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重现与印证历史的历史学--口述历史学的客观性质管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所涉及的论题既是一个基本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最易于引起争议的难题.主动性与互动性是口述历史研究本身所固有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口述历史研究的客观性质.除了补充之外,口述史料的另一个重要功能便是印证文字史料和实物资料.客观性作为口述历史学的基本属性之一,贯穿于口述史研究的全过程.口述历史研究如果丧失了客观性,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刘小萌研究员于2008年出版了《清代北京旗人社会》一书[1]。作者长年致力于清史、满族史研究,曾就清代北京旗人社会的相关问题发表了《清代北京内城居民的分布格局与变迁》(《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清代北京旗人舍地现象研究》(《清史研究》2003年第1期)、《碓房与旗人生计》(《清史论丛》2005年号)等十余篇论文。本书乃作者积多年之功的晚成大作。  相似文献   

3.
李宝梁 《社科纵横》2007,22(7):113-114
现代口述史的兴起得益于人类记载历史的手段不断发展,以及现代人对过往历史和当代所经历事件的一种文化自觉。现代口述史远超出传统历史学范畴,作为一种历史叙事和社会记忆,不仅可以生动地再现历史,更可贵的是通过口述的研究方法,真实记录下不同时代所发生的变化,为后人重温历史,从中分析提取有益的经验或教训提供丰富翔实和可以考证的历史资料。开展口述史研究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握口述史的真实性;要面向民众,多视角地反映各种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历程和规律;尽快建立起口述史工作规范;善于总结和运用现代技术手段,为更好的开展当代中国社会变迁与发展研究服务。  相似文献   

4.
当月热读     
《我所知道的末代皇后隆裕——慈禧曾孙口述实录》(那根正、郝晓辉著,中国书店出版)为什么说真正的末代皇后不是婉容,而是隆裕?她是否为了争宠到处告珍妃的恶状?在签订大清退位诏书的那一刻,她的内心如何?根据慈禧太后内侄曾孙叶赫那拉·根正先生口述,郝晓辉整理而成,为我们展现了清宫的某些内幕。  相似文献   

5.
魏开琼 《浙江学刊》2012,(4):197-203
本文考察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妇女口述史的发展历程,围绕妇女口述史的界定、口述史的研究方法论立场、妇女口述史的意义以及如何看待妇女的个人记忆四个主题呈现当前妇女口述史研究的一个侧面。文章列举了当前妇女口述史在图书出版、项目和课题研究上的情况,指出当前中国妇女口述史研究较多集中在史料学阶段,在以妇女口述史料治史上还需要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6.
口述史的研究方法已被应用于诸多学科,但在文学研究领域,作家口述史研究的独特价值和主要功能尚缺乏明晰的阐述.借鉴学术界影响甚大的集体记忆理论和文化记忆理论,透视1960年前后的中国作家邵洵美"狱中嘱托"事件发现:运用集体记忆理论有益于探究社会框架对作家记忆效果和口述方式的规约作用,参考文化记忆理论有助于理解作家口述效应与身份认同机制的深层关系.  相似文献   

7.
口述史学百年透视(上)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口述史学的问世及发展是现代历史科学领域发生的重大事件。本文就国外口述史学的起源、沿革与发展,口述史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与特征及研究方法,口述史学对现代历史科学的贡献以及与邻近学科的关系,其本身的局限性及新世纪的展望等问题一一作了概述和论析,力图勾勒出这门新兴历史学科的基本轮廓  相似文献   

8.
刘小萌著《清代北京旗人社会》一书填补了北京旗人社会研究的空白。本文对该书的内容进行评述,并对清代北京旗人社会研究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历史之音——口述史学的叙述性质片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叙述性不仅是口述史学的基本属性 ,同时也是历史研究的“内核”之一。口述史学的这一属性贯穿于该学科的始终 ,并对其他属性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换言之 ,其制约功能是显而易见的。长期以来 ,人们习惯于一成不变地遵循“读”历史和“写”历史的传统研究模式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 ,“听”历史不过是一种奢望。口述史学的问世及发展 ,使这一构想在世界大多数国家最终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0.
妇女史、口述历史与女性主义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祥银 《浙江学刊》2004,(3):210-214
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妇女一直以来都是以男性精英为主体的传统历史叙述的"缺席者"与"失语者".而口述历史正是我们试图将那些被忽视的妇女的生活、经历与情感融入我们对历史与现实理解与反思的基本手段.倾听妇女自己的声音,不仅有助于弥补以男性为主体的历史的缺憾,更有助于从女性的独特视角来重新审视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  相似文献   

