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细读《拉奥孔》,从诗与画的界限、美与真的冲突,从与温克尔曼的古典美理论同与不同的原因以及他们在“古今之争”中的各自地位,阐述莱辛在“古今之争”中美学思想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2.
莱辛的《拉奥孔》专论“诗画异质”,成为西方近代文学批评的重要开端。朱光潜和钱锺书都以莱辛《拉奥孔》“诗画异质论”为契机,展开了各具特色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从比较学上看,莱辛《拉奥孔》对于“诗”和“画”之间的跨学科研究本身属于比较性质,而由《拉奥孔》引发的朱光潜的《诗论》和钱锺书的《读〈拉奥孔〉》则堪称中西比较诗学研究的典范。本文从比较学的研究视角出发,展开朱光潜和钱锺书对于莱辛“诗画异质说”的比较分析,并就其中涉及的理论话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由莱辛《拉奥孔》关于造型艺术(“画”)时空特性的观点,引发关于中国书法艺术的本体特征的思考:以现代时空观对传统书法艺术进行全新阐释。  相似文献   

4.
如果说德国文学是唯一始发于评论的文学,那么莱辛就是导致德国民族文学诞生的一员猛将.因为莱辛的美学是一种评论、批判的美学,充满着炽烈的战斗热情.海涅说得好,莱辛这个人就是对他的时代的一个生动的批判,他的一生就是论战的一生.莱辛在《关于当代文学的通讯》中对高特舍特的批判,在《拉奥孔》中对温克尔曼的批  相似文献   

5.
莱辛将雕像与诗歌中的拉奥孔视为同一意蕴,并以此作为诗画比较的基点;但由于雕刻艺术家与诗人对拉奥孔的意蕴很可能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导致艺术处理的不同,这就使莱辛论述的投射基点处于一种虚置的态势.  相似文献   

6.
莱辛的《汉堡剧评》不只是一部普通的18世纪戏剧评论集,它还特别以大量篇幅集中讨论和解释了亚里斯多德《诗学》,因而处于《诗学》解释史上古今交汇的关键时间点。本文从分析莱辛"以亚里斯多德说明亚里斯多德"这一解释学原则入手,试图在现代语境中揭示这一原则对重启《诗学》根本精神的再理解所具有的非凡意义。莱辛的独特主张和亲自实践,使他对《诗学》的理解和解释,并不局限于《诗学》本身,而是与亚里斯多德思想的整体特别是与《修辞学》、《伦理学》和《政治学》等建立了有机联系。这是对现代《诗学》解释传统的重要修正。这一返本开新的工作,一方面有利于我们恢复认识《诗学》与人类情感(特别是悲剧情感)的本然关联,与政治和伦理的对话关系,以及对改善人心的内在诉求;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我们纠正由于现代学科偏见所导致的对古典诗学的片面解读。  相似文献   

7.
莱辛的谈话录《恩斯特与法尔克》是其晚年代表作之一,其中"第二次谈话"所涉及的"(三大)灾难"与"分外之工"问题,对我们思考与当下处境——特别是新冠疫情之后的处境——直接相关的文化与文明冲突问题具有重要启发意义.这一谈话,既与莱辛的《论人类的教育》和《智者纳坦》有密切关系,表达了莱辛对市民社会的深刻判断,也与赫尔德、施莱格尔等现代思想者形成了有意味的对照.对比赫尔德等人对莱辛文本的改写和重新解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莱辛,更好地理解"分外之工"的内涵,从而努力学会做真理的永恒探索者而非武断占有者,并从根本上习惯世界的矛盾、多元和不同价值在冲突中的共生共存.  相似文献   

8.
天人关系和古今关系是中国传统学术中两个最为关键的问题,前者涉及历史的动因问题,后者则关涉历史之变化。董仲舒的春秋公羊学认为,孔子通过作《春秋》以寄寓其对天人、古今关系的深刻认识。那么,服膺于《春秋》的董仲舒,是否也通过其经学来表达自己关于天人、古今关系的理解呢?通过对董仲舒的"道"和"统"学说的系统梳理,我们可以得出肯定的答案。董仲舒认为,在历史进程中既有保持相对稳定的"常",也有时时变动的"变","常"与"变"之间又存在紧密的关联,而无论"变"与"常",又都可以从天人关系上寻得依据。董仲舒经学的上述认识,无疑表现出对历史的丰富理解。  相似文献   

9.
当我们谈及中西方的美学时,都会考虑到诗与画的关系.在西方,人们注重诗画的异处与特点,中国则更注重诗画同一.本文分析了莱辛<拉奥孔>的诗画美学观及其与王维诗画美学观的异同.  相似文献   

