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社会组织的发展及其功能的充分发挥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应大力促进社会组织的发展。但我国社会组织发展还存在很多不足和问题,主要问题一方面是其内部资源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是其管理和监督机制不完善。为了促进社会组织的发展,应进一步厘清对社会组织的认识,转变对社会组织态度,并抓住重点大力推动社会组织的建设与发展。为此,从四个方面讨论了当前大力发展社会组织的意义,提出了应该从四个方面进一步转变对发展社会组织的态度和观念,在此基础上提出并论证了当前我国应如何在体制机制建设、能力建设和管理体系建设三个重要方面加强和改善社会组织建设。  相似文献   

2.
李旸 《科学发展》2012,(8):77-92
社团、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构成上海社会组织的主体。尽管上海社会组织建设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面临的现实问题不容忽视,且存在一些先天性的制度障碍。在当前社会转型条件下,上海社会组织建设必须坚持培育发展和监督管理并重的方针,加强分类指导,强化政策扶持,改革管理体制,完善内部机制,严格依法监管,切实发挥社会组织在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时代的变迁书写着丰富而骤变的历史,企业管理与建设也在不断进步与发展。在企业与学校的团组织建设中逐渐树立了创新理念与思维方式,这对未来科学管理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配合生产力与管理方面的规律,不断维护建设与发展需求的条件,维护团组织建设的重点,并且运用综合分析手段,进行基层服务型团组织阵地建设与功能发展研究与项目实施,从而体现此项研究的重要意义与作用。  相似文献   

4.
孙丽 《现代交际》2012,(9):67+66
当前,我国既处在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在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管理领域还存在很多问题,这就迫切要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立与时代发展特征相适应的社会管理新模式。  相似文献   

5.
周铭禹 《现代交际》2010,(3):25-26,24
新时期、新政策、新观念——这是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的最大的特点。新的厂力史时期,出现了服务型政府的新政策,公共管理进入了新时代,公共服务作为新理念成为了服务型政府主要职能之一。公务员是国家政府重要的人才资源,是联系公民和政府的重要纽带,将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能深入人心的重任就落在了公务员肩上。公务员应积极参与公务员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提高自身的公共服务能力,反映出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能。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公务员公共服务能力培养机制的现状,发现现行的公务员能力培养机制的问题,并为提升公务员公共服务能力提出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6.
社会体制建设是我国社会建设和整个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上海当前经济社会建设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加强社会体制建设、进行社会体制建设重大战略决策,首先必须明确"社会体制建设"的主要内涵及其具体内容,还应掌握社会体制建设中诸多有待解决的体制性矛盾和问题所在,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社会体制建设的整体思路、总体框架和阶段性目标,并提出进一步推进和完善社会体制建设的有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殷文杰 《科学发展》2013,(8):100-108
新型社会组织因其是现阶段社会组织中最活跃的部分而备受关注,通过剖析上海新型社会组织发展面临的问题,借鉴国内外在社会组织培育和监管的经验,从外部环境、管理机制、财政配套、队伍建设、平台建设等方面提出促进上海新型社会组织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谭日辉 《城市观察》2012,(4):157-165
公民社会部门的出现是20世纪最重要的社会创新,是一场深刻的“全球结社革命”。社会组织研究国外源远流长,著述丰硕,影响深远;国内在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推动下,社会组织创新日渐吸引眼球。整体来看,研究的学科、研究的领域、研究的成员在不断增多,研究趋势渐从社会组织管理创新的思想观念、创新路径、管理体制、困境与出路等方面,逐渐转向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政治和社会层面,以期促进各种认同的和谐共生关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出了诸多新观点、新主张.如强调要“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核心.”其中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提法尚属首次,让人眼前一亮、印象深刻.中国共产党将这一新表述第一次写入党代会报告中是颇具深意的.从2004年9月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学习型政党”,到2009年9月,十七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到今天的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既是科学的定位,又是对自身的超越,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时代精神、现实挑战、历史经验和未来发展的认识更深刻,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把握更全面,对党的建设的目标的定位更科学,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自我认知的高度智慧.本文试就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提一些粗浅的看法,供大家探讨.  相似文献   

10.
夏瑜 《现代交际》2011,(8):92-93
社会组织的发展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与政府职能转变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分析了社会组织、和谐社会、政府职能转变三者之间的关系。政府可将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分化给社会组织,通过二者作用的结合,共同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
童潇 《科学发展》2016,(12):45-55
推动社会组织参与治理是完善城市公共治理、提升治理绩效的重要一环.上海应提升对社会组织作用的认识水平,推动社会组织进一步填补城市公共治理漏洞:促进社会组织优化产品和服务,提升精细化水平,改善城市公共治理绩效;积极构建整合社会组织参与城市公共治理的格局体系,促进社会组织广泛参与;完善体制机制、丰富和拓宽参与渠道,提升参与便捷性和有效性;搭建协作平台,促进多主体协作联动,提升治理效率.  相似文献   