11.
《南亚研究》2011,(2):161-F0003
一、中文1.专著王宏纬:《尼泊尔---人民和文化》,北京,昆仑出版社,2007年版,第53页。2.编著林承节编:《殖民主义史:南亚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15页。3.译著[印]阿马蒂亚.森:《惯于争鸣的印度人》(刘建译),上海三联  相似文献   

12.
秋冬之交,亚太经合组织(APEC) 21个经济体伙伴们聚集到北京,共商亚太发展大计,共谋亚太合作愿景,结下友谊,收获硕果,见证共同繁荣的梦想从北京起飞. ——北京会议,书写了APEC历史,开创了亚太梦想. 历史由人创造.这次会议上,APEC各经济体领导人通过了《北京纲领:构建融合、创新、互联的亚太——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宣言》和《共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亚太经合组织成立25周年声明》两份成果文件.文件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为开启APEC新阶段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3.
当月热读     
《吕皇后秘史》(卫道存著,作家出版社)两个字成就了一个伟大的女人:欲和妒。欲使她不甘寂寞,敢做敢为,挖空心思地结交和控制男人。妒使她丧心病狂,肆无忌惮,对所憎恨的女人无所不用其极。她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可称得上女政治家、实际行使皇帝权力达十五年之久的中国女性第一人——汉高祖刘邦之皇后——吕雉。  相似文献   

14.
《南亚研究》2012,(2):161
一、中文1.专著王宏纬:《尼泊尔——人民和文化》,北京,昆仑出版社,2007年版,第53页。2.编著林承节编:《殖民主义史:南亚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15页。3.译著[印]阿马蒂亚·森:《惯于争鸣的印度人》(刘建译),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  相似文献   

15.
<正>《亦神亦祖:粤西南信仰构建的社会史》(以下简称为《亦神亦祖》)为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研究助理教授贺喜所著。本书在她的博士论文基础上改写而成,收入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与香港大学香港人文社会研究所合作主编的《历史·田野丛书》丛书,于2012年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出版。该书从信仰层面,来研究粤西南一带呈现的亦神亦祖的祭祀现象,再建了区域社会发展脉络,可以说为区域社会史、宗族和民间信仰的研究打开了一扇窗,提供了一个值得注意的新理路。同时,这部著作也是迄今为止第一部关于雷州半岛民俗文化的专著。《亦神亦祖》一书正文共分7章,另有绪论与总论两部分。贺喜在书中首段即开宗明义  相似文献   

16.
《南亚研究》2012,(3):161
一、中文1.专著王宏纬:《尼泊尔——人民和文化》,北京,昆仑出版社,2007年版,第53页。2.编著林承节编:《殖民主义史:南亚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15页。3.译著[印]阿马蒂亚.森:《惯于争鸣的印度人》(刘建译),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150页。  相似文献   

17.
面向过去之窗:口述历史入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许多人以为口述历史是一种收集史料的新方法,其实不然.追溯口述历史的起源,远可及古代民间的口头传说,近可至现代钢丝录音机和磁带录音机的发明.在过去十年内,口述历史引起许多人的注意.近年来,由于技术的发展,加之研究口述历史所需费用不多,对它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多了.  相似文献   

18.
天下看点     
《东西南北》2014,(21):4-5
最近一群女性在北京一家咖啡店演出了话剧《剩下的独白》,反响颇佳,于是组 织者决定在大一点的场地加演两场。报道说,这出话剧呈现了诸多“剩女”的第一手口述,它的成功反映了年轻未婚女性在中国所引发的关注度。  相似文献   

19.
口述史的力量部分在于它能使许多人 ,包括研究它的学者们产生好奇心。以访谈为基础 ,探寻人们对历史的贡献和对历史过程的参与 ,常常令新加入到这一领域中的人和那些资深的口述史学家们啧啧称奇 ,这在一定程度上要归因于口述史的跨学科性。沃里克大学社会学家P 穆克塔博士所作的发言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恰当的例子 ,她记录了一个印度的家庭中 4代人的大量回忆 ,引起穆克塔注意的是“饥饿”成了贯穿生活故事的中心 ,这使她对“饥饿”的含义感到困惑 ,因为“虽然造成饥饿的是不平等的社会—经济结构 ,但对饥饿的回忆却属于完全不同的范畴 ,我们…  相似文献   

20.
正一、中文1.专著王宏纬:《尼泊尔——人民和文化》,北京,昆仑出版社,2007年版,第53页。2.编著林承节编:《殖民主义史:南亚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15页。3.译著[印]阿马蒂亚·森:《惯于争鸣的印度人》(刘建译),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150页。4.报刊赵干城:《中国对印度战略浅析》,《南亚研究》,2008年第1期,第5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