10.
莱辛的美学名著《拉奥孔》创作于启蒙运动蓬勃发展的德国。在书中,莱辛以其独特的观察视角深刻地揭示了诗画各自的特殊规律,向当时在德国占统治地位的新古典主义及其静观人生的诗画一致说提出了挑战,为处于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确立了新型的艺术理想,不仅在文学界,而且在美学界、艺术界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拉奥孔》向死气沉沉的德国思想界注入了一系列清新的气息,不但在历史上起过巨大的推动作用,即使在今天仍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拉奥孔在诗与雕塑中──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美学法则马力“拉奥孔”在古希腊的神话和史诗早是一个人的名字,在西方古典雕塑中是一座著名雕像群的名字,到18世纪又成了德国美学家莱辛的美学专著的书名。“拉奥孔”做为一种艺术的题材,得到西方美学史如此的重视,确实...  相似文献   

12.
<正> 化哀号为叹息莱辛在《拉奥孔》这部艺术论著中就拉奥孔雕像的塑造说过这样的话:“雕刻家要在既定的身体苦痛的情况下表现出最高度的美”。就“不得不把身体苦痛冲淡,把哀号化为轻微的叹息。”这是一个深刻而精辟的艺术见解,它不仅适用于雕塑,而同样也适用于艺术的其他样式与门类。化哀号为叹息是莱辛为了追求艺术要服从美的首要规律而提出来的一种主张。因为艺术创作不是生活的简单摹制与自然形态的翻板,它需要对客观生活进行概括、提  相似文献   

13.
莱辛(Lessing,1729—1781)是德国启蒙运动高潮中的杰出的美学思想家。《拉奥孔》是他的代表性论著之一。综观该书,莱辛的美学思想理论基础和原则,非但贯穿其中,而且自成一系统,并不如他自称为“偶然感想”。本文试图从美、丑、崇高等美学范畴和概念入手,初步整理、研究莱辛的美学理论基础和原则,给予一定的历史地位和评价。  相似文献   

14.
……要选择最富于孕育性的那一顷刻,使得前前后后都可以从这一顷刻中得到最清楚的理解。——莱辛《拉奥孔》一作为中国古典诗论中最重要的审美理想——境界,我们必须从两个方面来进行考察:一是对创作者而言,即如何通过一种手段,在诗中创造出某种境界;二是对观赏者而言,即通过什么样的方式、途径获得对诗中的境界的理解,而这一点又往往被我们以往的理论所忽视(对此,我们将另文讨论)。同时,我们也只有弄清什么叫境界,它是怎样构成的等问题,才能对不同类型的境界作较为客观而合理的解释。就象我们並不能对所有的艺术品都用一个“美”字来概括一样,我们也不能用一个抽象  相似文献   

15.
(一) 德国的莱辛在其名著《拉奥孔》一书中,谈到诗画的区别时说:“维吉尔写拉奥孔放声号哭,读者谁会想到号哭就要张开大口,而张开大口就会显得丑呢?原来维吉尔写拉奥孔放声号哭的那行诗只要听起来好听就够了,看起来是否好看就用不着管。”因为诗歌作为语言艺术的一种,它不具备形象的直观性,作为一种语言艺术,诗歌更为引人注意是它的韵律和节奏所构成的音乐美,纵然读者凭借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可以在自己的头脑里隐隐约约显  相似文献   

16.
德国古典主义时期莱辛与温克尔曼的“诗画之争”是在古典主义回归希腊精神的过程中,对古希腊艺术一种带有现实目的的反思。莱辛通过《拉奥孔》所提出的一系列对古希腊艺术的分析,在否定温克尔曼的“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的观点的同时,把古典英雄纳入到现实的领域,最终目的是建立独立于法国古典主义的德意志民族艺术理想,同时也为19世纪后期德意志文学辉煌时代的到来进行了理论上的奠基。  相似文献   

17.
今天我们称之为“文学”的那些事儿,满打满算也就三千年历史。即使追溯到混沌的原始艺术和祭祀礼仪中的口头艺术,大概也不超过一万年。具有现代意义的文学观念的出现,也仅仅是18世纪中后期的事,而且版权属于西方,以莱辛《关于当代文学的通讯》和史达尔夫人《从文学与社会制度的关系论文学》为标志。  相似文献   

18.
钱钟书先生在《中国诗与中国画》一文里说:“诗和画既然同是艺术.应该有共同性;而它们并非同一门艺术.又应该各具特殊性。”对于诗和画.中国和西方早就不同程度地看到了二者的共同性.但西方从莱辛发表美学名著《拉奥孔.论画与诗的界限》以来,突出地强调了二者各  相似文献   

19.
《金色笔记》是当今英国著名的女作家,当今世界文坛大师级人物多丽丝·莱辛发表于1962的作品,该作品被普遍认为是莱辛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以莱辛的多种人生经历为切入点,多角度剖析了《金色笔记》这部奇特而新颖的作品,也涉及了该作品所引发的争议,并对莱辛及其作品做出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该文梳理了英国著名作家多丽丝.莱辛作品在中国的译介和研究。早期主要是介绍莱辛作品,肯定她的现实主义创作,但对非现实主义内容则持否定态度,介绍存在着一些失误。2000年后大部分是关于《金色笔记》的研究。在现代和后现代的语境中莱辛研究在文体和叙事上都取得了进展,不过还存在着研究不够深入、涉及文本过窄、参考资料不足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