12.
当前上海社会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快速城市化和大规模人口流动使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空间布局出现失衡;城市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使社会管理与服务的多样化供给压力增大;利益格局急剧变革导致维护社会稳定的压力长期存在;社会急剧分化和人口高度异质性使社会再组织化和社会体制创新的任务更加繁重。上海社区建设必须立足城市发展全局,有效回应城市人口重新分布和复杂社会结构中蕴含的多重矛盾和问题,顺应健全社会管理新格局的基本要求。在承继上海社区建设传统和借鉴国内外经验基础上,从破解城郊社区建设难题、满足多样化社区需求、适应差异性社区类型等方面提升能力,寻求体制创新和活力激发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13.
《科学发展》2014,(6):78-88
上海社会组织的发展不仅需要创新模式,更需要突破传统体制机制的制约。上海需探索成立市级社会组织管理服务中心,建立社会组织管理服务的第三方评价制度;出台政府购买服务的指导目录,制定政府购买服务的办法,建立政府购买服务资金的增长机制;加大社会组织人才扶持力度,出台公益人才扶持政策,打造公益人才培训基地;制订免税扩围政策,如细化免税对象、扩大免税内容、简化免税审批流程;建立扶持社会组织发展的资金体系,如建立支持草根社会组织的扶持资金、支持企业设立公益基金、设立社会组织发展的公共资金专户;开展社会组织改革创新试点,建立国际社会组织集聚园区,开展服务于外来人口的社会组织综合创新试点,建立与国际对接的志愿者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4.
孙莉莉 《科学发展》2016,(12):38-44
总体上看,1+6文件所重点关注的基层基础工作得到了加强、群众关注的重点问题得到了解决、基层队伍有了更好的工作环境.但在政策制定和政策实施方面仍须加强:在中观和宏观层面继续推进机构改革;设置具体指标,保障基层对下服务的导向;优化基层的具体工作流程;深化薪酬待遇改革;加大对街镇和居村委会工作队伍的职业能力培训.  相似文献   

15.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其现状和变动对社会经济发展会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近20年来,上海的家庭代际结构发生了诸多变化。其表现在户均人口数持续缩小、空巢老人家庭数量增多、家庭代际关系发生变化、家庭模式呈现多样化等方面,这些都对上海的社会公共服务提出了新的需求和挑战。上海应在"政府支持引导、社区积极参与、供给主体多元、引入市场竞争"的总体思路下构建上海社会公共服务新体系;要优化社区养老模式,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产业,培育公益性的社区公共服务组织,推进养老服务专业化队伍建设,发展幼托照护及教育事业。  相似文献   

16.
This VOSviewer-enabled bibliometric study examines scientific knowledge construction in public relations research since 1955. A co-citation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while sustaining its cross-disciplinary nature, public relations increasingly relies on scholarship generated within its own discipline, with Public Relations Review, Journal of Public Relations Research and 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most cited academic sources. A citation analysis of author affiliations revealed a number of findings, including universities with the highest count of publications, university pairs that tend to cite each other, as well as regional university groups and large clusters within a broader, citation-based network. Among the 108 most productive academic institutions from four continents included into the study, U.S.-based universities produced the highest number of publications in nine peer-reviewed journals. Cross-referencing citation relationships among university clusters in different world regions illustrates an ongoing pattern of globalized construction of public relations knowledge.  相似文献   

17.
How academic research affects labor and social policy is viewed through a program evaluation framework that highlights the difficulties of determining the causal impact of such research on public policy. The effect is illustrated by examples. My conclusion is that academic research can have a modest to substantial impact on policy. Its impact is enhanced if it has a number of key characteristics: high quality; reputable researchers involved; synthesized and translated into a language understood by policy makers, the general public, and the media; credible champions who will broker and defend it, in the political process or in the public realm; timeliness; and, political acceptability.  相似文献   

18.
Scholars have analyzed public relations’ role in democracy via proxy concepts like the public sphere and civil society. However, some have critiqued the public sphere on grounds of equal access and portrayed civil society as a guise for first-world imperialism. These critiques have implications for the role of public relations in the public sphere and civil society. This article suggests the normative role of public relations in democracy is best perceived as creating the social capital that facilitates access to spheres of public discussion and in maintaining relationships among those organizations that check state power. To that end, the paper argues that social capital does much to advance public relations theory and prescribe the role of public relations in democracy. Several implications for public relations from a social capital perspective are offered, including the creation of generalized societal trust, the building of cross-cutting or “weak” ties, the engagement of media on behalf of subaltern counterpublics, and the (re)creation of community or a fully functioning socie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