是正常人,如果你的“融合度”较高,总能和他们处得来。如果你在与邻居相处的时候,因为偶然的一些小事引起了不快,那么你事后要分析一下,为什么他会这样对你,如果是邻居“好心办了坏事”,冤枉或误会了你,你应该原谅他;抑或你自己也有失当之处,招致了邻居的“反击”,那么你要吸取教训,宽以待人,吞下这小小的不平。  相似文献   

8.
不同语境下的宽容具有不同的内涵,在关于自由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张力中,宽容作为一种个人生活态度和社会实践方式,理应成为自由得以实现的前提。在前现代社会,宽容作为保障自由实现的功能性存在,仅被限定在个体道德领域;资本主义社会为个人的自由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却使不同阶级、种族、集团之间的歧视和不宽容趋向物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宽容被视为一种相互性的权利—义务关系,从而为自由在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中实现奠定了基础。在当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要构建宽容环境、促进自由发展,就需要塑造个人宽容人格,增强社会宽容共识,安排相关规则制度。  相似文献   

9.
古往今来的思想家大多将宽容视为一种美德,或者是对个人基本权利的维护,而密尔则将宽容作为一种人生态度之美德与自由发展的权利相结合之精神。他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为目标,将个人的道德自由与道德主体的宽容相结合,以一种折衷主义的态度,糅合感情与理性,在尊崇自由,重视个人价值的前提下构建了一幅宽容的社会图景。  相似文献   

10.
古往今来的思想家大多将宽容视为一种美德,或者是对个人基本权利的维护,而密尔则将宽容作为一种人生态度之美德与自由发展的权利相结合之精神。他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为目标,将个人的道德自由与道德主体的宽容相结合,以一种折衷主义的态度,糅合感情与理性,在尊崇自由,重视个人价值的前提下构建了一幅宽容的社会图景。  相似文献   

11.
性别平等在刑事诉讼法发展中逐步获得重视。追求性别公正的刑事程序理论与实证研究、立法及司法实践,不仅可达到促进性别公正及其法治化的目标,而且有利于刑事程序法治理论本身的拓展。立足于性别平等,着眼于性别差异,对刑事诉讼法基于性别差异的特殊规定进行梳理与分析,这种特殊规定是出于对女性自然属性以及由于其自然属性所产生的两性差异而制定的。女性在个案实践中获得了突破现行法的更多权利,相关法律漏洞的修补具有合理性,刑事司法改革应充分保护性别公正。  相似文献   

12.
权力法治化在刑事诉讼中的关键是审前程序,其中又以侦查程序中的权力法治化和起诉环节权力法治化为最关键。“程序正义”是现代司法的基本理念,是诉讼制度文明化、人性化的必然要求和重要表现,而程序正义的关键是程序中的权力的正当性,可以说,权力的正当性是程序正义的基础,而权力正当性只能通过法治化来实现。  相似文献   

13.
我国在成为世贸组织的正式成员后加速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其中行政程序法的制定对于我国行政法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把行政程序法的价值界定在公正和效率的基础上对其价值取向问题做一些理论上的探讨,公正和效率的兼顾是必然的前提,在此基础之上结合我国的理论和现实情况来看,公正应该是我国行政程序法的首要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4.
刑事诉讼的理想境界是"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的统一"。在法治的视野中,刑事诉讼不应当只与秩序、治安、打击、制裁相联系.成为单纯以权力控制社会的工具,而忽略了它与一种价值理念的依托关系,于其应有的位置上缺失了一种精神内涵。因此,在我国法制现代化进程中,应当构建起刑事诉讼谦抑的司法精神。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宗族刑法助长群体意识与道德标准入律,忽视公平与正义,破坏国家法治统一,侵犯国家司法权,有违刑法保障人权机能与刑法保护秩序机能。司法实践中,动用“家法”和私刑代替国家司法权、煽动“民愤”等干扰司法活动的现象以及宗派争诉、情胜于法等宗族刑法观,是对国家司法权的挑衅和破坏,其消极作用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16.
公正与效率是一对既相互协调又存在矛盾的法律价值形式。公正是法律的基本价值,不能因为追求效率而牺牲公正;但是,正如法谚所说,"迟到的正义就是非正义"。所以,在追求公正、正义的同时,必须讲求效率;而在我们努力节约和更好的利用司法资源的同时,也决不能以公正价值的牺牲作为实现效率的代价。我国刑事诉讼的发展,亦不能忽略公正与效率的价值冲突与协调问题。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不能有所偏废。  相似文献   

17.
根据刑事审判集中审理原则,刑事案件的审判应当不间断地持续进行直到审理完毕。这一原则必须与其他诉讼原则相联结,才能实现诉讼公正与诉讼效率的双重价值目标。同时,还应当建立相应的配套制度,以真正贯彻和落实这一原则。  相似文献   

18.
对我国刑事诉讼法所构建的公正、人权、秩序、效率等价值进行了归纳和论证 ,并从实例的角度出发探讨了这些价值的缺陷问题 ,提出了在我国要构建完善的刑事诉讼价值体系所应当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自1996年我国《刑事诉讼法》修改以来,刑事再审程序在纠正错案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维护了司法正义。但是当我们重新审视现行刑事再审程序的规定时,会发现其中的许多规定并不符合基本的诉讼法学原理,暴露出了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修改。  相似文献   

20.
新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中增加专章,有限承认了部分公诉案件可以刑事和解,同时也规定了其程序.藏族习惯法注重和解,刑事案件借助"赔命价"、"赔血价"等方式达成刑事和解.在刑事法视野下审视藏族刑事和解习惯法,可发现二者之间冲突与契合并存.如何通过地方性立法,引导其逐步走向法治化这一问题的有效解决,对于维护法制统一、藏区社会治安稳定,推动藏区法治进程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