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党的十八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与制度,这是中国共产党高度的道路信念、理论自觉与制度自信,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自为阶级"的思想。  相似文献   

2.
西方哲学中国化体现出中国学者在新的历史时期所应具备的文化自觉与理论自信.这一文化自觉与理论自信从西学传人之初就已经形成,并为一些具有民族性意识和世界性眼光的学者所论及.西方哲学的中国化已经不仅局限于探讨中学和西学何为体用的问题,而是西学如何助力于中国社会建设以及中学如何在纳入多元视野以走向世界的问题.面对这一问题,不妨将西方哲学中国化的理论自觉所呈现的特征加以明晰,即不是西方哲学的理论自觉,而是西方哲学研究的理论自觉;不是西方哲学在中国的简单进化,而是西方哲学在中国的本土化、民族化的自觉发展.这样的认识方式有助于在哲学视阈中实现中国当代哲学理论的理论自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助力.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是具有高度历史自觉、历史自信、历史主动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保持历史自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对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命活力的原因所在。在90年的光辉历程中,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现实国情和时代特点,秉承对理论创新的理论自觉、方法自觉和意义自觉,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充满活力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到新阶段和开创新局面提供了思想引领。他的思想体系中蕴涵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清醒的理论自觉和基于此的坚定的理论自信,它集中体现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持坚持与发展相统一的辩证思维。习近平总书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观的鲜明特点是:一方面它是以清醒的理论自觉为前提,进而确保了自信是建立在坚持科学真理基础之上的,这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遵循,具有历史必然性;另一方面,它又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为实践依据,使自信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深入研究和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观的论述,有助于克服历史虚无主义和对未来的悲观主义,进而坚定对共产主义的信念。  相似文献   

6.
杨煌 《中华魂》2012,(15):11-13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强调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就需要对文化的自觉、自信,这是前提和基础。没有文化的自觉和自信,实现文化强国的目标就会沦为空谈。  相似文献   

7.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文化自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 ,必须坚持经济、政治和文化全面协调发展的观点。只有经济、政治和文化协调发展 ,两个文明都搞好 ,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因此 ,我们只有保持高度的文化自觉 ,才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文化自觉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8.
价值自觉是价值自信的基础和前提,价值自信是价值自觉的结果和归宿,只有高度的价值自觉才能铸就充分的价值自信.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自觉才能铸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自信必将铸就中华民族的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认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自信的必然选择和本质体现,必将激发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的无穷创造力和战斗力,谱写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崭新篇章.  相似文献   

9.
费孝通先生是一代学术大师 ,他能够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取得显著成就 ,决不是偶然的巧合 ,而是他自觉追求的写照和结晶。他对自己学术道路的反思和自觉为我们理解他的成功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 ,也呈现出一个将为人与为学相统一的人格典范和学术风范  相似文献   

10.
人类的道德生活史展现了道德由自然自发走向自由自觉的必然历程,从"道德"、"自觉"内涵的发展出发,道德自觉应具有认识功能、教育功能、评价功能、调节功能。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培育道德自觉对人的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培育道德自觉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为:坚持中国特色、关注价值追求、不断兼容创新、注意适用有度等。  相似文献   

11.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觉自信是广大党员群众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思想保证。当前中国社会思潮多元化给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觉和自信带来巨大冲击和挑战,迫切需要加强学习研究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当代中国社会思潮主要有新自由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新儒家思潮、新“左”派思潮、民族主义思潮、民粹主义思潮等。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呈现出空前的复杂性、鲜明的政治性、异常的活跃性;是社会转型的必然产物,民众思想活跃的表现,国外社会思潮影响的结果;学习研究当代中国社会思潮是回应挑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要求,是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要求,是了解社情民意的要求;学习研究当代中国社会思潮,需要立足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区分合理性与不合理性,区分学术性与政治性。  相似文献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是制度自信的基本依据,制度自信是对我国制度体系全面而整体的自信。制度自信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皆属意识范畴。不同层次的制度各司其职,功能各异,从不同维度发挥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功能。制度的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形成系统优势与整体合力共同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最大制度优势的认同和自信转化为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动力,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所在。以宪法统合共同体意识,加强制度体系中的核心价值观建设,创新和完善制度体系,加强制度整合,提升制度效能,充分发挥不同制度的耦合作用和体系优势,是进一步凝聚制度共识,增进制度自信,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性来自于马克思理论的科学。然而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中国的发展却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以人的解放为终极关怀,以人的幸福为根本立场,以追求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终极理想,这在当代仍具有鼓舞人心的推动作用。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保证,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关键内容,也是提高党员干部思想纯洁性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4.
国家主义理论与中华民族的自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主义是促进中华民族自觉的理论之一。它在理论上树立一个价值本位———“国家”,再把国家的含义放大为政治实体和民族实体的结合物,把结构复杂的中华民族塞入其“国家”的框架内,以此塑造nation式的中华民族。国家主义派的理论与实践对中华民族的自觉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其理论本身存在重大缺欠,又在中华民族自觉进程中被淘汰。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市场社会主义同属于广义上的社会主义流派,二者既存在理论共识,也有着理论分歧。将二者进行比较既可以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也可以挖掘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可贵品质。市场社会主义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向往,以及它在经济、政治、生态等方面的独特见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正面的借鉴意义;而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存在的脱离实践、背离人民群众和唯我独尊等教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有反面的警示作用。借鉴的目的在于更好的超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理论的体系性和实践性,以及在对公有制的坚持上超越了市场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我国农民民主意识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培育农民民主意识的对策和措施,以期对我国农村村民自治、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及构建和谐农村提供一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7.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社会发展的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相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概括表述,"四个全面"是党的十八以来的战略布局,二者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为此,文章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着力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揭示出二者既是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之上,所涉及的基本理论有社会有机体理论、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社会意识的能动性理论和群众史观理论等,同时也相互符合,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核心价值观体现在"四个全面"之中,"四个全面"表明了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18.
以追求和谐、珍爱生命、顺天应时、鼓励树艺等为代表的生态意识,是中国传统生态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两汉时期是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时期,也是中国古代生态意识演进的重要阶段。汉代帝王某些诏书在布告国家大政方针的同时,也蕴含着有益的生态意识,表现为承天顺地、调序四时的生态和谐意识,劝农顺时、减刑育物的生态保护意识,假民山泽、鼓励树艺的生态经营意识。三者相互联系,层层递进,对传统生态意识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关于“台湾意识”与“台湾主体意识”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台湾意识”中的“悲情意识”在“台湾意识”的政治转化过程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天的“台湾意识”是排斥“中国意识”的,是某种程度的“独台意识”甚至“独立意识”。“台湾主体意识”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由台湾岛内分裂势力的强力鼓吹、宣传、政策推动塑造的,是人为建构的,已成为台湾社会的主流意识,是“台湾意识”的另一表达,其实也是“台湾国家意识”,其核心是强调台湾的主权独立性与国家性,是排斥与对抗中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